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政策导向构建家门口模式拓宽培训渠道

滨州:让残疾人就业有“位”

2024-05-18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王学强 李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近年来,滨州市以打造“滨勇者”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为引领,聚焦残疾人就业中的问题短板、关键环节和重点事项“靶向创新”,不断完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机制。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全市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去年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和培训完成率等12项指标均居全省第1位。
拧紧政策阀门
推动残疾人体制内就业

  2023年6月,29岁的肢体四级残疾人小唐终于如愿正式办理了入职,成为滨州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的一员。同年,视力一级残疾人小泥顺利通过了博兴县中医院录取公示。
  按比例安排就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滨州市针对残疾人就业政策有效供给不足、执行力不强、落实不到位、保障金征收不理想等难点堵点,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二十条措施》,将机关和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文明单位创建和评先树优约束事项,拧紧政策阀门,推动“残疾人就业和保障金缴纳情况”纳入市县两级机关事业单位年终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实现了市县两级考核全覆盖。
  政策有了执行力,才有生命力。2023年,滨州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残疾人公职人员2人,2025年前计划招录残疾人15人,完成编制50人(含)以上的党政机关和67人(含)以上的事业单位(中小学、幼儿园除外)至少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的目标任务。
创新实现路径
打造残疾人就业新模式

  每天早上8点半,肢体二级残疾人梁美玉准时来到离家不远的惠民县石庙镇“如康家园”上班。已在“如康家园”工作两年多的梁美玉,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很满足。“我们这个弱势群体,在家里啥也不能干,在这里能有工资、有保险,能体现人生价值,我的思想压力也小了。”
  惠民县石庙镇通过免费提供生产场地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引进润邦·彩虹家园共同建设运营“如康家园”,建成了占地800平方米的车间,很多通过短时期培训即可胜任的产品分类、包装工作,给残疾人带来了就业岗位,梁美玉就是这里的第一批员工。
  与传统的按比例就业形式不同,近年来,滨州市积极探索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具体实现形式,结合企业需求、残疾人身体特点等因素,打造了具有滨州特色的“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集中就业”模式。该模式由用工企业与润邦·彩虹家园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出资安置残疾人就业、发放工资及购买社会保险,润邦·彩虹家园组织残疾人在“如康家园”集中工作,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进行岗位匹配,开展电子元件装配、手工艺品制作、网络直播带货等就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并实现就业增收。截至目前,滨州建成“如康家园”102处,乡镇(街道)全覆盖,2000余名残疾人通过该模式实现稳定正式就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拓展就业渠道
打造残疾人就业新引擎

  残疾人就业难,难在渠道窄,难在信息不对称,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关键在于精准帮扶。为解决残疾人就业渠道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滨州市残联坚持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结合残疾人身体特点实施培训赋能,精准匹配就业岗位,推动残疾人多业态、多形式就业。
  在阳信县信城街道“如康家园”,有这么一群肢体残疾的年轻人,他们以刀为笔,以生活为题材,在椭圆的蛋壳上雕刻着梦想,用天分和努力描绘着自己的多彩人生。信城街道依托山东省阳信翰墨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在重度肢体残疾人王如卫的带领下,通过挑选、培训、实操等方式,帮助13名残疾人学习蛋雕、面塑、农民画等技能,实现了灵活就业。“有的蛋雕一个300~500元,最高的市场价能卖到1000元左右,跟着我学习蛋雕的残疾人中,有几个人每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王如卫介绍。
  以“如康家园”及社区“微工厂”为载体,滨州市努力开发适合残疾人从事的简单手工劳动项目,并采取“培训实操闭环”模式,帮助残疾人“家门口”就业。仅直播带货一项,目前,滨州市已累计培训残疾人3000余人,现在从事专兼职网络直播的残疾人有1200余人,平均月增收2000元左右。
  同时,针对企业用工与残疾人就业需求脱节等问题,滨州市残联联合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建设滨州市残疾人就业供求中心,常态化开展残疾人招聘、劳动能力评估等工作,打造“就业滨州·逢九就播”云端直播招聘品牌,每月逢九定期举办直播招聘会,由企业HR现身直播间,为残疾人求职者答疑解惑,形成了“线上+线下+直播”三位一体的就业招聘模式,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因身体原因出门不方便、路程较远无法现场应聘等问题。截至目前,滨州市共举办云端直播招聘活动30余场次,为200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咨询、推介等服务。
  滨州市还抢抓山东省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机遇,联合人社部门大力开发残疾人公益性岗位,截至目前,全市7000余名残疾人顺利上岗。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王学强 李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近年来,滨州市以打造“滨勇者”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为引领,聚焦残疾人就业中的问题短板、关键环节和重点事项“靶向创新”,不断完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机制。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全市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去年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和培训完成率等12项指标均居全省第1位。
拧紧政策阀门
推动残疾人体制内就业

