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转运中心融入绿化景观,地下污水厂高效回用中水,济南起步区——
新型基础设施助推绿色低碳发展
2024-05-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获批三周年看起步区
□ 本报记者 申红 胡沥中 刘飞跃
济南起步区坚持新城新建,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以绿色、高效、创新为要求,突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打造技术先进、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统一协调、便捷高效、安全坚固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如今,随着起步区迈入成形起势关键时期,前期布局建设的一系列新型基础设施陆续投用,成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
日前记者在起步区崔寨组团新阳路以东看到,顶部覆盖绿植、整体融入绿化景观中的生活垃圾转运中心一期项目已完成建设。目前项目进入调试阶段,计划二季度正式启用。
嘀、嘀、嘀……伴随着环卫车倒车接近位于项目一楼的垃圾倾卸口,原本关闭的卷帘门自动升起,随后车辆抬升垃圾斗完成卸载。
“卷帘门保持常闭可以减少臭气泄漏,同时,垃圾倾卸口内部还安装了风机,对臭气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顶部的喷淋装置及离子新风系统也可将空气中的臭气、有害气体进行分解、处理,倾卸下来的垃圾会到达地下进行压缩收集。”起步区城市管理办公室主办姜远介绍。
生活垃圾转运中心既要考虑转运效率,不宜距城市居民区太远,又要尽可能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此起步区采用去工业化无痕设计,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省内首个半地下结构形式的垃圾转运中心,也是省内首个融合垃圾转运、渗滤液处理、大件及装修垃圾分拣拆解、环卫宣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集约型环卫设施综合体。
据悉,该项目超一半的建筑面积位于地下,运营规模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400吨/天、渗滤液处理60立方米/天、大件垃圾拆解分拣10吨/天,装修垃圾拆解分拣200吨/天,融雪剂搅拌200吨/年,危险废物暂存500吨/年。
起步区积极探索科学、先进的建设管理运营模式,该项目采用“换位门”压缩箱体、酸碱洗塔除臭气、渗滤液集约化预处理等多种先进技术,将有效解决压缩及转运过程中的垃圾抛撒、污水滴漏、臭气污水污染排放等问题,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智能化操控,配置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不接触作业、无人化值守,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的可持续化运行。
“垃圾转运中心是各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并实现资源化利用的重要载体,配合垃圾分类的广泛开展和更多‘无废细胞’的建设,将极大地助力起步区打造‘无废城市’示范区。”姜远说。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鼓励地下空间集约化建设市政场站,引导地下场站设施与地面建筑立体复合建设。
在起步区崔寨组团,一座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现已投入运营。走进崔寨污水处理厂,从地面上几乎看不出传统污水处理厂的样貌,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公园景象。
“崔寨污水处理厂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集约化建设,将污水处理设施全部置于地下,在节约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地面上能够建设一座节水公园,尽可能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起步区建设管理部水务园林办公室副主任张恺介绍。
据悉,崔寨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为12万吨/日,项目一期于2023年3月5日达标排水,污水处理规模达4万吨/日,同时一期建设规模为3万吨/日的中水回用设备。崔寨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后再生水利用率可达100%。
地面之上,绿植生长、水光潋滟。据介绍,池塘水源便是该项目处理后产生的再生水。崔寨污水处理厂利用先进处理技术,使用MBR膜生物反应器,结合AAO工艺,保证出水水质。处理后的高品质再生水可用于绿化浇灌、工业用水或生态补水等,形成闭环经济模式和循环利用典范。
起步区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理念。除了崔寨污水处理厂,当前,可实现自动化遥控喷淋系统的引爆区再生水厂已全面启动建设,接下来起步区将逐步启动孙耿再生水厂一厂、孙耿再生水厂二厂、太平再生水厂等项目建设,建成后,新增再生水供给能力18.5万立方米/天。预计到2025年,起步区再生水利用率达60%以上,成为全市节水新高地。
新型基础设施的“新”,不仅体现在建设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以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运行模式,成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在供热方面,大桥燃气热源厂此前已实现供暖。经初步测算,工作状态下,该热源厂通过燃气、空气源、太阳能等一系列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单个采暖季可节约标煤约8.5万吨,减少向环境排放烟尘3.8吨、二氧化硫7.8吨、氮氧化物81.8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此外,在市政集中供热基础上,起步区还在加快布局分布式燃气锅炉、地源热泵供热作为补充的供热体系,为起步区提供清洁、高效、稳定的供热支撑。
据了解,结合大桥组团城市副中心建设,2024年起步区将启动示范区“地下电网”建设,验收完成已建成综合管廊和电力通道,保障电网通道贯通。同时,在示范区超前谋划光伏储能一体化建筑、新能源示范充电站、数智化电网调控平台等绿色低碳项目,推动起步区电力在“荷”“储”“数”“碳”等新能源方向全面建设。
