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6-19 作者: 可新 来源: 大众日报
微短剧新规治理正当时
  据北京日报,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实施。新规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新规旨在过滤掉质量低下、价值观扭曲的微短剧,对提升行业水平和保护观众审美及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微短剧因其快速、直接的娱乐方式而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然而,其中一些内容低俗、制作粗糙的微短剧,不仅浪费了观众的时间和金钱,更在潜移默化中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这些微短剧往往以狗血剧情和肤浅的“爽点”吸引观众,忽视了作品应有的深度。新规实施将迫使微短剧行业进行自我净化和提升,鼓励微短剧创作者追求更高的艺术品质和思想深度,创作出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新规“备案审核”的要求在作品创作的源头设置了门槛,倒逼制作者们提升整体水平。其实微短剧虽然时长短,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承载丰富内容和深刻思考。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以被盗文物为第一视角向观众解读了文物历史;《南辕北辙的我们》创新尝试现实主义题材+文旅的新形式,展示了微短剧在传递正能量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潜力。
“夜校”开启
城市公共服务新业态

  据红网,一种新的夜生活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流行——上夜校。与传统夜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夜校以其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如舞蹈声乐、即兴戏剧、美妆健身、非遗手作等,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夜校”的火热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转变,也映射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下沉与创新。
  艺术夜校的兴起,是人们拒绝“宅文化”,主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体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探索、融入市民生活的成果。市民艺术夜校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的重要举措,其成功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向。
  市民夜校以其独特的方式,让艺术和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我们期待未来公共文化服务能带来更多创新,让夜校成为更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音乐剧“国潮热”
须避免同质化

  据《中国文化报》,近年来,我国音乐剧市场呈现出异常火热的国潮趋势,充满中式浪漫的国风作品频频出圈,吸引年轻创作者纷纷将目光回溯。这些作品或将戏曲、曲艺、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剧相融合,或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大时代的变迁,或融合了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等国潮文化元素……一时间,涌现出大量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音乐剧作品,既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也展现出中国音乐剧从业者的进取之心。然而,随着这一文化潮流的兴起,不少作品在主题、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趋于雷同,缺乏创新和个性。因此,避免音乐剧同质化,是目前艺术家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提升作品的艺术性。文艺作品无论表现的是哪个时代的特征,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个体的书写上。近年来,一批聚焦反映时代生活、表达中国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国风音乐剧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这些作品或用平凡的视角记录时代生活,或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人间真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人物创作的多元化、立体化提供了思路。
“新中式”服饰魅力何在
  据《光明日报》,“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中式夹袄搭配牛仔裤”到“小飞袖旗袍”,“新中式”火爆“出圈”。从T台到街头,从剧场到公园,“新中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美,更体现了年轻人对中式美学的认可和喜爱,展现了更坚定的文化自信。
  “新中式”服装的流行,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舒适、实用和美观的需求,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链接。通过将织绣、旗袍、中国结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新中式服装让东方韵味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展现。
  “新中式”服装的火爆,也是中国纺织工业、商业模式、电商业态、产业链等日益成熟和完善的结果。以宋锦为例,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如纺织CAD软件和电脑程序的剑杆织机,传统宋锦的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使得宋锦有机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助力“新中式热”。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已达10亿元,近三年来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100%。以“新中式”服饰为代表的国风热潮,也带动了国风摄影、古城游览等诸多文旅活动火热,多种消费场景被创造性地串联起来,实现了服饰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沉浸式交互。“新中式”服饰不仅作为文化符号为大众所接受,更为各地文旅市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期待“新中式”等国潮催生更多新风尚,满足人们更多样的消费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以更丰富的形式充实我们的生活。
        (□ 可新 淑晨 整理)
微短剧新规治理正当时
  据北京日报,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实施。新规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新规旨在过滤掉质量低下、价值观扭曲的微短剧,对提升行业水平和保护观众审美及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微短剧因其快速、直接的娱乐方式而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然而,其中一些内容低俗、制作粗糙的微短剧,不仅浪费了观众的时间和金钱,更在潜移默化中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这些微短剧往往以狗血剧情和肤浅的“爽点”吸引观众,忽视了作品应有的深度。新规实施将迫使微短剧行业进行自我净化和提升,鼓励微短剧创作者追求更高的艺术品质和思想深度,创作出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新规“备案审核”的要求在作品创作的源头设置了门槛,倒逼制作者们提升整体水平。其实微短剧虽然时长短,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承载丰富内容和深刻思考。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以被盗文物为第一视角向观众解读了文物历史;《南辕北辙的我们》创新尝试现实主义题材+文旅的新形式,展示了微短剧在传递正能量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潜力。
“夜校”开启
城市公共服务新业态

  据红网,一种新的夜生活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流行——上夜校。与传统夜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夜校以其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如舞蹈声乐、即兴戏剧、美妆健身、非遗手作等,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夜校”的火热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转变,也映射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下沉与创新。
  艺术夜校的兴起,是人们拒绝“宅文化”,主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体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探索、融入市民生活的成果。市民艺术夜校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的重要举措,其成功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向。
  市民夜校以其独特的方式,让艺术和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我们期待未来公共文化服务能带来更多创新,让夜校成为更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音乐剧“国潮热”
须避免同质化

  据《中国文化报》,近年来,我国音乐剧市场呈现出异常火热的国潮趋势,充满中式浪漫的国风作品频频出圈,吸引年轻创作者纷纷将目光回溯。这些作品或将戏曲、曲艺、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剧相融合,或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大时代的变迁,或融合了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等国潮文化元素……一时间,涌现出大量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音乐剧作品,既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也展现出中国音乐剧从业者的进取之心。然而,随着这一文化潮流的兴起,不少作品在主题、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趋于雷同,缺乏创新和个性。因此,避免音乐剧同质化,是目前艺术家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提升作品的艺术性。文艺作品无论表现的是哪个时代的特征,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个体的书写上。近年来,一批聚焦反映时代生活、表达中国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国风音乐剧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这些作品或用平凡的视角记录时代生活,或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人间真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人物创作的多元化、立体化提供了思路。
“新中式”服饰魅力何在
  据《光明日报》,“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中式夹袄搭配牛仔裤”到“小飞袖旗袍”,“新中式”火爆“出圈”。从T台到街头,从剧场到公园,“新中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美,更体现了年轻人对中式美学的认可和喜爱,展现了更坚定的文化自信。
  “新中式”服装的流行,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舒适、实用和美观的需求,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链接。通过将织绣、旗袍、中国结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新中式服装让东方韵味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展现。
  “新中式”服装的火爆,也是中国纺织工业、商业模式、电商业态、产业链等日益成熟和完善的结果。以宋锦为例,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如纺织CAD软件和电脑程序的剑杆织机,传统宋锦的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使得宋锦有机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助力“新中式热”。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已达10亿元,近三年来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100%。以“新中式”服饰为代表的国风热潮,也带动了国风摄影、古城游览等诸多文旅活动火热,多种消费场景被创造性地串联起来,实现了服饰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沉浸式交互。“新中式”服饰不仅作为文化符号为大众所接受,更为各地文旅市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期待“新中式”等国潮催生更多新风尚,满足人们更多样的消费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以更丰富的形式充实我们的生活。
        (□ 可新 淑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