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概念教学探析

2024-07-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力
  
  山东省新课标高考改革已历时5年,地理过程类题目考查频度增高、难度增大,试题设计形态、考查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有效应对这种变化?结合近4年山东地理高考试题中关于地理过程类题目的比较与分析,本文阐述了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概念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地理过程具有时空性、规律性、综合性特征,此类题目对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极高,是培养考查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主体知识载体。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常出现表述不完整、逻辑分析混乱等问题,其实质是对其所运用的地理概念理解不清晰、表述不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概念教学尤为重要。
  纵观近几年山东高考中地理过程类试题的命制、内容及赋分的变化情况,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地理过程的关联化。由对单一地理过程的考查,变为对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地理过程的考查。
  如2020年的19题西柳沟河高含沙水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单一的外力作用中风、水、沙最终形成高含沙水流的原因。2022年的18题大分水岭西侧古雅斯河的变迁,则呈现了两个相关联的地理过程:区域的地壳运动过程(内力作用),在地壳运动影响下的水系变迁过程。2023年的16题滇池流域柴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变过程、流域内聚落的形成和分布过程;17题地形因素影响下的焚风形成、移动过程,与热力性质差异条件下形成的湖泊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的过程。
  这种地理过程关联化的考查模式,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有所增加,对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要求日趋规范。
  二是地理过程的“时、空”二维化。由单一的时间、空间维度下的地理事象的发展与演替,发展为在时间维度下,地理事象时、空统一的二维演替过程。
  如2022年的17题以珠江三角洲自宋代至明清时期围垦景观为材料,时间维度:宋元时期,聚落的散点状分布;明代中期,较完备的水利系统(堤坝)建设;清代中期,转为桑基鱼塘为主。空间维度:外堤自然地势较高处—外堤地势低洼处种植水稻—河道干堤外地势低洼处桑基鱼塘。在时空这两个维度的耦合中提出问题:聚落分布的原因,不同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条件。
  这在2023年试题中得到进一步体现:选择题3—5题“我国某地级市常住人口”时空维度的分布变化;选择题11—13题“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的变迁”的时空维度变化。而综合题16题以滇池流域柴河三角洲聚落分布的变迁为背景,其时间纬度为: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河道;明代,大量移民迁入;清代,开挖十余条入湖新河。空间纬度为:三角洲的空间发展趋势——元、明、清人类活动的影响;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制约性条件:三角洲的空间发展趋势。相较于2022年17题珠三角明清时期的围垦景观来看,本题对学生的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迁移应用等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由此可见,地理过程类题目在高考命题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而地理过程的关联化、时空二维化趋势,进一步增加了题目难度:考查的范围扩大、方向增多,命题的材料广延,内容新颖——高考试题命制的转型让老师和学生倍感茫然或无奈,面临挑战。
  究其实质是我们忽视了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核心概念教学,从2020年西柳沟河的水沙运动、2022年珠三角围垦景观的变迁,到2023年柴河三角洲聚落的分布,只要学生理解“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这一地理过程及核心概念,问题便迎刃而解。
  如何有效引领和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过程及核心概念呢?在日常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强化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概念化教学。
  首先要改变教学策略,下沉教学重心,强化地理核心概念的应用教学。当前一轮复习课相对固定的模式使学生难以深入分析概念本身的作用原理、发展过程,导致其面对新题型时,有一种似曾相识、欲说却不清的无奈感。因此老师要改变策略,注重引领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分析地理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思维能力,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其次要优化教学活动,精研地理过程、精析核心概念、精致教学设计、精准知识落实。
  老师要认真研究地理过程的演变、更替顺序,形成一个合理的地理过程链,并用简洁的地理要素语言概括每一个环节,归纳出相关的地理概念,并结合地理过程的演替顺序,细化其核心内涵和相互关系,深化理解地理核心概念。最终使地理过程与地理核心概念能完美融合,这是有效完成地理概念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精致教学设计”是关键。“精致”地依据地理过程顺序,或预先设置一些相关的学生已经接受或理解的过程进行渗透;或采用一些简单的模型、动画、实物进行演示;或通过理解能力强的同学的示范讲解、相互讨论等,最终实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准确地表述地理过程以及相关的地理概念。
  “精准知识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堂落实与课后落实两方面。首先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和山东各地模拟检测题,选择编制成提高训练题,依据综合性及难易程度,设置为梯度作业;然后引导学生将老师所讲的重点例题、典型题目进行选择性回放和整理,形成“典型题集锦”。典型题的整理分析要突出地理过程分析、核心概念、规律总结等关键点。
  综上所述,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概念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在遇到地理过程类题目时,做到有据可引、有点可析、有理可说、有分可拿,还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探索地理要素、地理事象在空间上的分布、运动与时间上的更替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培育学科基本素养。
  (作者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高级中学)
  □刘力
  
