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治理 金色收获
2024-07-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刘涛 通讯员 李平 报道
本报新泰讯 在新泰市宫里镇,一项标志性的以工代赈项目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作为泰安市唯一一个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新泰市柴汶河宫里镇王灵村段综合治理以工代赈项目融合了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改善和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绿色治理,金色收获”。
据了解,王灵村段综合治理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200万元。宫里镇乘政策“东风”,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堤防整修等措施,完善了防洪体系,提高了抗灾能力,还有效促进了当地就业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实施前,柴汶河王灵村段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河道淤积严重,河床升高,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灌溉困难,农田干旱频发。同时,河道两侧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破坏,植被稀疏,生态功能退化。随着项目的实施,这一切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项目团队首先对河道进行了全面清淤疏浚,清理河道淤积物约15万吨,恢复河道自然流态约1.7公里,极大地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确保河道畅通无阻;加固堤防0.9公里,有效提升了河道的防洪能力,为当地居民和农田提供了更为坚实的防洪屏障。通过治理,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各种鸟类、鱼类生物开始回归,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通过河道清理,中灵村、王灵村、李灵村、南石沟村等村庄7000余亩耕地获得了稳定的灌溉水源,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王灵村村民王圣刚见证了柴汶河的变化,他说:“以前河道淤积严重,水都流不动,庄稼也浇不上水。现在好了,河道清理干净了,水也流畅了,我家的庄稼再也不愁浇水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工代赈的方式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王灵村村民赵存厚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项目实施期间,赵存厚参与了河道清淤、堤防加固、植被恢复等工作。他算了一笔账:“一个月收入6000多元,挣得不比在城里打工少,还能照顾家里。”
下一步,宫里镇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以工代赈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推动更多惠民项目落地生根,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报新泰讯 在新泰市宫里镇,一项标志性的以工代赈项目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作为泰安市唯一一个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新泰市柴汶河宫里镇王灵村段综合治理以工代赈项目融合了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改善和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绿色治理,金色收获”。
据了解,王灵村段综合治理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200万元。宫里镇乘政策“东风”,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堤防整修等措施,完善了防洪体系,提高了抗灾能力,还有效促进了当地就业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实施前,柴汶河王灵村段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河道淤积严重,河床升高,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灌溉困难,农田干旱频发。同时,河道两侧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破坏,植被稀疏,生态功能退化。随着项目的实施,这一切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项目团队首先对河道进行了全面清淤疏浚,清理河道淤积物约15万吨,恢复河道自然流态约1.7公里,极大地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确保河道畅通无阻;加固堤防0.9公里,有效提升了河道的防洪能力,为当地居民和农田提供了更为坚实的防洪屏障。通过治理,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各种鸟类、鱼类生物开始回归,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通过河道清理,中灵村、王灵村、李灵村、南石沟村等村庄7000余亩耕地获得了稳定的灌溉水源,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王灵村村民王圣刚见证了柴汶河的变化,他说:“以前河道淤积严重,水都流不动,庄稼也浇不上水。现在好了,河道清理干净了,水也流畅了,我家的庄稼再也不愁浇水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工代赈的方式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王灵村村民赵存厚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项目实施期间,赵存厚参与了河道清淤、堤防加固、植被恢复等工作。他算了一笔账:“一个月收入6000多元,挣得不比在城里打工少,还能照顾家里。”
下一步,宫里镇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以工代赈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推动更多惠民项目落地生根,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