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共富乡村”工程

18个村年集体收入过千万元

2024-07-17 作者: 石如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桑德春

  7月5日,寿光市台头镇北孙村手工艺品共富工坊,十几名“绣娘”穿针引线做香包。北孙村妇女利用零碎时间做香包,月均收入达3000元。为打开香包销路,北孙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注册了“香包村书记”抖音号,每天下午6点准时直播。如今,“香包村书记”抖音账号粉丝已超过5万人,香包产业链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
  这是寿光市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共富乡村”工程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案例。全市持续用力培育富民产业、强村项目,建立组织、群众与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涌现出一幅幅产业兴、村民富、集体强的共富场景。2023年寿光市村集体收入过千万元村达到18个,过百万元村达到180个。目前,寿光居民存款达到1200多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6:1,好于全国2.39:1的比例,被评为“全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
  上口镇西景明二村的新农人刘晓波过去在企业上班,2023年镇上建起了蔬菜园区,他回村承包了1个220米长的大棚,种植黄瓜、丝瓜,到现在种了2茬,抛去费用纯挣15万元。
  去年,上口镇引入寿光发展集团,建设了覆盖5个村、占地1500亩的智联农创蔬菜园区。该园区实现了“一园生五金”:村集体流转土地收租金,新农人租棚卖菜挣现金,闲置劳动力园区务工拿薪金,薄弱村扶持资金入股分股金,国有企业运营项目有资金。
  近年来,寿光市坚持“用一分钱的扶持资金,撬动五分钱的共富项目”,累计争取扶持资金7800万元,打包投资入股16个强村共富项目,扶持156个村年均增收4万元。
  今年4月,洛城街道寒西村的小集市对外租赁承包,从底价16万元起步,经多轮竞价,最终以45.1万元的价格成交,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
  为把沉睡资产变成增收财源,寿光市按照“党建引领,规范交易,增收节支”的思路,构建了县镇两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印发《寿光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将50万元以上的“三资”交易进县级平台,50万元以下的“三资”交易进镇街平台。通过规范农村“三资”交易,变“少数人说了算”为市场说了算,既堵住了熟人发包、私下交易的漏洞,还引入更多有意向、有实力的竞争者,有效推动村集体增收节支。
  去年以来,寿光累计完成农村小额项目364宗,交易金额8252.6万元,为村集体增收705.8万元,为村集体节约资金371.1万元,节支率7.9%。潍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寿光分中心工作人员钟宝国说,“一增一减”间,最受益的是村集体,得实惠的是老百姓。
  圣城街道前朴里村将小区前的闲置地块盘活,投资150万元打造了一条网红小吃街,为村里带来了烟火气,增加就业岗位150多个,而且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8万元。目前,小吃街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建成后还能再增收20多万元。
  寿光市开展“共富菜乡·村村提升”增收竞赛,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揭榜亮诺”,在集体增收上想办法、挖潜力、找路子。每季度按照5%的比例评选进步村和落后村,对增收明显的村颁发红旗,增发绩效补贴,对原地踏步的村黄牌警告,扣发绩效补贴。
  “村集体经济‘坐着等不出来’,只有干出来、闯出来。我们引导村干部开动脑筋,经营村庄,挖潜开源,找到符合村情实际的增收路子。”寿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洪科说。
  □ 本 报 记 者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桑德春

  7月5日,寿光市台头镇北孙村手工艺品共富工坊,十几名“绣娘”穿针引线做香包。北孙村妇女利用零碎时间做香包,月均收入达3000元。为打开香包销路,北孙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注册了“香包村书记”抖音号,每天下午6点准时直播。如今,“香包村书记”抖音账号粉丝已超过5万人,香包产业链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
  这是寿光市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共富乡村”工程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案例。全市持续用力培育富民产业、强村项目,建立组织、群众与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涌现出一幅幅产业兴、村民富、集体强的共富场景。2023年寿光市村集体收入过千万元村达到18个,过百万元村达到180个。目前,寿光居民存款达到1200多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6:1,好于全国2.39:1的比例,被评为“全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
  上口镇西景明二村的新农人刘晓波过去在企业上班,2023年镇上建起了蔬菜园区,他回村承包了1个220米长的大棚,种植黄瓜、丝瓜,到现在种了2茬,抛去费用纯挣15万元。
  去年,上口镇引入寿光发展集团,建设了覆盖5个村、占地1500亩的智联农创蔬菜园区。该园区实现了“一园生五金”:村集体流转土地收租金,新农人租棚卖菜挣现金,闲置劳动力园区务工拿薪金,薄弱村扶持资金入股分股金,国有企业运营项目有资金。
  近年来,寿光市坚持“用一分钱的扶持资金,撬动五分钱的共富项目”,累计争取扶持资金7800万元,打包投资入股16个强村共富项目,扶持156个村年均增收4万元。
  今年4月,洛城街道寒西村的小集市对外租赁承包,从底价16万元起步,经多轮竞价,最终以45.1万元的价格成交,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
  为把沉睡资产变成增收财源,寿光市按照“党建引领,规范交易,增收节支”的思路,构建了县镇两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印发《寿光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将50万元以上的“三资”交易进县级平台,50万元以下的“三资”交易进镇街平台。通过规范农村“三资”交易,变“少数人说了算”为市场说了算,既堵住了熟人发包、私下交易的漏洞,还引入更多有意向、有实力的竞争者,有效推动村集体增收节支。
  去年以来,寿光累计完成农村小额项目364宗,交易金额8252.6万元,为村集体增收705.8万元,为村集体节约资金371.1万元,节支率7.9%。潍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寿光分中心工作人员钟宝国说,“一增一减”间,最受益的是村集体,得实惠的是老百姓。
  圣城街道前朴里村将小区前的闲置地块盘活,投资150万元打造了一条网红小吃街,为村里带来了烟火气,增加就业岗位150多个,而且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8万元。目前,小吃街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建成后还能再增收20多万元。
  寿光市开展“共富菜乡·村村提升”增收竞赛,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揭榜亮诺”,在集体增收上想办法、挖潜力、找路子。每季度按照5%的比例评选进步村和落后村,对增收明显的村颁发红旗,增发绩效补贴,对原地踏步的村黄牌警告,扣发绩效补贴。
  “村集体经济‘坐着等不出来’,只有干出来、闯出来。我们引导村干部开动脑筋,经营村庄,挖潜开源,找到符合村情实际的增收路子。”寿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洪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