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山东豆橛子,赛过大葱?

2024-07-17 作者: 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朱子钰
  这个夏天,山东豆橛子名声如雷贯耳。《山东车牌之歌》的余热还未散去,《山东豆橛子之歌》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各地,引发了现象级关注。
  有人说,6月到8月,山东人的一日三餐是这样的:早上豆橛子拌面、中午豆橛子炒肉、晚上凉拌豆橛子。顿顿豆橛子的配置让他们产生了幸福的烦恼,“吃不完,真的吃不完”……无奈又具喜感的画面频频上演。
  山东人与豆橛子“相爱相杀”、山东人被豆橛子“逼疯”等成为网络热议话题。铺天盖地的讨论与解读之下,豆橛子有望与大葱并驾齐驱,成为下一个网红“省菜”。作为日常蔬菜,山东豆橛子缘何红透半边天?
  豆橛子大有来头
  从客观条件看,离不开悠久历史的传承。豆橛子,其实就是长豆角,又叫豇豆。因为山东方言的发音“豆jue子”而获此网名。豇豆成为夏季餐桌上最常见的菜品,得益于其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等特点,也源于深厚的历史沉淀。
  在我国,舶来品豇豆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它的身影时常闪现在典籍之中。李时珍称赞:“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好,乃豆中之上品。”此外,关于豇豆功效的记载也颇多。《滇南本草》载:豇豆“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本草纲目》提到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更懂得其中益处,豇豆富含优质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配合多样的烹饪手法,补充营养之外又可成为美味佳肴,可谓一举两得。
  蔬食有节,山东人的夏天被豆橛子支配,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持续选择与适应而沉淀的饮食习惯。春吃叶、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自古以来,中国人饮食讲究时令。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司岁备物”的概念,即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与节气变化采备药物和食物。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饮食的要求除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外还要讲究“不时,不食”。西汉大臣甚至认为:“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过去,应时令、按季节的吃法既有顺应自然规律的饮食哲学,也有蔬菜栽培技术和运输条件的制约,于是人们形成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生存智慧,根据时令的食材变换花样。
  经过现代化技术的培育,豆橛子已是名副其实的高产量蔬菜,好养活收成多。不同品种的豆橛子平均亩产量为4000斤到6000多斤不等。即便只在地里种上两架,也会在收获的季节迎来一茬又一茬的成果。因为爱吃时令菜的习惯延续至今,所以山东人冬天的餐桌上绝对有大白菜,夏天肯定少不了豆橛子。
成名于段子
  默默无闻的豆橛子一举成名,直接推动因素是关于它的段子在互联网上爆火。当下,山东人与豆橛子的故事创作,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炙手可热的内容赛道。这类视频有着相同的叙事逻辑:夏天豆橛子大丰收,多得吃不完,但勤劳朴实的山东人不会浪费每一根,将其做成豆橛子馅包子等多种样式的美味,和家人一起分享。但再好吃的菜也禁不住一直吃,于是有人产生幸福的烦恼。他们将这样的情绪创作成小视频,各式各样的段子精准描绘,得到了山东网友强烈呼应。
  博主吴迪的视频“山东人饭桌现状”颇具代表性,获得了103.7万点赞。视频中,博主问自己的母亲:“今晚吃什么,地蛋炖排骨吗?”妈妈回答:“炖个豆橛子吧”。隔天又问,母亲举着一把豇豆波澜不惊地说:“凉拌个豆橛子。”此后还出现了吃豆橛子包子、邻居来送豆橛子的剧情,让人忍俊不禁。段子虽然有夸张戏谑的成分,但评论区的大多数网友留言称: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相符。还有人表示,自己回娘家,妈妈做了好几盘豆橛子,临走时又让带走一大把豆橛子。
