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5-22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小”馆凭何突围
  据文汇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最高等级博物馆评估结果公示,全国共123家博物馆榜上有名。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名单中出现了很多“小”馆,其中就包括临平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临朐县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
  所谓“小”馆,小的或许是规模体量、人员配置、藏品资源等。“众多博物馆本质上不是竞争关系,无论分级、大小、类别、主题,都可以走好自己的路。”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向记者坦言。他观察到,近年来业内衡量一座博物馆表现如何的标准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前看“存量”,即与藏品数量、质量形成强关联,如今渐渐倚重“增量”,即能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在业内看来,这也是为何此番一批“小”馆能在评级中获得肯定的缘由。
  正成为综合性文化体验场所的博物馆,在教育方面有着鲜明而不可替代的特点。博物馆是非正式教育机构,其教育也非单向灌输式,基于文物展品等实物,基于观众的兴趣,或站立或行走的参观方式,也有别于正襟危坐的课堂学习。
是创造力还是暴力
  据北京青年报,最近,起源于哔哩哔哩(简称“B站”)的“春山学”和“如学”,引发广泛争议。前者衍生自歌舞节目《上春山》,后者衍生自2018年播出的电视剧《如懿传》。去中心化的短视频文艺评论,为文艺评论注入创造力与活力;不过,短视频文艺评论强烈的分众化、圈层化、部落化色彩,亦导致很多评论形同“网暴”,既伤害了创作者和作品,也伤害了文艺评论生态。
  部分短视频评论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或立场倾向,尤其是在涉及热门话题、争议性作品或公众人物时,UP主为了吸引关注或迎合圈层偏好,会使用激烈的言辞、过度的讽刺或片面的解读,以激起观众的强烈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容易转化为对评论对象的“网暴”。
  避免短视频文艺评论沦为网络暴力,需要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与短视频文艺评论取长补短、融合彼此。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也可以“新媒体化”,不仅是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也可将深度解析与短视频等鲜活形式相结合,促进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传统媒体要保持敏感触角,对于年轻人的圈层热点发出权威、理性、主流的声音,比如对“春山学”“如学”的荒诞走向提出批评,进行合理引导;年轻受众要意识到长期沉溺于某个圈层将令我们陷入“认识论危机”,务必跨出圈层,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多元视角的交锋与博弈,从中学会理智、审慎和节制的品格——这是构建良性文艺评论生态的前提。
对当下文艺片的思考
  据解放日报,今年,有不少文艺电影上映,众多纯文艺片或是“伪文艺片”大都有着不错的口碑,但在热度和票房上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紧接着春节档上映的《周处除三害》,在映前几乎零宣发的情况下连续霸占全国票房日冠近一个月,甚至打败了《沙丘2》这样的好莱坞科幻巨制,堪称四两拨千斤的典范。不过,“烈焰”之外,还有大量在原赛道上跑得中规中矩的普通人,以及各种“既要又要”最后仍然破圈失败的伤心客,甚至不乏直接摔倒在起跑线上的“炮灰”。
  要艺术还是要票房,是创作者需要想清楚的问题。如何为文艺片融合商业元素,也是众多电影创作者思考的方向,今年的市场黑马《周处除三害》就为小成本影片作出了范例。在不少人看来,《周处除三害》融合了港片所擅长的枪战、犯罪类型元素和台湾片所擅长的文艺腔调和人文思考,而这种题材、感觉的作品正好在大陆市场有稀缺性,满足了观众的新鲜感,才能让它呈现黑马之姿。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李建强在《对我国文艺片发展的两点认识》一文中所说,当下需要重新阐释和认知文艺片的定义,既要把它视作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样态,又不能把它框定在狭窄的特定表现范围内;既要关注它内隐的作者性、实验性和探索性,又不能把它与大众性、可看性和商业性简单地对立起来。在他看来,文艺片担当了电影语言创新试验者和领跑者的角色,是电影走向自我经典化的希望之所在,“领略了这一点,我们对文艺片创作就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变演艺流量为城市“留量”
  据经济日报,近年来,许多城市致力于打造文旅新IP、新地标,希望以文旅为城市赋能,沉浸式剧目、演出在城市文化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专家表示,实景秀项目要吸引游客,最重要的还是要突出特色。城市要深挖本土资源,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提炼主题,将创意内容和文化内涵植入场景,形成吸引市民和游客的文化大IP。
  各类演出助力文旅经济跨界出圈。业内人士表示,行业要学会面对变化,不仅要做演出内容,还要将演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融合,突破传统演出的场地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发戏剧IP,降低演出场地的成本,从而实现对城市文化的新引领和再塑造。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小”馆凭何突围
