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座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024-07-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我现在就愁家门口这个路面啊,不知道怎么压的,坑坑洼洼的,人不好走,车也不好走。”近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理务关村的一次“田间座谈”中,村民宋明香向网格员陈春晓诉说了一件烦心事儿。
陈春晓通过现场调查,确定了宋明香说的路面问题是因为长年累月重车通行、水泥路面老化所致,随后联系上了镇政府有关部门,路面很快得到修复。
与以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的村级议事协商模式不同,大村镇通过“田间座谈”等形式,将基层治理服务延伸到每个角落,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今年以来,大村镇党委、政府围绕“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工作路径,通过健全网格体系,加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田间座谈”这种贴近群众、沟通便捷、时间自由的议事形式,就是一个缩影。
大村镇完善党员参与机制,推动在职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下沉进村,通过实地走访,在“扶困、育小、助青、养老”等方面了解群众需求,使党建服务力量向网格集聚。
“根据辖区自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划现状,我们精准精细建好了291处微网格,通过健全微台账、绘制微地图、打造微议站,先后开展候鸟儿童知识竞赛和退役军人春季运动会等活动17次,形成精细化治理模式。”大村镇社会治理工作负责人苗育凡介绍。
多元化主体参与为基层治理精细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大村镇发挥“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响应机制,联合民政、社保、司法所等职能部门,组织退役军人、村医乡贤等群体,成立了服务小组。
“小组以1名网格长(自然村村干部或村民小组长)、1名民情联络员(专兼职网格员)、N名职能人员(机关干部、村干部、公益岗位等专业网格员)、X名志愿者(党员、文明实践专管员、春雨公益组织等)组成‘1+1+N+X’的团队治理模式,为辖区群众提供医保、养老、就业、政策咨询等贴心服务。”大村镇社会治理专职网格员尹雪介绍。截至目前,通过该模式,大村镇已广泛组织开展党建联建、文明共建和网格共治活动22次。
大村镇还系统开展“零距离”志愿服务,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立了理论宣讲、移风易俗、村民互助等65支志愿服务队,实现了20个行政村文明实践全覆盖。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志愿者力量,紧贴群众需求,常态化开展“五为”志愿服务,搭建志愿服务“连心桥”。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开展青春助农、理论宣讲、普法宣传、义诊义剪、全民阅读、黄河大集等活动500余场,用“烟火气”聚起邻里情,文明乡风得到持续传播。
“我现在就愁家门口这个路面啊,不知道怎么压的,坑坑洼洼的,人不好走,车也不好走。”近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理务关村的一次“田间座谈”中,村民宋明香向网格员陈春晓诉说了一件烦心事儿。
陈春晓通过现场调查,确定了宋明香说的路面问题是因为长年累月重车通行、水泥路面老化所致,随后联系上了镇政府有关部门,路面很快得到修复。
与以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的村级议事协商模式不同,大村镇通过“田间座谈”等形式,将基层治理服务延伸到每个角落,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今年以来,大村镇党委、政府围绕“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工作路径,通过健全网格体系,加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田间座谈”这种贴近群众、沟通便捷、时间自由的议事形式,就是一个缩影。
大村镇完善党员参与机制,推动在职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下沉进村,通过实地走访,在“扶困、育小、助青、养老”等方面了解群众需求,使党建服务力量向网格集聚。
“根据辖区自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划现状,我们精准精细建好了291处微网格,通过健全微台账、绘制微地图、打造微议站,先后开展候鸟儿童知识竞赛和退役军人春季运动会等活动17次,形成精细化治理模式。”大村镇社会治理工作负责人苗育凡介绍。
多元化主体参与为基层治理精细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大村镇发挥“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响应机制,联合民政、社保、司法所等职能部门,组织退役军人、村医乡贤等群体,成立了服务小组。
“小组以1名网格长(自然村村干部或村民小组长)、1名民情联络员(专兼职网格员)、N名职能人员(机关干部、村干部、公益岗位等专业网格员)、X名志愿者(党员、文明实践专管员、春雨公益组织等)组成‘1+1+N+X’的团队治理模式,为辖区群众提供医保、养老、就业、政策咨询等贴心服务。”大村镇社会治理专职网格员尹雪介绍。截至目前,通过该模式,大村镇已广泛组织开展党建联建、文明共建和网格共治活动22次。
大村镇还系统开展“零距离”志愿服务,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立了理论宣讲、移风易俗、村民互助等65支志愿服务队,实现了20个行政村文明实践全覆盖。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志愿者力量,紧贴群众需求,常态化开展“五为”志愿服务,搭建志愿服务“连心桥”。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开展青春助农、理论宣讲、普法宣传、义诊义剪、全民阅读、黄河大集等活动500余场,用“烟火气”聚起邻里情,文明乡风得到持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