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4-05-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我的阿勒泰》
带来的惊喜
据光明日报,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新疆阿勒泰的旅游热度再次推高。而在“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之外,《我的阿勒泰》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惊喜重重。
这是一个中式散文改编的“新案例”。长期以来,文学改编都是影视剧拓宽题材的重要途径,《我的阿勒泰》带来的新惊喜是除了历史名著、小说、网文等体裁,散文也可成为影视剧改编的源头活水。这一方面再次体现出“文学性”对影视艺术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我的阿勒泰》并非一般的非虚构作品,它是纯中式的书写,是立足中国人、中国生活、中国精神的表达。这种从中国大地原生涌出的情感和故事,从更“前置”的创作阶段,便让剧集摆脱了西方类型片的桎梏,它不是“高概念、强剧情、多反转、快节奏”的大片,但却书写了辽阔天地之间的众生相、酒肆饮、意难忘。
“治愈”是观众评价该剧的高频关键词,它既源于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与返乡文学少女李文秀的真挚爱情,也让雪山、森林、河流从“背景”走向“前景”,填补了观众对边疆牧区的知识空白。
县域文旅热
如何可持续
据人民日报,大宋不夜城为何能火起来?答案藏在“夜”字里。历史上,宋代夜间经济兴盛,苏轼曾以“名都信繁会,千指调笙簧”描绘当年东平地区的繁华。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品质生活,夜经济日益呈现消费新图景。古今交融,形式创新,契合了现实需求,打开了市场空间。
古城那么多,开发好、整合好、推介好独特资源,才能抢得先机、赢得人气。东平县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将环东平湖84公里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分流互融,营造出移步即景的效果;修葺白佛山隋代佛窟造像、“运河之心”遗址戴村坝以及水浒文化遗存,让人文资源焕发新光彩。实践表明,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强化资源整合、融合,做好开发与保护两篇文章,把文旅资源摆对位置,就能释放发展新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小而美的县域景点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立足实际促进多产业、多业态融合,才能助力“县域文旅热”不断持续下去。从现实来看,一些地方将文旅与体育赛事、农业景观、工业遗存等结合起来,打造高品质文旅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县域治理水平也应随之提升。
演艺新空间
还有更大空间吗
据北京青年报,区别于传统剧场的“演艺新空间”近年成为演出行业的热点,“沉浸式”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髦热词。新的演出空间衍生出新的演出内容和形态,也带来观演关系和观演体验的变化。
演艺新空间为何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王东认为,这是由于新媒体、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机交互对生活的渗透,让现在的人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剧场的在场感、仪式感,而需要更多的沉浸感。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朝霞认为,在新空间的演艺形态中,观演关系的颠覆会让观众成为演出的主角,甚至会左右剧情的发展,这正好契合年轻人对于艺术市场和艺术产品的多元化期待,并为严肃艺术和大众文化消费之间提供一个新的沟通渠道。
创作者在追求新和潮流化的同时,如何避免浮躁,避免过度的、不适宜的科技手段的使用,以及保留空间的独特性?当下这个时代,越追求科技,可能越需要烟火气,越需要人与人近距离接触,这正是演艺新空间独有的价值。而演艺新空间要求作品与空间结合的独特性,别人不能轻易复制,“我们在做演艺新空间创造的时候,应该从时间、地点、场景、心理这四个维度去考虑受众,才能真正让观众沉浸在我们打造的概念中。”
读懂“新中式”
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
据文汇报,近年来,“新中式”风格在年轻人中火到“出圈”。“新中式”的走红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也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拥抱传统文化早已不是偶尔为之的仪式感,而是深度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日常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王宏超认为,“新中式”审美风潮的流行,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多元,为新文化风格的流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下文化创造的活力,能把传统与现代进行完美的结合。就笼统意义而言,较之于西方文化,中国审美文化与生活有着更为密切和温情的关联。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祎遐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乃至享誉海内外,传承密码就是其中的精神取向、情感认同、文化标识。传统文化骨子里的深层价值认同是没有改变的,几千年前古人的精神取向、社交模式和美学理念与当下的我们是存在共性的,是经过历史积淀与考验的,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带来的惊喜
