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统型“救济解难”向现代型、社会化“大慈善”格局转变

滨州慈善事业工作经验获全国推广

2024-05-31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姜斌
  通讯员 解晓龙 蒲怡萱 报道
  本报滨州讯 5月27日,记者从滨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在全市企业家、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滨州慈善事业紧盯群众需求、整合社会资源、重塑工作模式、赋能困难群体,由传统型的“救济解难”向现代型、社会化的“大慈善”格局转变,慈善工作稳中有进,亮点纷呈。
  创新发展模式,构建慈善助力民生保障新模式。2022年以来,滨州市围绕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的目标,以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以项目运作为突破点,以为民办实事为落脚点,创新实施了“三个一”慈善高质量发展机制,叫响了“全民行善”一个品牌,搭建了“行善光荣”一个平台,打造了“厚德行善”一条路径,让“全民慈善、善行天下”的理念融入城市、深入人心,有效探索出了一条“让捐赠者帮到最需要的群体、让受助者得到最需要的帮助、让关注者看到最阳光的慈善”工作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机制,并在全国推广。
  推进项目帮扶,打造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新模式。自2022年起,滨州市连续两年开展了“一米阳光”民生项目定向捐助活动,全市爱心企业和企业家定向捐赠7200多万元,开展项目13个,惠及30万人次,用心用情托起了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诠释了民政部门、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社会各界在扶弱济困与保障民生中的真情和担当。“一米阳光”民生项目的实施,是爱心企业和慈善组织合作开展慈善救助项目帮扶社会困难对象的成功实践,形成了滨州慈善发展独特路径并在全省推广。
  拓宽募捐渠道,开创慈善事业多元增能新格局。一方面,实施主题党日捐助。通过主题党日等党员教育活动,鼓励引导全市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党员带头行善,引领带动身边人进一步认可和参与慈善捐赠。另一方面,倡导社区(村)开展互助。通过创新推动社区基金的设立,让“小基金”发挥在社区治理方面的“大作为”,以互助形式,第一时间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基金146只,开展项目328个,受益群众达23.26万人次。同时,全市爱心企业家无私奉献,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纾困基金——“安心”纾困基金,最高救助金额可达50万元,有效构建起强有力的社会救助支持网络。
  □记者 姜斌
  通讯员 解晓龙 蒲怡萱 报道
  本报滨州讯 5月27日,记者从滨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在全市企业家、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滨州慈善事业紧盯群众需求、整合社会资源、重塑工作模式、赋能困难群体,由传统型的“救济解难”向现代型、社会化的“大慈善”格局转变,慈善工作稳中有进,亮点纷呈。
  创新发展模式,构建慈善助力民生保障新模式。2022年以来,滨州市围绕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的目标,以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以项目运作为突破点,以为民办实事为落脚点,创新实施了“三个一”慈善高质量发展机制,叫响了“全民行善”一个品牌,搭建了“行善光荣”一个平台,打造了“厚德行善”一条路径,让“全民慈善、善行天下”的理念融入城市、深入人心,有效探索出了一条“让捐赠者帮到最需要的群体、让受助者得到最需要的帮助、让关注者看到最阳光的慈善”工作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机制,并在全国推广。
  推进项目帮扶,打造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新模式。自2022年起,滨州市连续两年开展了“一米阳光”民生项目定向捐助活动,全市爱心企业和企业家定向捐赠7200多万元,开展项目13个,惠及30万人次,用心用情托起了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诠释了民政部门、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社会各界在扶弱济困与保障民生中的真情和担当。“一米阳光”民生项目的实施,是爱心企业和慈善组织合作开展慈善救助项目帮扶社会困难对象的成功实践,形成了滨州慈善发展独特路径并在全省推广。
  拓宽募捐渠道,开创慈善事业多元增能新格局。一方面,实施主题党日捐助。通过主题党日等党员教育活动,鼓励引导全市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党员带头行善,引领带动身边人进一步认可和参与慈善捐赠。另一方面,倡导社区(村)开展互助。通过创新推动社区基金的设立,让“小基金”发挥在社区治理方面的“大作为”,以互助形式,第一时间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基金146只,开展项目328个,受益群众达23.26万人次。同时,全市爱心企业家无私奉献,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纾困基金——“安心”纾困基金,最高救助金额可达50万元,有效构建起强有力的社会救助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