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2024-07-10 作者: 赵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琳

  文化兴,则国运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今年5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再次指出,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
  山东始终牢记嘱托,积极探索开辟文化“两创”山东路径,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齐鲁大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坚持思想为魂,牢牢把握文化“两创”正确方向。紧跟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发展步伐,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制定实施《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等文件;编写《学习的方法》等优秀读物,举办文化“两创”座谈会,打造提升《文史哲》等高品质学术期刊,出版精品丛书。
  坚持文脉为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实施“山东文脉”工程,出版发行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启动编纂大型文献《齐鲁文库》,“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复制回归珍稀汉籍。印发黄河、大运河保护规划,出台《齐长城保护条例》,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全省备案博物馆达812家。持续深化儒家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系统化研究。加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联合16所一流院校建立联合研究生院,挂牌成立多家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
  坚持立德为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出版大众读本《如此生活》,广泛建设美德超市、暖心食堂等,“厚道山东人”金招牌更加闪亮。创新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在全国率先实现大中小学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全域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完善先进典型遴选体系,先后推出7位(组)全国“时代楷模”、9名全国最美奋斗者、12位全国道德模范。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全民国防教育“五育”一体推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活动。
  坚持活化为要,充分激发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建设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连续4年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广泛开展“群众演群众看”情景小剧展演,大力发展研学游、休闲游、文化体验游。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创新开展“两节四集四赛”系列文化文明活动。创新实施“山东手造”工程,高标准打造省级展示体验中心,建设市级展示体验中心、展销专区,推出“山东手造”优选企业。实施“山东智造”文化产业工程,出台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数字出版、数字传播、数字场景应用、5G高新视频等行业“蓝海”。深入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推出一批精品剧目,120余部作品获全国性文艺类奖项。
  坚持传播为桥,用心用情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连续举办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创新“主论坛+分论坛+系列文化体验”人文综合论坛举办体系,举办海外分论坛。深入开展国际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外宣,深化“视听山东”“文化山东”“走读山东”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
  □ 本报记者 赵琳

  文化兴,则国运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今年5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再次指出,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
  山东始终牢记嘱托,积极探索开辟文化“两创”山东路径,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齐鲁大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坚持思想为魂,牢牢把握文化“两创”正确方向。紧跟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发展步伐,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制定实施《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等文件;编写《学习的方法》等优秀读物,举办文化“两创”座谈会,打造提升《文史哲》等高品质学术期刊,出版精品丛书。
  坚持文脉为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实施“山东文脉”工程,出版发行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启动编纂大型文献《齐鲁文库》,“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复制回归珍稀汉籍。印发黄河、大运河保护规划,出台《齐长城保护条例》,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全省备案博物馆达812家。持续深化儒家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系统化研究。加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联合16所一流院校建立联合研究生院,挂牌成立多家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
  坚持立德为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出版大众读本《如此生活》,广泛建设美德超市、暖心食堂等,“厚道山东人”金招牌更加闪亮。创新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在全国率先实现大中小学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化乡村文明行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全域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完善先进典型遴选体系,先后推出7位(组)全国“时代楷模”、9名全国最美奋斗者、12位全国道德模范。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全民国防教育“五育”一体推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活动。
  坚持活化为要,充分激发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建设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连续4年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广泛开展“群众演群众看”情景小剧展演,大力发展研学游、休闲游、文化体验游。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创新开展“两节四集四赛”系列文化文明活动。创新实施“山东手造”工程,高标准打造省级展示体验中心,建设市级展示体验中心、展销专区,推出“山东手造”优选企业。实施“山东智造”文化产业工程,出台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数字出版、数字传播、数字场景应用、5G高新视频等行业“蓝海”。深入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推出一批精品剧目,120余部作品获全国性文艺类奖项。
  坚持传播为桥,用心用情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连续举办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创新“主论坛+分论坛+系列文化体验”人文综合论坛举办体系,举办海外分论坛。深入开展国际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外宣,深化“视听山东”“文化山东”“走读山东”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