□ 本报记者 申红 胡沥中 刘飞跃
济南起步区坚持新城新建,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以绿色、高效、创新为要求,突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打造技术先进、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统一协调、便捷高效、安全坚固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如今,随着起步区迈入成形起势关键时期,前期布局建设的一系列新型基础设施陆续投用,成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
日前记者在起步区崔寨组团新阳路以东看到,顶部覆盖绿植、整体融入绿化景观中的生活垃圾转运中心一期项目已完成建设。目前项目进入调试阶段,计划二季度正式启用。
嘀、嘀、嘀……伴随着环卫车倒车接近位于项目一楼的垃圾倾卸口,原本关闭的卷帘门自动升起,随后车辆抬升垃圾斗完成卸载。
“卷帘门保持常闭可以减少臭气泄漏,同时,垃圾倾卸口内部还安装了风机,对臭气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顶部的喷淋装置及离子新风系统也可将空气中的臭气、有害气体进行分解、处理,倾卸下来的垃圾会到达地下进行压缩收集。”起步区城市管理办公室主办姜远介绍。
生活垃圾转运中心既要考虑转运效率,不宜距城市居民区太远,又要尽可能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此起步区采用去工业化无痕设计,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省内首个半地下结构形式的垃圾转运中心,也是省内首个融合垃圾转运、渗滤液处理、大件及装修垃圾分拣拆解、环卫宣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集约型环卫设施综合体。
据悉,该项目超一半的建筑面积位于地下,运营规模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400吨/天、渗滤液处理60立方米/天、大件垃圾拆解分拣10吨/天,装修垃圾拆解分拣200吨/天,融雪剂搅拌200吨/年,危险废物暂存500吨/年。
起步区积极探索科学、先进的建设管理运营模式,该项目采用“换位门”压缩箱体、酸碱洗塔除臭气、渗滤液集约化预处理等多种先进技术,将有效解决压缩及转运过程中的垃圾抛撒、污水滴漏、臭气污水污染排放等问题,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智能化操控,配置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不接触作业、无人化值守,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的可持续化运行。
“垃圾转运中心是各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并实现资源化利用的重要载体,配合垃圾分类的广泛开展和更多‘无废细胞’的建设,将极大地助力起步区打造‘无废城市’示范区。”姜远说。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鼓励地下空间集约化建设市政场站,引导地下场站设施与地面建筑立体复合建设。
在起步区崔寨组团,一座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现已投入运营。走进崔寨污水处理厂,从地面上几乎看不出传统污水处理厂的样貌,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公园景象。
“崔寨污水处理厂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集约化建设,将污水处理设施全部置于地下,在节约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地面上能够建设一座节水公园,尽可能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起步区建设管理部水务园林办公室副主任张恺介绍。
据悉,崔寨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为12万吨/日,项目一期于2023年3月5日达标排水,污水处理规模达4万吨/日,同时一期建设规模为3万吨/日的中水回用设备。崔寨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后再生水利用率可达100%。
地面之上,绿植生长、水光潋滟。据介绍,池塘水源便是该项目处理后产生的再生水。崔寨污水处理厂利用先进处理技术,使用MBR膜生物反应器,结合AAO工艺,保证出水水质。处理后的高品质再生水可用于绿化浇灌、工业用水或生态补水等,形成闭环经济模式和循环利用典范。
起步区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理念。除了崔寨污水处理厂,当前,可实现自动化遥控喷淋系统的引爆区再生水厂已全面启动建设,接下来起步区将逐步启动孙耿再生水厂一厂、孙耿再生水厂二厂、太平再生水厂等项目建设,建成后,新增再生水供给能力18.5万立方米/天。预计到2025年,起步区再生水利用率达60%以上,成为全市节水新高地。
新型基础设施的“新”,不仅体现在建设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以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运行模式,成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在供热方面,大桥燃气热源厂此前已实现供暖。经初步测算,工作状态下,该热源厂通过燃气、空气源、太阳能等一系列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单个采暖季可节约标煤约8.5万吨,减少向环境排放烟尘3.8吨、二氧化硫7.8吨、氮氧化物81.8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此外,在市政集中供热基础上,起步区还在加快布局分布式燃气锅炉、地源热泵供热作为补充的供热体系,为起步区提供清洁、高效、稳定的供热支撑。
据了解,结合大桥组团城市副中心建设,2024年起步区将启动示范区“地下电网”建设,验收完成已建成综合管廊和电力通道,保障电网通道贯通。同时,在示范区超前谋划光伏储能一体化建筑、新能源示范充电站、数智化电网调控平台等绿色低碳项目,推动起步区电力在“荷”“储”“数”“碳”等新能源方向全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