  据文汇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最高等级博物馆评估结果公示,全国共123家博物馆榜上有名。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名单中出现了很多“小”馆,其中就包括临平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临朐县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
  所谓“小”馆,小的或许是规模体量、人员配置、藏品资源等。“众多博物馆本质上不是竞争关系,无论分级、大小、类别、主题,都可以走好自己的路。”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向记者坦言。他观察到,近年来业内衡量一座博物馆表现如何的标准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前看“存量”,即与藏品数量、质量形成强关联,如今渐渐倚重“增量”,即能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在业内看来,这也是为何此番一批“小”馆能在评级中获得肯定的缘由。
  正成为综合性文化体验场所的博物馆,在教育方面有着鲜明而不可替代的特点。博物馆是非正式教育机构,其教育也非单向灌输式,基于文物展品等实物,基于观众的兴趣,或站立或行走的参观方式,也有别于正襟危坐的课堂学习。
是创造力还是暴力
  据北京青年报,最近,起源于哔哩哔哩(简称“B站”)的“春山学”和“如学”,引发广泛争议。前者衍生自歌舞节目《上春山》,后者衍生自2018年播出的电视剧《如懿传》。去中心化的短视频文艺评论,为文艺评论注入创造力与活力;不过,短视频文艺评论强烈的分众化、圈层化、部落化色彩,亦导致很多评论形同“网暴”,既伤害了创作者和作品,也伤害了文艺评论生态。
  部分短视频评论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或立场倾向,尤其是在涉及热门话题、争议性作品或公众人物时,UP主为了吸引关注或迎合圈层偏好,会使用激烈的言辞、过度的讽刺或片面的解读,以激起观众的强烈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容易转化为对评论对象的“网暴”。
  避免短视频文艺评论沦为网络暴力,需要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与短视频文艺评论取长补短、融合彼此。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也可以“新媒体化”,不仅是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也可将深度解析与短视频等鲜活形式相结合,促进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传统媒体要保持敏感触角,对于年轻人的圈层热点发出权威、理性、主流的声音,比如对“春山学”“如学”的荒诞走向提出批评,进行合理引导;年轻受众要意识到长期沉溺于某个圈层将令我们陷入“认识论危机”,务必跨出圈层,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多元视角的交锋与博弈,从中学会理智、审慎和节制的品格——这是构建良性文艺评论生态的前提。
对当下文艺片的思考
  据解放日报,今年,有不少文艺电影上映,众多纯文艺片或是“伪文艺片”大都有着不错的口碑,但在热度和票房上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紧接着春节档上映的《周处除三害》,在映前几乎零宣发的情况下连续霸占全国票房日冠近一个月,甚至打败了《沙丘2》这样的好莱坞科幻巨制,堪称四两拨千斤的典范。不过,“烈焰”之外,还有大量在原赛道上跑得中规中矩的普通人,以及各种“既要又要”最后仍然破圈失败的伤心客,甚至不乏直接摔倒在起跑线上的“炮灰”。
  要艺术还是要票房,是创作者需要想清楚的问题。如何为文艺片融合商业元素,也是众多电影创作者思考的方向,今年的市场黑马《周处除三害》就为小成本影片作出了范例。在不少人看来,《周处除三害》融合了港片所擅长的枪战、犯罪类型元素和台湾片所擅长的文艺腔调和人文思考,而这种题材、感觉的作品正好在大陆市场有稀缺性,满足了观众的新鲜感,才能让它呈现黑马之姿。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李建强在《对我国文艺片发展的两点认识》一文中所说,当下需要重新阐释和认知文艺片的定义,既要把它视作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样态,又不能把它框定在狭窄的特定表现范围内;既要关注它内隐的作者性、实验性和探索性,又不能把它与大众性、可看性和商业性简单地对立起来。在他看来,文艺片担当了电影语言创新试验者和领跑者的角色,是电影走向自我经典化的希望之所在,“领略了这一点,我们对文艺片创作就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变演艺流量为城市“留量”
  据经济日报,近年来,许多城市致力于打造文旅新IP、新地标,希望以文旅为城市赋能,沉浸式剧目、演出在城市文化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专家表示,实景秀项目要吸引游客,最重要的还是要突出特色。城市要深挖本土资源,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提炼主题,将创意内容和文化内涵植入场景,形成吸引市民和游客的文化大IP。
  各类演出助力文旅经济跨界出圈。业内人士表示,行业要学会面对变化,不仅要做演出内容,还要将演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融合,突破传统演出的场地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发戏剧IP,降低演出场地的成本,从而实现对城市文化的新引领和再塑造。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