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小药丸,大乾坤

2024-07-04 作者: 田可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日前,“安宫牛黄丸”一粒售价突破千元的新闻冲上热搜。这粒“急救神药”在当下再度走红,令不少人感慨,经典名方传承至今,魅力不减。而在中医药的浩瀚世界里,丸剂看似小巧玲珑,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奥秘。从古老的配方到精湛的制作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医学家、药学家对生命与健康的深刻理解。透过小小药丸,我们还能看到中医药文化对“平衡与和谐”重要性的强调,也能从一个有趣的角度,解读其在岁月长河中不断闪耀的光芒。
  妙在何处?“丸者缓也”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丸剂的诞生和应用,彰显了古人强大的智慧。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很多关于丸剂的记载——“冶蘼芜本,防风,乌喙,桂皆等,渍以淳酒而垸之,大如黑菽而吞之。始食一,不知益一”“犬噬人伤者:取蚯蚓矢二升……并熬之……稍垸,以熨其伤。犬毛尽,敷伤而已”。从描述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是丸剂。有的是内服,有的是外用,还强调有的“大如黑菽”,说明已经注意到内服丸剂的制剂规格。同时出土的《养生方》已写明开始用蜜和枣膏制作丸剂:“非廉、方葵、石韦、桔梗、紫葳各一小束,乌喙三颗……箁五寸,白螣蛇若苍梗蛇长三四寸……并以蜜若枣脂丸,大如羊矢”。这也成为目前中国医药史上首见蜜丸的记载。
  名医善用丸剂。汉代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丸剂的应用,比如麻子仁丸,具有润肠通便、行气消滞的功效;乌梅丸,是治疗蛔厥以及久痢、久泻的常用方。清代的名医叶天士也在丸剂的运用上极具特色。
  中药丸剂妙在何处?知名药学专家告诉记者,丸剂优势颇多。它作用较为持久缓和。六味地黄丸药效可在体内缓慢释放,持续发挥作用,对于肾阴亏损等病症能起到长期调理的效果。丸剂还能保护药物有效成分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保证药效的稳定。这与《黄帝内经》中“丸者缓也”的记载相符。像金匮肾气丸这样的丸剂,易于保存和携带,方便患者随时服用。丸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用药需求进行灵活的处方设计和制备,像蜜丸中的蜂蜜有一定的缓和作用,可使某些峻猛药物的药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仁心仁爱的生动体现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两句话就是中药丸剂制备“真材实料,一丝不苟”精神的精髓。
  曾有人开玩笑问,老婆饼里没老婆,鱼香肉丝里没有鱼,那乌鸡白凤丸里有没有乌鸡呢?不仅有,用量还不小。乌鸡白凤丸算得上是著名的妇科药方之一,除乌鸡外,还有鹿角胶、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熟地、制香附、银柴胡、牡蛎等19味中药,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等。作君药的乌鸡,须得精心挑选生长期为3至5年的乌骨鸡,去毛、爪、肠,处理干净内脏,再将药末放到鸡的肚子里面,然后把整个乌鸡放到铜罐里面去煮,煮乌鸡的时候加酒和水一起煮,煮到酒和水都干了以后,就把鸡拿出来,把它的骨头拆掉,剩下的肉和药物重新研成粉,焙干了以后,再用它做成药丸。小小一丸药选材之道地,炮制之繁复,可见一斑。
  宏济堂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功研发人工麝香,使大量经典验方得以延续,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配方为牛黄、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珍珠、朱砂、雄黄、黄连等多味药,经过配研、过筛、混匀,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用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科研人员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验证发现,两者物理性状相似,药理作用基本相同,临床疗效确切,对比两者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抗内毒素休克能力、惊厥的保护作用发现,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人工麝香可与天然麝香等同使用。近年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等均将安宫牛黄丸列为推荐用药,用于热闭重症的治疗。作为国家保密品种,人工麝香自1994年推广,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760家企业得以应用,国家药监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正在生产销售的以麝香为关键原料的中成药有400多种,人工麝香市场占有率99%以上,估算降低药费30%~50%。正是由于人工麝香的应用,相当于避免了数千万头野生麝被捕杀。
  小小丸剂的这番创新改良,不仅成就了传统中医药传承赓续的又一佳话,还生动地呈现出中国传统医学仁爱的一面。
  搅动明史的红丸
