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
成立教学质量共同体建设全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24-06-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黄宗经 杨春燕 刘焕玲
潍坊科技学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价”基本原则,不断完善“6233”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6233”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指:建立六个子系统,即目标定位系统、组织保障系统、标准规范系统、条件支撑系统、激励系统、质量文化系统;实施两方评价,即内部评价、外部评价;落实三维监控,即教学检查、专项评估、教学评价;开展三评活动,即评教、评学、评管),修订质量标准、完善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改进,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推动质量监控走向质量文化,提升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质量管理
完善质量标准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紧扣定位严标准。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以国家相关质量标准为基本依据,编制《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文件汇编》,修订《关于构建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若干意见》《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文件,逐步完善涵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建设质量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质量标准体系。
强化保障建制度。围绕专业、课程、教材、日常教学、考试、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管理、招生、学籍管理等方面制(修)订教学管理制度,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设置机构强运行。设置质量与评建处,专职负责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运行。修订《教学督导工作办法》《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学校构建了由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信息员组成的3支质保队伍,健全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运行机制。
严格考试管理
严把毕业出口
对《潍坊科技学院学生考试违纪作弊行为认定与处理办法》《潍坊科技学院课程重修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做好诚信考试主题教育,建立标准化考场和网上巡查系统,严格考试监管。制定《潍坊科技学院“N+1”课程考核方案(试行)》等文件,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依托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及质量评价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全流程在线管理,实行100%查重检测,进行论文盲审,实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闭环运行。
质量改进
重视内部质量评价
加强外部评价保障
坚持内部评价。深入落实教学检查、专项评估、教学评价为主的“三维监控”体系,对教学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开展期初、期中、期末常规教学检查和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专项检查,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专项评估。落实校院两级督导、校院两级领导听课看课制度、同行评价制度、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日常教学质量管理形成闭环控制。积极推进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引入“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监测平台”“教学质量评议系统”,提升了学校质量监控信息化水平。
推进外部评价。对标《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出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方案》。学校逐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正进行师范类第二级专业认证。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实行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
强化质量改进机制
推进体系闭环运行
强化反馈整改,推动过程改进。持续推进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及时反馈、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质量改进模式。通过实行校内督导、教学信息员制度等方式强化信息反馈,对日常教学、专项检查等日常质量监控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成效作为监测重点,不留问题隐患,确保整改实效。
完善评价机制,推进体系改进。学校重视两方评价,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等外部评价,提升人才培养定位与外部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促进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持续完善。着力推进“评教”向“评学”转变,保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确保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稳步提升。常态化开展校院两级督导听课评课,督查与指导并重,反馈与整改齐行,建立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长效机制。评教、评学、评管方面,引入多样性评价指标,完善评价机制。构建从人才培养到课堂教学环环相扣,从招生、培养过程到毕业就业层层推进的持续改进闭环系统。
注重激励约束,保障改进效果。严格执行《教学为主型教师管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教学质量评价位次比纳入职称晋升前置条件,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措施,引导教师自觉树立敬畏教学、崇尚质量的意识。
质量文化
加强质量建设
深入涵养质量文化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学校将高质量发展纳入发展规划,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台《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学校质量建设走深走实。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教育教学为主线的大学质量文化。
深入践行质量理念。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导向作用,通过教学评价、质量反馈、督导简报等各种形式把“持续改进”的理念渗透融入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把学校整体质量文化提升的“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内化为各部门、各环节、各参与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教学工作开展的精神动能。
增强自我监控意识。将质量监控、教学评价结果等纳入教学考核指标、职称评聘、二级学院综合考核,强化自律、自查意识,提升二级学院、教师自我检查与主动改进的能力和水平。
树立追求卓越精神。凝炼“修身、博学、求索、笃行”的校训,“让认真成为品质”校风,“责任高于一切”的教风和“勤学苦练”的学风。每年开展“五一劳动奖章”“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评选,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中蕴含的“追求卓越”精神内涵。通过“一训三风”建设和模范带动,让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行为自觉。
坚持主动公开
及时发布质量信息
制定《信息公开管理办法》,通过学校信息公开网定期主动向社会公开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解读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基本情况及育人成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公布招生信息和生源质量信息,每年开展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形成《就业质量报告》。