  山东省新课标高考改革已历时5年,地理过程类题目考查频度增高、难度增大,试题设计形态、考查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有效应对这种变化?结合近4年山东地理高考试题中关于地理过程类题目的比较与分析,本文阐述了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概念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地理过程具有时空性、规律性、综合性特征,此类题目对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极高,是培养考查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主体知识载体。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常出现表述不完整、逻辑分析混乱等问题,其实质是对其所运用的地理概念理解不清晰、表述不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概念教学尤为重要。
  纵观近几年山东高考中地理过程类试题的命制、内容及赋分的变化情况,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地理过程的关联化。由对单一地理过程的考查,变为对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地理过程的考查。
  如2020年的19题西柳沟河高含沙水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单一的外力作用中风、水、沙最终形成高含沙水流的原因。2022年的18题大分水岭西侧古雅斯河的变迁,则呈现了两个相关联的地理过程:区域的地壳运动过程(内力作用),在地壳运动影响下的水系变迁过程。2023年的16题滇池流域柴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变过程、流域内聚落的形成和分布过程;17题地形因素影响下的焚风形成、移动过程,与热力性质差异条件下形成的湖泊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的过程。
  这种地理过程关联化的考查模式,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有所增加,对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要求日趋规范。
  二是地理过程的“时、空”二维化。由单一的时间、空间维度下的地理事象的发展与演替,发展为在时间维度下,地理事象时、空统一的二维演替过程。
  如2022年的17题以珠江三角洲自宋代至明清时期围垦景观为材料,时间维度:宋元时期,聚落的散点状分布;明代中期,较完备的水利系统(堤坝)建设;清代中期,转为桑基鱼塘为主。空间维度:外堤自然地势较高处—外堤地势低洼处种植水稻—河道干堤外地势低洼处桑基鱼塘。在时空这两个维度的耦合中提出问题:聚落分布的原因,不同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条件。
  这在2023年试题中得到进一步体现:选择题3—5题“我国某地级市常住人口”时空维度的分布变化;选择题11—13题“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的变迁”的时空维度变化。而综合题16题以滇池流域柴河三角洲聚落分布的变迁为背景,其时间纬度为: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河道;明代,大量移民迁入;清代,开挖十余条入湖新河。空间纬度为:三角洲的空间发展趋势——元、明、清人类活动的影响;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制约性条件:三角洲的空间发展趋势。相较于2022年17题珠三角明清时期的围垦景观来看,本题对学生的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迁移应用等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由此可见,地理过程类题目在高考命题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而地理过程的关联化、时空二维化趋势,进一步增加了题目难度:考查的范围扩大、方向增多,命题的材料广延,内容新颖——高考试题命制的转型让老师和学生倍感茫然或无奈,面临挑战。
  究其实质是我们忽视了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核心概念教学,从2020年西柳沟河的水沙运动、2022年珠三角围垦景观的变迁,到2023年柴河三角洲聚落的分布,只要学生理解“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这一地理过程及核心概念,问题便迎刃而解。
  如何有效引领和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过程及核心概念呢?在日常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强化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概念化教学。
  首先要改变教学策略,下沉教学重心,强化地理核心概念的应用教学。当前一轮复习课相对固定的模式使学生难以深入分析概念本身的作用原理、发展过程,导致其面对新题型时,有一种似曾相识、欲说却不清的无奈感。因此老师要改变策略,注重引领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分析地理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思维能力,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其次要优化教学活动,精研地理过程、精析核心概念、精致教学设计、精准知识落实。
  老师要认真研究地理过程的演变、更替顺序,形成一个合理的地理过程链,并用简洁的地理要素语言概括每一个环节,归纳出相关的地理概念,并结合地理过程的演替顺序,细化其核心内涵和相互关系,深化理解地理核心概念。最终使地理过程与地理核心概念能完美融合,这是有效完成地理概念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精致教学设计”是关键。“精致”地依据地理过程顺序,或预先设置一些相关的学生已经接受或理解的过程进行渗透;或采用一些简单的模型、动画、实物进行演示;或通过理解能力强的同学的示范讲解、相互讨论等,最终实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准确地表述地理过程以及相关的地理概念。
  “精准知识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堂落实与课后落实两方面。首先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和山东各地模拟检测题,选择编制成提高训练题,依据综合性及难易程度,设置为梯度作业;然后引导学生将老师所讲的重点例题、典型题目进行选择性回放和整理,形成“典型题集锦”。典型题的整理分析要突出地理过程分析、核心概念、规律总结等关键点。
  综上所述,基于地理过程视角的概念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在遇到地理过程类题目时,做到有据可引、有点可析、有理可说、有分可拿,还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探索地理要素、地理事象在空间上的分布、运动与时间上的更替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培育学科基本素养。
  (作者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