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500多台(套)监测设备,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减损约5%,提升亩产约15%——

起步区打造粮食增产减损新示范

2024-05-31 作者: 申红 胡沥中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申红 胡沥中

  小满已过,芒种将至,在济南起步区,30万亩冬小麦正渐渐地从绿油油变为金灿灿。5月24日,记者在位于起步区北部的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看到,近万亩小麦长势良好,剥开可见已基本长至饱满的麦粒。据悉,起步区聚焦粮食“智能、高产、减损”,将在此打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国内领先、数字化管控技术国内领先、绿色防控技术国内领先、粮食生产减损技术国内领先”的示范区。
“黑科技”实时智能监测
作物生长情况

  站在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综合服务中心楼顶向西眺望,麦田被数条生产路划分为一个个矩形田方,生产路旁乔木整齐排列,灌溉排水所需水渠沿路而建。在麦田上方,一根根远高于小麦的铁杆格外醒目。据介绍,这些铁杆实际是田间智能监测设备的一部分,是实现农业增产减损的“黑科技”。
  “目前田间共安装了500多台(套)监测设备。”济南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蕾告诉记者,这些监测设备既有在地面上的,也有埋在地下的,还有“穿戴”在作物上的,可以监测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等微气候信息,也可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含氧量、叶面温湿度以及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
  为应对病虫害,示范区还在田间设置有病虫害智能监测和预报系统,包括太阳能智能孢子捕捉仪、智能虫情测报灯等,这些仪器既可以捕杀害虫,同时也能预测虫口数量,实现对作物更加精准的植保措施和植保时机干预。
  有了智能监测设备的加持,在种植作物近万亩的示范区内,作物生长情况一目了然。当前,示范区已完成智慧农业板块建设,可实现全维度数字环境监测,所有设备的监测数据最终都将通过5G网络汇总到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在综合服务中心一楼,杨蕾操作电脑登录智慧农业平台,记者见到,除了实时视频监控外,土壤含水量、含氧量、根系动态分布等信息都清楚显示在系统中。
远程智慧管理
可减少90%人工

  信息数据搜集的最终目的是用,为粮食增产减损提供科学指导。《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提到,高标准建设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等特色载体,布局遥感监测、5G网络、智慧物流、智慧水利等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创新打造“AI+农业”“5G+农业”应用场景,实现生产智慧管理、产品远程监控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如今,在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粮食生产的多数管理环节均可实现远程智慧化控制。今年春灌期间,浅埋式滴灌、地埋式喷灌、指针式喷灌、平移式喷灌、卷盘式喷灌等5种新型灌溉设备远程操作开展灌溉作业。
  “工作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控制这些喷灌设备,根据土壤墒情、降雨、空气温湿度、作物物候期等大数据算法决策模型,设备也能智能启动运行。”示范区智慧农业板块负责人宋伟介绍,示范区可对整个生产环节的农机进行智能化管控,可减少约90%人工。
  在综合服务中心楼顶,记者见到了示范区配备的智能蜂巢无人机。据悉,该无人机可根据遥感卫星捕捉的异常情况,实现智能起飞—巡查—降落—数据上传,对可能存在受灾的区域进行更精准巡查。
  不仅如此,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还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实现基于病虫害模型的预测,对灌溉施肥进行决策和分析,对热干风、极端天气等进行预警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精准化的决策支撑。
“耕种管收”
实现全过程增产减损

  通过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依靠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实现了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在硬件和技术的支撑下,如今示范区探索建立起从种子选育到生产管理、从收获到储藏全环节的粮食增产减损技术路线和模式,实现了粮食生产“耕种管收”全过程增产减损。
  据介绍,当前示范区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减损约5%,提升粮食亩产约15%,降低化肥、农药等农资消耗约30%。
  在内部实现粮食增产减损的同时,示范区也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树立了新标杆。综合服务中心和智慧粮食加工仓储中心也将面向周边农户提供农业展示体验和粮食收储等服务。
  “增产减损,种子好不好至关重要。”杨蕾介绍,目前示范区已试种作物品种300多种,通过实际种植,为农户筛选最适合本地种植的粮食品种。
  在综合服务中心西侧的蛇床草—小麦生态农场示范田里,记者见到该地块每隔几米就会种植垄宽约半米的蛇床草。据介绍,该植物可吸引七星瓢虫吃掉危害小麦生长的蚜虫,从而达到防虫和减少农药使用的效果。记者在入村采访中了解到,这一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已经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位于示范区不远的郝家寨村就计划引入该种植模式。
  不仅如此,示范区还设置有农机农艺示范区、土肥新技术示范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区、栽培技术示范区、稻田艺术区、大豆繁种区、高粱种植区等功能区,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新示范。
  □ 本报记者 申红 胡沥中