  2023年6月,29岁的肢体四级残疾人小唐终于如愿正式办理了入职,成为滨州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的一员。同年,视力一级残疾人小泥顺利通过了博兴县中医院录取公示。
  按比例安排就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滨州市针对残疾人就业政策有效供给不足、执行力不强、落实不到位、保障金征收不理想等难点堵点,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二十条措施》,将机关和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文明单位创建和评先树优约束事项,拧紧政策阀门,推动“残疾人就业和保障金缴纳情况”纳入市县两级机关事业单位年终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实现了市县两级考核全覆盖。
  政策有了执行力,才有生命力。2023年,滨州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残疾人公职人员2人,2025年前计划招录残疾人15人,完成编制50人(含)以上的党政机关和67人(含)以上的事业单位(中小学、幼儿园除外)至少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的目标任务。
创新实现路径
打造残疾人就业新模式

  每天早上8点半,肢体二级残疾人梁美玉准时来到离家不远的惠民县石庙镇“如康家园”上班。已在“如康家园”工作两年多的梁美玉,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很满足。“我们这个弱势群体,在家里啥也不能干,在这里能有工资、有保险,能体现人生价值,我的思想压力也小了。”
  惠民县石庙镇通过免费提供生产场地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引进润邦·彩虹家园共同建设运营“如康家园”,建成了占地800平方米的车间,很多通过短时期培训即可胜任的产品分类、包装工作,给残疾人带来了就业岗位,梁美玉就是这里的第一批员工。
  与传统的按比例就业形式不同,近年来,滨州市积极探索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具体实现形式,结合企业需求、残疾人身体特点等因素,打造了具有滨州特色的“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集中就业”模式。该模式由用工企业与润邦·彩虹家园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出资安置残疾人就业、发放工资及购买社会保险,润邦·彩虹家园组织残疾人在“如康家园”集中工作,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进行岗位匹配,开展电子元件装配、手工艺品制作、网络直播带货等就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并实现就业增收。截至目前,滨州建成“如康家园”102处,乡镇(街道)全覆盖,2000余名残疾人通过该模式实现稳定正式就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拓展就业渠道
打造残疾人就业新引擎

  残疾人就业难,难在渠道窄,难在信息不对称,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关键在于精准帮扶。为解决残疾人就业渠道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滨州市残联坚持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结合残疾人身体特点实施培训赋能,精准匹配就业岗位,推动残疾人多业态、多形式就业。
  在阳信县信城街道“如康家园”,有这么一群肢体残疾的年轻人,他们以刀为笔,以生活为题材,在椭圆的蛋壳上雕刻着梦想,用天分和努力描绘着自己的多彩人生。信城街道依托山东省阳信翰墨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在重度肢体残疾人王如卫的带领下,通过挑选、培训、实操等方式,帮助13名残疾人学习蛋雕、面塑、农民画等技能,实现了灵活就业。“有的蛋雕一个300~500元,最高的市场价能卖到1000元左右,跟着我学习蛋雕的残疾人中,有几个人每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王如卫介绍。
  以“如康家园”及社区“微工厂”为载体,滨州市努力开发适合残疾人从事的简单手工劳动项目,并采取“培训实操闭环”模式,帮助残疾人“家门口”就业。仅直播带货一项,目前,滨州市已累计培训残疾人3000余人,现在从事专兼职网络直播的残疾人有1200余人,平均月增收2000元左右。
  同时,针对企业用工与残疾人就业需求脱节等问题,滨州市残联联合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建设滨州市残疾人就业供求中心,常态化开展残疾人招聘、劳动能力评估等工作,打造“就业滨州·逢九就播”云端直播招聘品牌,每月逢九定期举办直播招聘会,由企业HR现身直播间,为残疾人求职者答疑解惑,形成了“线上+线下+直播”三位一体的就业招聘模式,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因身体原因出门不方便、路程较远无法现场应聘等问题。截至目前,滨州市共举办云端直播招聘活动30余场次,为200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咨询、推介等服务。
  滨州市还抢抓山东省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机遇,联合人社部门大力开发残疾人公益性岗位,截至目前,全市7000余名残疾人顺利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