  这类视频的看点是不同年龄层人群理念的“冲突”。年轻人生长于“蔬菜自由”的时代,享尽农业发展的福利,栽培技术先进、交通运输便利,能吃到反季节蔬菜并不是难事。且现如今蔬菜种类繁多,他们已经习惯了餐桌上不重样的吃法。相比之下,老一辈人还坚持原有的饮食习惯,夏天该吃什么、冬天要买什么,他们有自己的计划表,无论花样如何繁多,在他们的饭桌上,有几样蔬菜总常见。当“吃啥有啥”与“有啥吃啥”相遇,不同的生活理念与饮食习惯相碰撞,产生分歧也就在所难免。
  段子来源于生活,又不是生活的全部真相。豆橛子是山东人割舍不掉的夏日代表菜,这背后是祖祖辈辈与其惺惺相惜建立的革命友谊,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的时代,生命力顽强的豆橛子功不可没。
  或许,山东人顿顿不离豆橛子没有短视频段子描述得那么夸张,但可以肯定的是,与齐鲁地方风情相勾连,豆橛子日渐成为山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文化符号、情感符号。山东人表达热情好客时,“等会儿,我给薅一把豆橛子”成为上榜语录。有网友表示,虽然夏天顿顿吃豆橛子的经历不堪回首,但那一口独特的家乡味却在心中挥之不去。豆橛子凉面、豆橛子炖肉、豆橛子炒茄子……这些家常菜是地地道道的山东味道,不吃还怪想。
后劲在产业
  作为蔬菜大省,山东豆橛子的网红之路必然离不开产业的坚实基础,有足够的底气实现“豆橛子自由”。网友总结山东为“种菜山东”,这绝非浪得虚名。
  山东蔬菜在品质、影响力、技术优势等方面都遥遥领先。章丘大葱、金乡大蒜、莱芜生姜、邹城蘑菇……是响当当的地理标志品牌。20世纪80年代,寿光人最先将冬暖式蔬菜大棚引进山东实验推广,让山东人领天下之先,开启了蔬菜科技之路。“中国蔬菜第一县”聊城莘县有40万人从事蔬菜产业,每天的蔬菜外运量十分庞大。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但可以肯定山东豆橛子产量应该居于前列,也是山东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在齐鲁大地,小小的一根豆橛子,背后可能是带动村民致富的“钱袋子”,拥有强大的后劲。比如在成武县白浮图镇,豆橛子是当地菜农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已发展成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十亿元级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三十万亩,各类小型加工厂一百余家。农民把豆橛子种得好,一到丰收的季节这里便挤满了收购商,好不热闹。
  山东人与豆橛子的“爱恨情仇”背后其实是蔬菜大省人们发自内心的踏实与幸福,即便吃菜不用愁了,也会坚持给豆橛子在饭桌上留下一席之地。
  □ 本报记者 朱子钰
  这个夏天,山东豆橛子名声如雷贯耳。《山东车牌之歌》的余热还未散去,《山东豆橛子之歌》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各地,引发了现象级关注。
  有人说,6月到8月,山东人的一日三餐是这样的:早上豆橛子拌面、中午豆橛子炒肉、晚上凉拌豆橛子。顿顿豆橛子的配置让他们产生了幸福的烦恼,“吃不完,真的吃不完”……无奈又具喜感的画面频频上演。
  山东人与豆橛子“相爱相杀”、山东人被豆橛子“逼疯”等成为网络热议话题。铺天盖地的讨论与解读之下,豆橛子有望与大葱并驾齐驱,成为下一个网红“省菜”。作为日常蔬菜,山东豆橛子缘何红透半边天?
  豆橛子大有来头
  从客观条件看,离不开悠久历史的传承。豆橛子,其实就是长豆角,又叫豇豆。因为山东方言的发音“豆jue子”而获此网名。豇豆成为夏季餐桌上最常见的菜品,得益于其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等特点,也源于深厚的历史沉淀。
  在我国,舶来品豇豆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它的身影时常闪现在典籍之中。李时珍称赞:“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好,乃豆中之上品。”此外,关于豇豆功效的记载也颇多。《滇南本草》载:豇豆“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本草纲目》提到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更懂得其中益处,豇豆富含优质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配合多样的烹饪手法,补充营养之外又可成为美味佳肴,可谓一举两得。