  小满已过,芒种将至,在济南起步区,30万亩冬小麦正渐渐地从绿油油变为金灿灿。5月24日,记者在位于起步区北部的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看到,近万亩小麦长势良好,剥开可见已基本长至饱满的麦粒。据悉,起步区聚焦粮食“智能、高产、减损”,将在此打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国内领先、数字化管控技术国内领先、绿色防控技术国内领先、粮食生产减损技术国内领先”的示范区。
“黑科技”实时智能监测
作物生长情况

  站在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综合服务中心楼顶向西眺望,麦田被数条生产路划分为一个个矩形田方,生产路旁乔木整齐排列,灌溉排水所需水渠沿路而建。在麦田上方,一根根远高于小麦的铁杆格外醒目。据介绍,这些铁杆实际是田间智能监测设备的一部分,是实现农业增产减损的“黑科技”。
  “目前田间共安装了500多台(套)监测设备。”济南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蕾告诉记者,这些监测设备既有在地面上的,也有埋在地下的,还有“穿戴”在作物上的,可以监测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等微气候信息,也可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含氧量、叶面温湿度以及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
  为应对病虫害,示范区还在田间设置有病虫害智能监测和预报系统,包括太阳能智能孢子捕捉仪、智能虫情测报灯等,这些仪器既可以捕杀害虫,同时也能预测虫口数量,实现对作物更加精准的植保措施和植保时机干预。
  有了智能监测设备的加持,在种植作物近万亩的示范区内,作物生长情况一目了然。当前,示范区已完成智慧农业板块建设,可实现全维度数字环境监测,所有设备的监测数据最终都将通过5G网络汇总到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在综合服务中心一楼,杨蕾操作电脑登录智慧农业平台,记者见到,除了实时视频监控外,土壤含水量、含氧量、根系动态分布等信息都清楚显示在系统中。
远程智慧管理
可减少90%人工

  信息数据搜集的最终目的是用,为粮食增产减损提供科学指导。《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提到,高标准建设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等特色载体,布局遥感监测、5G网络、智慧物流、智慧水利等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创新打造“AI+农业”“5G+农业”应用场景,实现生产智慧管理、产品远程监控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如今,在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粮食生产的多数管理环节均可实现远程智慧化控制。今年春灌期间,浅埋式滴灌、地埋式喷灌、指针式喷灌、平移式喷灌、卷盘式喷灌等5种新型灌溉设备远程操作开展灌溉作业。
  “工作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控制这些喷灌设备,根据土壤墒情、降雨、空气温湿度、作物物候期等大数据算法决策模型,设备也能智能启动运行。”示范区智慧农业板块负责人宋伟介绍,示范区可对整个生产环节的农机进行智能化管控,可减少约90%人工。
  在综合服务中心楼顶,记者见到了示范区配备的智能蜂巢无人机。据悉,该无人机可根据遥感卫星捕捉的异常情况,实现智能起飞—巡查—降落—数据上传,对可能存在受灾的区域进行更精准巡查。
  不仅如此,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还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实现基于病虫害模型的预测,对灌溉施肥进行决策和分析,对热干风、极端天气等进行预警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精准化的决策支撑。
“耕种管收”
实现全过程增产减损

  通过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依靠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实现了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在硬件和技术的支撑下,如今示范区探索建立起从种子选育到生产管理、从收获到储藏全环节的粮食增产减损技术路线和模式,实现了粮食生产“耕种管收”全过程增产减损。
  据介绍,当前示范区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减损约5%,提升粮食亩产约15%,降低化肥、农药等农资消耗约30%。
  在内部实现粮食增产减损的同时,示范区也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树立了新标杆。综合服务中心和智慧粮食加工仓储中心也将面向周边农户提供农业展示体验和粮食收储等服务。
  “增产减损,种子好不好至关重要。”杨蕾介绍,目前示范区已试种作物品种300多种,通过实际种植,为农户筛选最适合本地种植的粮食品种。
  在综合服务中心西侧的蛇床草—小麦生态农场示范田里,记者见到该地块每隔几米就会种植垄宽约半米的蛇床草。据介绍,该植物可吸引七星瓢虫吃掉危害小麦生长的蚜虫,从而达到防虫和减少农药使用的效果。记者在入村采访中了解到,这一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已经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位于示范区不远的郝家寨村就计划引入该种植模式。
  不仅如此,示范区还设置有农机农艺示范区、土肥新技术示范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区、栽培技术示范区、稻田艺术区、大豆繁种区、高粱种植区等功能区,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新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