潍坊科技学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价”基本原则,不断完善“6233”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6233”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指:建立六个子系统,即目标定位系统、组织保障系统、标准规范系统、条件支撑系统、激励系统、质量文化系统;实施两方评价,即内部评价、外部评价;落实三维监控,即教学检查、专项评估、教学评价;开展三评活动,即评教、评学、评管),修订质量标准、完善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改进,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推动质量监控走向质量文化,提升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质量管理
完善质量标准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紧扣定位严标准。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以国家相关质量标准为基本依据,编制《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文件汇编》,修订《关于构建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若干意见》《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文件,逐步完善涵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建设质量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质量标准体系。
强化保障建制度。围绕专业、课程、教材、日常教学、考试、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管理、招生、学籍管理等方面制(修)订教学管理制度,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设置机构强运行。设置质量与评建处,专职负责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运行。修订《教学督导工作办法》《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学校构建了由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信息员组成的3支质保队伍,健全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运行机制。
严格考试管理
严把毕业出口
对《潍坊科技学院学生考试违纪作弊行为认定与处理办法》《潍坊科技学院课程重修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做好诚信考试主题教育,建立标准化考场和网上巡查系统,严格考试监管。制定《潍坊科技学院“N+1”课程考核方案(试行)》等文件,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依托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及质量评价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全流程在线管理,实行100%查重检测,进行论文盲审,实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闭环运行。
质量改进
重视内部质量评价
加强外部评价保障
坚持内部评价。深入落实教学检查、专项评估、教学评价为主的“三维监控”体系,对教学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开展期初、期中、期末常规教学检查和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专项检查,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专项评估。落实校院两级督导、校院两级领导听课看课制度、同行评价制度、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日常教学质量管理形成闭环控制。积极推进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引入“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监测平台”“教学质量评议系统”,提升了学校质量监控信息化水平。
推进外部评价。对标《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出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方案》。学校逐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正进行师范类第二级专业认证。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实行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
强化质量改进机制
推进体系闭环运行
强化反馈整改,推动过程改进。持续推进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及时反馈、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质量改进模式。通过实行校内督导、教学信息员制度等方式强化信息反馈,对日常教学、专项检查等日常质量监控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成效作为监测重点,不留问题隐患,确保整改实效。
完善评价机制,推进体系改进。学校重视两方评价,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等外部评价,提升人才培养定位与外部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促进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持续完善。着力推进“评教”向“评学”转变,保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确保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稳步提升。常态化开展校院两级督导听课评课,督查与指导并重,反馈与整改齐行,建立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长效机制。评教、评学、评管方面,引入多样性评价指标,完善评价机制。构建从人才培养到课堂教学环环相扣,从招生、培养过程到毕业就业层层推进的持续改进闭环系统。
注重激励约束,保障改进效果。严格执行《教学为主型教师管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教学质量评价位次比纳入职称晋升前置条件,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措施,引导教师自觉树立敬畏教学、崇尚质量的意识。
质量文化
加强质量建设
深入涵养质量文化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学校将高质量发展纳入发展规划,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台《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学校质量建设走深走实。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教育教学为主线的大学质量文化。
深入践行质量理念。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导向作用,通过教学评价、质量反馈、督导简报等各种形式把“持续改进”的理念渗透融入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把学校整体质量文化提升的“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内化为各部门、各环节、各参与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教学工作开展的精神动能。
增强自我监控意识。将质量监控、教学评价结果等纳入教学考核指标、职称评聘、二级学院综合考核,强化自律、自查意识,提升二级学院、教师自我检查与主动改进的能力和水平。
树立追求卓越精神。凝炼“修身、博学、求索、笃行”的校训,“让认真成为品质”校风,“责任高于一切”的教风和“勤学苦练”的学风。每年开展“五一劳动奖章”“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评选,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中蕴含的“追求卓越”精神内涵。通过“一训三风”建设和模范带动,让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行为自觉。
坚持主动公开
及时发布质量信息
制定《信息公开管理办法》,通过学校信息公开网定期主动向社会公开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解读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基本情况及育人成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公布招生信息和生源质量信息,每年开展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形成《就业质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