  蔬食有节,山东人的夏天被豆橛子支配,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持续选择与适应而沉淀的饮食习惯。春吃叶、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自古以来,中国人饮食讲究时令。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司岁备物”的概念,即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与节气变化采备药物和食物。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饮食的要求除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外还要讲究“不时,不食”。西汉大臣甚至认为:“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过去,应时令、按季节的吃法既有顺应自然规律的饮食哲学,也有蔬菜栽培技术和运输条件的制约,于是人们形成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生存智慧,根据时令的食材变换花样。
  经过现代化技术的培育,豆橛子已是名副其实的高产量蔬菜,好养活收成多。不同品种的豆橛子平均亩产量为4000斤到6000多斤不等。即便只在地里种上两架,也会在收获的季节迎来一茬又一茬的成果。因为爱吃时令菜的习惯延续至今,所以山东人冬天的餐桌上绝对有大白菜,夏天肯定少不了豆橛子。
成名于段子
  默默无闻的豆橛子一举成名,直接推动因素是关于它的段子在互联网上爆火。当下,山东人与豆橛子的故事创作,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炙手可热的内容赛道。这类视频有着相同的叙事逻辑:夏天豆橛子大丰收,多得吃不完,但勤劳朴实的山东人不会浪费每一根,将其做成豆橛子馅包子等多种样式的美味,和家人一起分享。但再好吃的菜也禁不住一直吃,于是有人产生幸福的烦恼。他们将这样的情绪创作成小视频,各式各样的段子精准描绘,得到了山东网友强烈呼应。
  博主吴迪的视频“山东人饭桌现状”颇具代表性,获得了103.7万点赞。视频中,博主问自己的母亲:“今晚吃什么,地蛋炖排骨吗?”妈妈回答:“炖个豆橛子吧”。隔天又问,母亲举着一把豇豆波澜不惊地说:“凉拌个豆橛子。”此后还出现了吃豆橛子包子、邻居来送豆橛子的剧情,让人忍俊不禁。段子虽然有夸张戏谑的成分,但评论区的大多数网友留言称: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相符。还有人表示,自己回娘家,妈妈做了好几盘豆橛子,临走时又让带走一大把豆橛子。
  这类视频的看点是不同年龄层人群理念的“冲突”。年轻人生长于“蔬菜自由”的时代,享尽农业发展的福利,栽培技术先进、交通运输便利,能吃到反季节蔬菜并不是难事。且现如今蔬菜种类繁多,他们已经习惯了餐桌上不重样的吃法。相比之下,老一辈人还坚持原有的饮食习惯,夏天该吃什么、冬天要买什么,他们有自己的计划表,无论花样如何繁多,在他们的饭桌上,有几样蔬菜总常见。当“吃啥有啥”与“有啥吃啥”相遇,不同的生活理念与饮食习惯相碰撞,产生分歧也就在所难免。
  段子来源于生活,又不是生活的全部真相。豆橛子是山东人割舍不掉的夏日代表菜,这背后是祖祖辈辈与其惺惺相惜建立的革命友谊,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的时代,生命力顽强的豆橛子功不可没。
  或许,山东人顿顿不离豆橛子没有短视频段子描述得那么夸张,但可以肯定的是,与齐鲁地方风情相勾连,豆橛子日渐成为山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文化符号、情感符号。山东人表达热情好客时,“等会儿,我给薅一把豆橛子”成为上榜语录。有网友表示,虽然夏天顿顿吃豆橛子的经历不堪回首,但那一口独特的家乡味却在心中挥之不去。豆橛子凉面、豆橛子炖肉、豆橛子炒茄子……这些家常菜是地地道道的山东味道,不吃还怪想。
后劲在产业
  作为蔬菜大省,山东豆橛子的网红之路必然离不开产业的坚实基础,有足够的底气实现“豆橛子自由”。网友总结山东为“种菜山东”,这绝非浪得虚名。
  山东蔬菜在品质、影响力、技术优势等方面都遥遥领先。章丘大葱、金乡大蒜、莱芜生姜、邹城蘑菇……是响当当的地理标志品牌。20世纪80年代,寿光人最先将冬暖式蔬菜大棚引进山东实验推广,让山东人领天下之先,开启了蔬菜科技之路。“中国蔬菜第一县”聊城莘县有40万人从事蔬菜产业,每天的蔬菜外运量十分庞大。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但可以肯定山东豆橛子产量应该居于前列,也是山东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在齐鲁大地,小小的一根豆橛子,背后可能是带动村民致富的“钱袋子”,拥有强大的后劲。比如在成武县白浮图镇,豆橛子是当地菜农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已发展成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十亿元级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三十万亩,各类小型加工厂一百余家。农民把豆橛子种得好,一到丰收的季节这里便挤满了收购商,好不热闹。
  山东人与豆橛子的“爱恨情仇”背后其实是蔬菜大省人们发自内心的踏实与幸福,即便吃菜不用愁了,也会坚持给豆橛子在饭桌上留下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