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

我的中国故事 我的海外故事

2024-07-10 作者: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为加强融合生产传播,讲好文明交流互鉴故事,从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起,大众日报策划推出“对谈”大型融媒报道,邀请中外友人分别讲述“我的中国故事”“我的海外故事”。他们中,有常年行走在“一带一路”上的建设者,有长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有因为拍视频火了的“网红夫妻”,也有痴迷中华文化的“洋面孔”……报道以多种形式在大众日报全媒体矩阵发布推送,被广泛转载转发,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从第七届到第九届,“对谈”大型融媒报道共讲述了72位中外人士的精彩故事。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召开之际,我们对这些故事进行了盘点整理,并对有的采访对象进行了回访。请看“我的中国故事”“我的海外故事”——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儒家和道家思想将人类社会视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和谐不需要千篇一律,和谐需要不同的个性,最终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近日,在山东工作的卢旺达人贝查得告诉记者。
  贝查得在中国留学8年,获得博士学位。2022年8月,贝查得携家人来到高唐县,就职于山东国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发经理。初到高唐,贝查得有些不适应。对此,国宏公司和高唐县相关部门组织了不同的活动,帮助贝查得一家了解中国文化,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贝查得一家参观了高唐当地的博物馆,亲身体验了中国绘画和书法艺术。“从中国书法中,我认识到,得体的书法与良好的人格之间存在着联系,而这种联系源自传统的儒家修身哲学。”贝查得还参观了曲阜孔庙,体验了孔庙中不同符号和元素所蕴含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迷人元素,越来越对国际友人构成持久的吸引力。他们学习、欣赏、消化、吸收中国文化,慢慢地心有灵犀,成为中国文化的知音。
  印度人桑托什·库马尔与贝查得有着相似的感受。作为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库马尔在山东生活六七年,于去年12月回到印度。
  库马尔认为,儒家、道家的影响贯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而这些思想,也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在山东的生活经历,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继续指导我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成为我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库马尔表示,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山东科技大学伊朗籍教授纳赛尔,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其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典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纳赛尔理解,“天下为公”就是说天下是人们共有的,也就是指地球是每个人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也应该为全人类的未来尽自己的一份力。这个典故,也让他想到了另一句中国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作为一名侨居奥地利的海外华侨,多年来,我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欧洲文化沟通的使者,希望将中华文化介绍给更多欧洲朋友。”日前,奥地利山东同乡会、奥地利山东商会会长门亚东告诉记者。
  通过与奥地利朋友的交流,门亚东发现,当地人对中华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这让门亚东有了推广中国文化的信心和动力。特别是围绕儒家文化、齐鲁文化,门亚东和团队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奥地利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5月,他协助了在维也纳举办的以“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为主题的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多的奥地利人了解并喜欢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像门亚东一样,加拿大齐鲁华人总商会会长郑燕,也是一位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商会每年都会组织“齐鲁情系温哥华”春晚等活动,多形式地展现齐鲁文化风采。另外,通过承办“加拿大多元文化嘉年华”“温哥华千叟宴”等活动,为加拿大民众提供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机会。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当地居民前来参加。
  中华文化元素也逐渐融入了加拿大的时尚和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和唐装,在时装秀上大放异彩。中国的书法、绘画和传统乐器也受到更多欢迎。“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同时也与其他文化互相交流和学习。在加拿大,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正在走向国际舞台并开花结果。”郑燕说。
  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正变得更加密切、形式多样,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对此,意大利山东商会会长张长晓感同身受:“近年来,意大利人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中国与意大利共同参与的文化项目越来越多,学习中文的意大利人也日渐增多。”
  在美国多个州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美国华侨徐斌说,虽然美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在家庭和社会交往中,尊重长辈、注重家庭团聚和互相照顾的价值观同样非常重要。“在与当地朋友相处时,我经常感受到这种亲情和友情的温暖。这与中华文化、儒家思想是相通的。”
  为加强融合生产传播,讲好文明交流互鉴故事,从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起,大众日报策划推出“对谈”大型融媒报道,邀请中外友人分别讲述“我的中国故事”“我的海外故事”。他们中,有常年行走在“一带一路”上的建设者,有长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有因为拍视频火了的“网红夫妻”,也有痴迷中华文化的“洋面孔”……报道以多种形式在大众日报全媒体矩阵发布推送,被广泛转载转发,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从第七届到第九届,“对谈”大型融媒报道共讲述了72位中外人士的精彩故事。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召开之际,我们对这些故事进行了盘点整理,并对有的采访对象进行了回访。请看“我的中国故事”“我的海外故事”——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儒家和道家思想将人类社会视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和谐不需要千篇一律,和谐需要不同的个性,最终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近日,在山东工作的卢旺达人贝查得告诉记者。
  贝查得在中国留学8年,获得博士学位。2022年8月,贝查得携家人来到高唐县,就职于山东国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发经理。初到高唐,贝查得有些不适应。对此,国宏公司和高唐县相关部门组织了不同的活动,帮助贝查得一家了解中国文化,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贝查得一家参观了高唐当地的博物馆,亲身体验了中国绘画和书法艺术。“从中国书法中,我认识到,得体的书法与良好的人格之间存在着联系,而这种联系源自传统的儒家修身哲学。”贝查得还参观了曲阜孔庙,体验了孔庙中不同符号和元素所蕴含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迷人元素,越来越对国际友人构成持久的吸引力。他们学习、欣赏、消化、吸收中国文化,慢慢地心有灵犀,成为中国文化的知音。
  印度人桑托什·库马尔与贝查得有着相似的感受。作为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库马尔在山东生活六七年,于去年12月回到印度。
  库马尔认为,儒家、道家的影响贯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而这些思想,也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在山东的生活经历,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继续指导我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成为我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库马尔表示,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山东科技大学伊朗籍教授纳赛尔,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其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典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纳赛尔理解,“天下为公”就是说天下是人们共有的,也就是指地球是每个人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也应该为全人类的未来尽自己的一份力。这个典故,也让他想到了另一句中国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作为一名侨居奥地利的海外华侨,多年来,我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欧洲文化沟通的使者,希望将中华文化介绍给更多欧洲朋友。”日前,奥地利山东同乡会、奥地利山东商会会长门亚东告诉记者。
  通过与奥地利朋友的交流,门亚东发现,当地人对中华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这让门亚东有了推广中国文化的信心和动力。特别是围绕儒家文化、齐鲁文化,门亚东和团队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奥地利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5月,他协助了在维也纳举办的以“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为主题的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多的奥地利人了解并喜欢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像门亚东一样,加拿大齐鲁华人总商会会长郑燕,也是一位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商会每年都会组织“齐鲁情系温哥华”春晚等活动,多形式地展现齐鲁文化风采。另外,通过承办“加拿大多元文化嘉年华”“温哥华千叟宴”等活动,为加拿大民众提供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机会。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当地居民前来参加。
  中华文化元素也逐渐融入了加拿大的时尚和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和唐装,在时装秀上大放异彩。中国的书法、绘画和传统乐器也受到更多欢迎。“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同时也与其他文化互相交流和学习。在加拿大,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正在走向国际舞台并开花结果。”郑燕说。
  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正变得更加密切、形式多样,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对此,意大利山东商会会长张长晓感同身受:“近年来,意大利人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中国与意大利共同参与的文化项目越来越多,学习中文的意大利人也日渐增多。”
  在美国多个州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美国华侨徐斌说,虽然美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在家庭和社会交往中,尊重长辈、注重家庭团聚和互相照顾的价值观同样非常重要。“在与当地朋友相处时,我经常感受到这种亲情和友情的温暖。这与中华文化、儒家思想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