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仲裁有温度,服务提质效

2024-05-27 作者: 贺莹莹 来源: 大众日报
创新突破开新局
    □ 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郑少波 刘光侠
       沈晓娜


  “我原打算专门请假去处理纠纷,没想到仲裁员直接上门,为我们现场化解了矛盾,真是既省事又暖心。”近日,一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在宁津县一加工企业开庭审理,当事人是一名销售人员,经常在外地,德州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德州仲裁办)为此调整了开庭时间,还将仲裁庭搬到了当事人企业所在地。
  近年来,德州仲裁办立足群众需求,用更加有温度的仲裁,积极提供多元化、可定制的便民服务举措,推进“规范化、正规化、数字化”建设,创新仲裁服务模式,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贡献仲裁力量。今年以来,案件调解结案率和标的额均实现较快增长。
从治 “已病” 向治 “未病” 转变
  5月16日,德州仲裁办仲裁员盖晓华和仲裁秘书戚立群就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召开庭前会议,戚立群向仲裁庭汇报文书送达情况和双方提交证据情况。仲裁庭仔细查看案卷,总结纠纷的焦点问题,商讨开庭注意事项,为仲裁开庭审理提前做好准备。
  规范化建设是促进仲裁工作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了提升案件受理质效,我们研究制定四级预审机制,对当事人提交的仲裁申请材料,由仲裁秘书、科室负责人、专职委员和分管领导等层层审核,审核仲裁条款是否有效、主体是否适格、委托手续是否完备,全面了解案件基本情况,综合研判后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德州仲裁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彭莉说。另外,修订完善仲裁办案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减少办案程序风险。清理超期案件,减轻办案压力。加强办案秘书日常管理,每周开展一次办案情况调度和业务研讨,对办案过程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监督、及时纠正。
  仲裁不仅要解决矛盾纠纷,更要在众多矛盾纠纷中找寻根源,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防控化解矛盾风险。例如在审理多起某物业公司向业主索要物业费案件时,业主陈述物业公司存在服务不到位、公共设施损坏严重等问题,引发双方关系紧张,导致一些业主不交物业费。德州仲裁办搭建物业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对症下药,精准开方,提出了定制化改进意见,引导物业公司自查自检,堵塞管理和服务漏洞,从源头上预防物业纠纷发生。“我们公司收到《仲裁建议书》后,对反馈的意见建议抓紧落实,目前不交或少交物业费的情况大幅减少。”德城区一家物业公司的张经理说。
加强仲裁三支队伍正规化建设
  在一起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中,卖方是一对夫妻,二人与买方签署了合同,买方付完首付款且入住,双方约定2年后办理产权证过户手续,然后支付剩余款项。但半年后,丈夫意外身故。买方催促办理产权证过户时,出卖人女方的公婆及小姑子坚持要继承权,合同无法履行,就此僵持了近3年时间。2023年,买方申请仲裁,要求解除合同,返还已支付购房款。作为首席仲裁员的李美艳,找准关键所在,在裁决书中阐明继承、买卖两种法律关系,明确在继承案件未审结,未确定每个人的继承份额前,购房款由女方返还,但在之后的继承案件中,女方可以主张该笔款项在继承份额中予以体现。这样一来,既保障仲裁案件及时裁决,又维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各方利益得到保护。
  李美艳是山东载熙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同时也是德州仲裁办的一名仲裁员。“成为仲裁员后,自己的视野和格局都有提升。仲裁工作与律师工作是相促相长、彼此成就。一方面,律师在相关领域经验丰富,同时仲裁思维也让自己在处理律师业务时更全面、更理性、更客观考虑问题。”李美艳说。
  “目前,德州仲裁委员会有428名仲裁员,覆盖全国各地,如何强化仲裁员业务水平和管理尤为重要。”彭莉介绍,德州仲裁办严格执行仲裁员管理14项配套制度,创新仲裁员管理方式,坚持开展仲裁员、仲裁秘书和仲裁办其他工作人员三支队伍的业务培训、廉政教育,从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纪法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加强仲裁三支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仲裁员的集体归属感,激励仲裁员进一步提升从业情怀、专业技能和办案质量。近期,“德仲大讲堂”开讲,通过大讲堂打磨课件,走进行业协会、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宣传讲解仲裁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现场解答法律疑难问题。
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仲裁力量
  近年来,德州仲裁办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探索构建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智慧仲裁信息系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积极引导有需求的当事人网上开庭、网上质证、网上调解,推动仲裁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设信息化仲裁庭,基本实现了网络开庭审理等功能,加快推进智慧仲裁系统建设,提高仲裁办案数字化水平。优化网上立案、网上办案、远程开庭等流程,充分利用新建成的综合一体化网络仲裁庭,做到智慧办案、远程办案,做到便民利民。推出系列便民惠企创新服务举措,联合德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推出“商事仲裁+劳动仲裁”协同服务企业新模式,搭建金融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建立金融纠纷仲裁化解“绿色通道”,遴选仲裁员成立金融纠纷仲裁团队,为金融行业提供法律服务。优化办案流程,针对金融案件当事人流动性强等特点,积极运用“流动仲裁庭”等措施,减少金融纠纷当事人仲裁成本。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德州仲裁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优化环境、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为目标,积极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仲裁工作基础,进一步提升仲裁工作服务质效,受案数量、案件调解率和标的额逐年提升,高效、及时、妥善地解决了大量民商事纠纷。下一步,德州仲裁办将继续在主动担当、服务中心大局上力争展现新作为,进一步规范案件受理、审理和裁决全过程,努力开创仲裁工作新局面,为优化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注入仲裁力量。”德州仲裁办党组书记、主任郑玉宽说。
创新突破开新局
    □ 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郑少波 刘光侠
       沈晓娜