  中药丸剂,在华夏文化话语体系里不断出圈。在丸剂的研制过程中,各种药材相互搭配、相互融合,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功效。这种“和”的理念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稳定等。中药丸剂传承发展中的这种和谐之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
  在饮食文化中,人们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调理,追求营养均衡与美味。丸剂的配方原理与之有相似之处,通过不同药材的合理搭配来达到特定的功效,就如同饮食中各种食材的搭配以形成丰富的口感和营养。一些丸剂的制作过程也借鉴了饮食制作的工艺。比如丸剂的制备手法,类似于制作食品丸子的手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而且,丸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本身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材或药材。例如,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丸剂中会用到红枣、枸杞等,这些既是药材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此外,在一些传统节日或特殊场合,人们也会食用具有特定寓意的丸剂或食品,都体现了文化在其中的渗透和融合。总之,丸剂与饮食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活品质和健康的关注与重视。
  小小丸剂,与日常生活须臾不分,足以派生出种种故事,甚至都曾搅动历史。明朝一大悬案红丸案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泰昌皇帝朱常洛,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他的死引人无尽猜疑,一种说法就是因仙丹“红丸”导致。后世有分析认为,红丸的主要成分是红铅、参茸等,但由于此前的太医已经用错药,导致朱常洛腹泻不止,身体极度虚弱,再服用大补的红丸,不仅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会使得病情更加恶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红丸中含有辰砂,其实为硫化汞,是古代炼丹的必需品,具有毒性,最终产生了致命性伤害。当然,悬案背后还有关于政治派系角力争斗等原因的猜想,但无论如何,这颗红丸都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谜团,提示着丸剂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存在。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日前,“安宫牛黄丸”一粒售价突破千元的新闻冲上热搜。这粒“急救神药”在当下再度走红,令不少人感慨,经典名方传承至今,魅力不减。而在中医药的浩瀚世界里,丸剂看似小巧玲珑,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奥秘。从古老的配方到精湛的制作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医学家、药学家对生命与健康的深刻理解。透过小小药丸,我们还能看到中医药文化对“平衡与和谐”重要性的强调,也能从一个有趣的角度,解读其在岁月长河中不断闪耀的光芒。
  妙在何处?“丸者缓也”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丸剂的诞生和应用,彰显了古人强大的智慧。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很多关于丸剂的记载——“冶蘼芜本,防风,乌喙,桂皆等,渍以淳酒而垸之,大如黑菽而吞之。始食一,不知益一”“犬噬人伤者:取蚯蚓矢二升……并熬之……稍垸,以熨其伤。犬毛尽,敷伤而已”。从描述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是丸剂。有的是内服,有的是外用,还强调有的“大如黑菽”,说明已经注意到内服丸剂的制剂规格。同时出土的《养生方》已写明开始用蜜和枣膏制作丸剂:“非廉、方葵、石韦、桔梗、紫葳各一小束,乌喙三颗……箁五寸,白螣蛇若苍梗蛇长三四寸……并以蜜若枣脂丸,大如羊矢”。这也成为目前中国医药史上首见蜜丸的记载。
  名医善用丸剂。汉代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丸剂的应用,比如麻子仁丸,具有润肠通便、行气消滞的功效;乌梅丸,是治疗蛔厥以及久痢、久泻的常用方。清代的名医叶天士也在丸剂的运用上极具特色。
  中药丸剂妙在何处?知名药学专家告诉记者,丸剂优势颇多。它作用较为持久缓和。六味地黄丸药效可在体内缓慢释放,持续发挥作用,对于肾阴亏损等病症能起到长期调理的效果。丸剂还能保护药物有效成分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保证药效的稳定。这与《黄帝内经》中“丸者缓也”的记载相符。像金匮肾气丸这样的丸剂,易于保存和携带,方便患者随时服用。丸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用药需求进行灵活的处方设计和制备,像蜜丸中的蜂蜜有一定的缓和作用,可使某些峻猛药物的药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仁心仁爱的生动体现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两句话就是中药丸剂制备“真材实料,一丝不苟”精神的精髓。