据光明日报,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新疆阿勒泰的旅游热度再次推高。而在“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之外,《我的阿勒泰》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惊喜重重。
这是一个中式散文改编的“新案例”。长期以来,文学改编都是影视剧拓宽题材的重要途径,《我的阿勒泰》带来的新惊喜是除了历史名著、小说、网文等体裁,散文也可成为影视剧改编的源头活水。这一方面再次体现出“文学性”对影视艺术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我的阿勒泰》并非一般的非虚构作品,它是纯中式的书写,是立足中国人、中国生活、中国精神的表达。这种从中国大地原生涌出的情感和故事,从更“前置”的创作阶段,便让剧集摆脱了西方类型片的桎梏,它不是“高概念、强剧情、多反转、快节奏”的大片,但却书写了辽阔天地之间的众生相、酒肆饮、意难忘。
“治愈”是观众评价该剧的高频关键词,它既源于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与返乡文学少女李文秀的真挚爱情,也让雪山、森林、河流从“背景”走向“前景”,填补了观众对边疆牧区的知识空白。
县域文旅热
如何可持续
据人民日报,大宋不夜城为何能火起来?答案藏在“夜”字里。历史上,宋代夜间经济兴盛,苏轼曾以“名都信繁会,千指调笙簧”描绘当年东平地区的繁华。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品质生活,夜经济日益呈现消费新图景。古今交融,形式创新,契合了现实需求,打开了市场空间。
古城那么多,开发好、整合好、推介好独特资源,才能抢得先机、赢得人气。东平县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将环东平湖84公里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分流互融,营造出移步即景的效果;修葺白佛山隋代佛窟造像、“运河之心”遗址戴村坝以及水浒文化遗存,让人文资源焕发新光彩。实践表明,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强化资源整合、融合,做好开发与保护两篇文章,把文旅资源摆对位置,就能释放发展新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小而美的县域景点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立足实际促进多产业、多业态融合,才能助力“县域文旅热”不断持续下去。从现实来看,一些地方将文旅与体育赛事、农业景观、工业遗存等结合起来,打造高品质文旅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县域治理水平也应随之提升。
演艺新空间
还有更大空间吗
据北京青年报,区别于传统剧场的“演艺新空间”近年成为演出行业的热点,“沉浸式”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髦热词。新的演出空间衍生出新的演出内容和形态,也带来观演关系和观演体验的变化。
演艺新空间为何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王东认为,这是由于新媒体、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机交互对生活的渗透,让现在的人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剧场的在场感、仪式感,而需要更多的沉浸感。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朝霞认为,在新空间的演艺形态中,观演关系的颠覆会让观众成为演出的主角,甚至会左右剧情的发展,这正好契合年轻人对于艺术市场和艺术产品的多元化期待,并为严肃艺术和大众文化消费之间提供一个新的沟通渠道。
创作者在追求新和潮流化的同时,如何避免浮躁,避免过度的、不适宜的科技手段的使用,以及保留空间的独特性?当下这个时代,越追求科技,可能越需要烟火气,越需要人与人近距离接触,这正是演艺新空间独有的价值。而演艺新空间要求作品与空间结合的独特性,别人不能轻易复制,“我们在做演艺新空间创造的时候,应该从时间、地点、场景、心理这四个维度去考虑受众,才能真正让观众沉浸在我们打造的概念中。”
读懂“新中式”
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
据文汇报,近年来,“新中式”风格在年轻人中火到“出圈”。“新中式”的走红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也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拥抱传统文化早已不是偶尔为之的仪式感,而是深度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日常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王宏超认为,“新中式”审美风潮的流行,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多元,为新文化风格的流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下文化创造的活力,能把传统与现代进行完美的结合。就笼统意义而言,较之于西方文化,中国审美文化与生活有着更为密切和温情的关联。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祎遐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乃至享誉海内外,传承密码就是其中的精神取向、情感认同、文化标识。传统文化骨子里的深层价值认同是没有改变的,几千年前古人的精神取向、社交模式和美学理念与当下的我们是存在共性的,是经过历史积淀与考验的,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