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赋能寿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6-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晓龙 郝磊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每年至少有900万吨蔬菜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摆上十几亿人的餐桌;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寿光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年产值110亿元,年交易额200亿元。
寿光蔬菜产业的辉煌,离不开电力的支撑保障。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立足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全局,用全电化、数智化放大产业发展优势,赋能寿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手机成了“新农具”
农民成了“小老板”
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起步较早,传统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终究是“辛苦活”,而现在新一代电气化大棚已经变成一个“标准车间”“标准工厂”,种棚成为了“技术活”,更多的年轻人从外地回来当“新农人”,种棚收入已经远超打工收入。
“别看室外都快30度了,可在我这高温大棚里,温度却不到20度。”初夏时节,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的电气化蔬菜大棚里,种植户王东友望着棚内如灯笼串般的樱桃西红柿,喜上眉梢。“你看看我这智能化设备,自动放风机、电动遮阳帘,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为棚内数千棵西红柿降温。”王东友两口子管理着两个235米长的大棚,放在10年前,这是所有寿光菜农想都不敢想的。而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种菜”正成为蔬菜之乡的新时尚。
在寿光洛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在蔬菜大棚电气化改造中,通过安装标准统一的能源控制器,连接水肥一体机、卷帘机、放风机、二氧化碳发生器、补光灯、植保机等电气化设施,实时采集电气量和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数据,上传到“365电管家”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农民只需要下载App,就可以在手机上实现对大棚的遥视、遥信、遥测、遥调“四遥”操作,达到省时、省力、省钱、省心“四省”效果。
据测算,如今一个150米长的蔬菜大棚占地约3亩,配备8类电气化设备和数智化改造投资约6万元,改造后每年每亩可节水40%、节肥30%,节省劳动力约20人·天,蔬菜能够增产5%左右,每个大棚平均增收3万元,预计2年就能收回成本。寿光1.6万个改造的全电数智化大棚,每年可为全市农民增收3.36亿元。
截至2023年底,寿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5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万元,同比增长5%,农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用显著。
告别“望天收”
让农业生产“电满格”
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距莱州湾仅20余公里,土地盐碱化严重,在过去,这里的老百姓口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粮。”
而如今,仅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的卧铺村就已经建起了150个电气化大棚,里面种植的蔬菜对生长的环境要求高,需要精准监测与控制,才能长出标准的果实。“刚开始推广时,困难重重。建设近200米长的高标准蔬菜大棚,首先要解决用电问题,否则大棚里电动卷帘机等电气化设备就成了摆设。”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卧铺村党支部书记刘秀花说。
不能让用电不足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设施农业起步阶段,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就对辖区内的电力设施进行精准补强,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3.6千米,配电变压器从30台增加到52台,户均容量从2.8千伏安增加到4.21千伏安。
如今的寿光,大棚建到哪里,线路就架到哪里,供电设计方案就落到哪里,寿光60万亩大棚种植区实现“井井通电”。作为潍坊的一个县级市,寿光已经建成拥有35—500千伏公用变电站50座,变电总容量1045.3万千伏安,输配电线路总长度6365.7公里的全省规模最大的县域电网,其中,农村配网线路长度达4580公里,位列潍坊第一。
寿光电网特别是农村电网的不断强大,只是潍坊乃至整个山东高度重视农村电网建设,完善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其中,潍坊新建改造线路8372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1.05万台,完成4.5万眼机井通电,工程量占全省11.6%,实现机井通电全覆盖。进入“十四五”,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又实施两个“千村改造”工程,对潍坊县域2014个自然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因电而兴,由电而强。如今的寿光,充足的电能让农业发展底气更足,让蔬菜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每年至少有900万吨蔬菜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摆上十几亿人的餐桌;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寿光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年产值110亿元,年交易额200亿元。
寿光蔬菜产业的辉煌,离不开电力的支撑保障。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立足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全局,用全电化、数智化放大产业发展优势,赋能寿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手机成了“新农具”
农民成了“小老板”
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起步较早,传统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终究是“辛苦活”,而现在新一代电气化大棚已经变成一个“标准车间”“标准工厂”,种棚成为了“技术活”,更多的年轻人从外地回来当“新农人”,种棚收入已经远超打工收入。
“别看室外都快30度了,可在我这高温大棚里,温度却不到20度。”初夏时节,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的电气化蔬菜大棚里,种植户王东友望着棚内如灯笼串般的樱桃西红柿,喜上眉梢。“你看看我这智能化设备,自动放风机、电动遮阳帘,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为棚内数千棵西红柿降温。”王东友两口子管理着两个235米长的大棚,放在10年前,这是所有寿光菜农想都不敢想的。而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种菜”正成为蔬菜之乡的新时尚。
在寿光洛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在蔬菜大棚电气化改造中,通过安装标准统一的能源控制器,连接水肥一体机、卷帘机、放风机、二氧化碳发生器、补光灯、植保机等电气化设施,实时采集电气量和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数据,上传到“365电管家”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农民只需要下载App,就可以在手机上实现对大棚的遥视、遥信、遥测、遥调“四遥”操作,达到省时、省力、省钱、省心“四省”效果。
据测算,如今一个150米长的蔬菜大棚占地约3亩,配备8类电气化设备和数智化改造投资约6万元,改造后每年每亩可节水40%、节肥30%,节省劳动力约20人·天,蔬菜能够增产5%左右,每个大棚平均增收3万元,预计2年就能收回成本。寿光1.6万个改造的全电数智化大棚,每年可为全市农民增收3.36亿元。
截至2023年底,寿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5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万元,同比增长5%,农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用显著。
告别“望天收”
让农业生产“电满格”
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距莱州湾仅20余公里,土地盐碱化严重,在过去,这里的老百姓口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粮。”
而如今,仅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的卧铺村就已经建起了150个电气化大棚,里面种植的蔬菜对生长的环境要求高,需要精准监测与控制,才能长出标准的果实。“刚开始推广时,困难重重。建设近200米长的高标准蔬菜大棚,首先要解决用电问题,否则大棚里电动卷帘机等电气化设备就成了摆设。”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卧铺村党支部书记刘秀花说。
不能让用电不足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设施农业起步阶段,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就对辖区内的电力设施进行精准补强,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3.6千米,配电变压器从30台增加到52台,户均容量从2.8千伏安增加到4.21千伏安。
如今的寿光,大棚建到哪里,线路就架到哪里,供电设计方案就落到哪里,寿光60万亩大棚种植区实现“井井通电”。作为潍坊的一个县级市,寿光已经建成拥有35—500千伏公用变电站50座,变电总容量1045.3万千伏安,输配电线路总长度6365.7公里的全省规模最大的县域电网,其中,农村配网线路长度达4580公里,位列潍坊第一。
寿光电网特别是农村电网的不断强大,只是潍坊乃至整个山东高度重视农村电网建设,完善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其中,潍坊新建改造线路8372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1.05万台,完成4.5万眼机井通电,工程量占全省11.6%,实现机井通电全覆盖。进入“十四五”,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又实施两个“千村改造”工程,对潍坊县域2014个自然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因电而兴,由电而强。如今的寿光,充足的电能让农业发展底气更足,让蔬菜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