  曾有人开玩笑问,老婆饼里没老婆,鱼香肉丝里没有鱼,那乌鸡白凤丸里有没有乌鸡呢?不仅有,用量还不小。乌鸡白凤丸算得上是著名的妇科药方之一,除乌鸡外,还有鹿角胶、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熟地、制香附、银柴胡、牡蛎等19味中药,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等。作君药的乌鸡,须得精心挑选生长期为3至5年的乌骨鸡,去毛、爪、肠,处理干净内脏,再将药末放到鸡的肚子里面,然后把整个乌鸡放到铜罐里面去煮,煮乌鸡的时候加酒和水一起煮,煮到酒和水都干了以后,就把鸡拿出来,把它的骨头拆掉,剩下的肉和药物重新研成粉,焙干了以后,再用它做成药丸。小小一丸药选材之道地,炮制之繁复,可见一斑。
  宏济堂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功研发人工麝香,使大量经典验方得以延续,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配方为牛黄、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珍珠、朱砂、雄黄、黄连等多味药,经过配研、过筛、混匀,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用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科研人员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验证发现,两者物理性状相似,药理作用基本相同,临床疗效确切,对比两者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抗内毒素休克能力、惊厥的保护作用发现,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人工麝香可与天然麝香等同使用。近年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等均将安宫牛黄丸列为推荐用药,用于热闭重症的治疗。作为国家保密品种,人工麝香自1994年推广,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760家企业得以应用,国家药监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正在生产销售的以麝香为关键原料的中成药有400多种,人工麝香市场占有率99%以上,估算降低药费30%~50%。正是由于人工麝香的应用,相当于避免了数千万头野生麝被捕杀。
  小小丸剂的这番创新改良,不仅成就了传统中医药传承赓续的又一佳话,还生动地呈现出中国传统医学仁爱的一面。
  搅动明史的红丸
  中药丸剂,在华夏文化话语体系里不断出圈。在丸剂的研制过程中,各种药材相互搭配、相互融合,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功效。这种“和”的理念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稳定等。中药丸剂传承发展中的这种和谐之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
  在饮食文化中,人们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调理,追求营养均衡与美味。丸剂的配方原理与之有相似之处,通过不同药材的合理搭配来达到特定的功效,就如同饮食中各种食材的搭配以形成丰富的口感和营养。一些丸剂的制作过程也借鉴了饮食制作的工艺。比如丸剂的制备手法,类似于制作食品丸子的手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而且,丸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本身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材或药材。例如,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丸剂中会用到红枣、枸杞等,这些既是药材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此外,在一些传统节日或特殊场合,人们也会食用具有特定寓意的丸剂或食品,都体现了文化在其中的渗透和融合。总之,丸剂与饮食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活品质和健康的关注与重视。
  小小丸剂,与日常生活须臾不分,足以派生出种种故事,甚至都曾搅动历史。明朝一大悬案红丸案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泰昌皇帝朱常洛,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他的死引人无尽猜疑,一种说法就是因仙丹“红丸”导致。后世有分析认为,红丸的主要成分是红铅、参茸等,但由于此前的太医已经用错药,导致朱常洛腹泻不止,身体极度虚弱,再服用大补的红丸,不仅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会使得病情更加恶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红丸中含有辰砂,其实为硫化汞,是古代炼丹的必需品,具有毒性,最终产生了致命性伤害。当然,悬案背后还有关于政治派系角力争斗等原因的猜想,但无论如何,这颗红丸都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谜团,提示着丸剂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