  “我原打算专门请假去处理纠纷,没想到仲裁员直接上门,为我们现场化解了矛盾,真是既省事又暖心。”近日,一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在宁津县一加工企业开庭审理,当事人是一名销售人员,经常在外地,德州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德州仲裁办)为此调整了开庭时间,还将仲裁庭搬到了当事人企业所在地。
  近年来,德州仲裁办立足群众需求,用更加有温度的仲裁,积极提供多元化、可定制的便民服务举措,推进“规范化、正规化、数字化”建设,创新仲裁服务模式,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贡献仲裁力量。今年以来,案件调解结案率和标的额均实现较快增长。
从治 “已病” 向治 “未病” 转变
  5月16日,德州仲裁办仲裁员盖晓华和仲裁秘书戚立群就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召开庭前会议,戚立群向仲裁庭汇报文书送达情况和双方提交证据情况。仲裁庭仔细查看案卷,总结纠纷的焦点问题,商讨开庭注意事项,为仲裁开庭审理提前做好准备。
  规范化建设是促进仲裁工作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了提升案件受理质效,我们研究制定四级预审机制,对当事人提交的仲裁申请材料,由仲裁秘书、科室负责人、专职委员和分管领导等层层审核,审核仲裁条款是否有效、主体是否适格、委托手续是否完备,全面了解案件基本情况,综合研判后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德州仲裁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彭莉说。另外,修订完善仲裁办案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减少办案程序风险。清理超期案件,减轻办案压力。加强办案秘书日常管理,每周开展一次办案情况调度和业务研讨,对办案过程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监督、及时纠正。
  仲裁不仅要解决矛盾纠纷,更要在众多矛盾纠纷中找寻根源,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防控化解矛盾风险。例如在审理多起某物业公司向业主索要物业费案件时,业主陈述物业公司存在服务不到位、公共设施损坏严重等问题,引发双方关系紧张,导致一些业主不交物业费。德州仲裁办搭建物业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对症下药,精准开方,提出了定制化改进意见,引导物业公司自查自检,堵塞管理和服务漏洞,从源头上预防物业纠纷发生。“我们公司收到《仲裁建议书》后,对反馈的意见建议抓紧落实,目前不交或少交物业费的情况大幅减少。”德城区一家物业公司的张经理说。
加强仲裁三支队伍正规化建设
  在一起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中,卖方是一对夫妻,二人与买方签署了合同,买方付完首付款且入住,双方约定2年后办理产权证过户手续,然后支付剩余款项。但半年后,丈夫意外身故。买方催促办理产权证过户时,出卖人女方的公婆及小姑子坚持要继承权,合同无法履行,就此僵持了近3年时间。2023年,买方申请仲裁,要求解除合同,返还已支付购房款。作为首席仲裁员的李美艳,找准关键所在,在裁决书中阐明继承、买卖两种法律关系,明确在继承案件未审结,未确定每个人的继承份额前,购房款由女方返还,但在之后的继承案件中,女方可以主张该笔款项在继承份额中予以体现。这样一来,既保障仲裁案件及时裁决,又维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各方利益得到保护。
  李美艳是山东载熙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同时也是德州仲裁办的一名仲裁员。“成为仲裁员后,自己的视野和格局都有提升。仲裁工作与律师工作是相促相长、彼此成就。一方面,律师在相关领域经验丰富,同时仲裁思维也让自己在处理律师业务时更全面、更理性、更客观考虑问题。”李美艳说。
  “目前,德州仲裁委员会有428名仲裁员,覆盖全国各地,如何强化仲裁员业务水平和管理尤为重要。”彭莉介绍,德州仲裁办严格执行仲裁员管理14项配套制度,创新仲裁员管理方式,坚持开展仲裁员、仲裁秘书和仲裁办其他工作人员三支队伍的业务培训、廉政教育,从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纪法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加强仲裁三支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仲裁员的集体归属感,激励仲裁员进一步提升从业情怀、专业技能和办案质量。近期,“德仲大讲堂”开讲,通过大讲堂打磨课件,走进行业协会、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宣传讲解仲裁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现场解答法律疑难问题。
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仲裁力量
  近年来,德州仲裁办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探索构建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智慧仲裁信息系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积极引导有需求的当事人网上开庭、网上质证、网上调解,推动仲裁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设信息化仲裁庭,基本实现了网络开庭审理等功能,加快推进智慧仲裁系统建设,提高仲裁办案数字化水平。优化网上立案、网上办案、远程开庭等流程,充分利用新建成的综合一体化网络仲裁庭,做到智慧办案、远程办案,做到便民利民。推出系列便民惠企创新服务举措,联合德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推出“商事仲裁+劳动仲裁”协同服务企业新模式,搭建金融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建立金融纠纷仲裁化解“绿色通道”,遴选仲裁员成立金融纠纷仲裁团队,为金融行业提供法律服务。优化办案流程,针对金融案件当事人流动性强等特点,积极运用“流动仲裁庭”等措施,减少金融纠纷当事人仲裁成本。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德州仲裁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优化环境、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为目标,积极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仲裁工作基础,进一步提升仲裁工作服务质效,受案数量、案件调解率和标的额逐年提升,高效、及时、妥善地解决了大量民商事纠纷。下一步,德州仲裁办将继续在主动担当、服务中心大局上力争展现新作为,进一步规范案件受理、审理和裁决全过程,努力开创仲裁工作新局面,为优化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注入仲裁力量。”德州仲裁办党组书记、主任郑玉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