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厚植爱国主义精神的思考和启示
2024-05-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马顺芹
年初,哈尔滨冰雪旅游爆火,七三一部队遗址陈列馆吸引大批参观者,抖音流量满满。观众客流的激增,折射出人们对于爱国主义的自觉认同和对祖国的热爱。至今慕名前往者仍然络绎不绝。可以说,冰城哈尔滨给我们上了一堂极具教育意义的德育课,它所展现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对中小学德育教学具有很大启发和借鉴意义。
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课的核心和主题,立德树人。教育大计,德育为本,爱国是第一位的道德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生必修课,热爱祖国是青少年立才之本、成才之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青少年关乎祖国未来,中小学又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只有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报国志,才能实现少年强、中国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学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要紧紧抓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开始施行,标志着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以法护航,该法除了规定面向全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外,强调突出学校教育功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学科教学内容同步设置、有机融合,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课,筑牢立德育人主阵地。
锻造过硬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保障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体现在德育从教者身上。因为德育课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思想观念的塑造,教师的人格、思想观念和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学校除了加强日常的师德师风建设之外,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和塑造者,要明确肩负的德育责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精神追求,做到心怀祖国、心有大德,坚定至诚爱国信念,做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时刻保持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敬仰,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学习,除了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课本教材知识,还要广泛积累爱国主义素材资料,提高教材加工、拓展能力和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在丰富和优化德育课程资源方面下功夫,增强德育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注重发挥历史教材和时政元素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将历史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哈尔滨七三一陈列馆之所以能唤醒人们的爱国激情,就是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那里留下的血泪历史。所以,我们要将历史融入德育课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光辉史、屈辱史、奋斗史的深刻认知。从救亡图存,到中华振兴,每个历史事件都彰显着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历史上每位仁人志士都是一座精神丰碑,其爱国精神和英雄事迹对学生都有着深刻启示和深远影响,将这些史料融入德育课教学,很容易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二是将时事政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当下热点,切合社会关注,让现实世界走进课堂,增强德育课的真实感、现场感、新闻性,激发学生阅知兴趣,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例如,通过对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的讲解分析,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国防的重要、和平的宝贵,增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结合神舟载人飞船探月、北斗导航问世等,开展“科技强国、强国有我”课堂演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奋发图强的精神;结合国家和党的重要会议,摘选学生能够理解的话题展开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在与祖国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中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
整合利用有效资源,创新搭建教育平台,营造浓厚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用活各类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和各类主题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走廊等阵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多维空间场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强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宣传。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理性追星、健康追星。二是做好与重要纪念节日结合文章。例如,结合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七七事变、八一建军节、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及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红色主题宣讲、红歌大合唱、观看红色影片、红色研学等活动,并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激发学生爱国意志。三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涵养学生热爱集体、感恩孝敬、亲家爱国的良好品德。例如,学校围绕孝、悌、仁、礼、德、信等确定一批传统文化践习活动的主题,让学生领会熟诵传统文化经典语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践行,形成从爱家庭、爱校园,到爱国家的情感升华。四是注重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学校通过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引导学生制作爱国主义题材图文、小视频,转发推送上网络、上云端,弘扬时代主旋律,倡树社会正能量,让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出彩、走深走心。
总之,新形势下德育课重要性日益凸显。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应持续深化,不断加大力度,以确保有效实施。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尝试。
(作者系潍坊寿光市圣城街道建桥学校教师)
年初,哈尔滨冰雪旅游爆火,七三一部队遗址陈列馆吸引大批参观者,抖音流量满满。观众客流的激增,折射出人们对于爱国主义的自觉认同和对祖国的热爱。至今慕名前往者仍然络绎不绝。可以说,冰城哈尔滨给我们上了一堂极具教育意义的德育课,它所展现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对中小学德育教学具有很大启发和借鉴意义。
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课的核心和主题,立德树人。教育大计,德育为本,爱国是第一位的道德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生必修课,热爱祖国是青少年立才之本、成才之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青少年关乎祖国未来,中小学又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只有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报国志,才能实现少年强、中国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学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要紧紧抓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开始施行,标志着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以法护航,该法除了规定面向全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外,强调突出学校教育功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学科教学内容同步设置、有机融合,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课,筑牢立德育人主阵地。
锻造过硬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保障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体现在德育从教者身上。因为德育课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思想观念的塑造,教师的人格、思想观念和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学校除了加强日常的师德师风建设之外,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和塑造者,要明确肩负的德育责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精神追求,做到心怀祖国、心有大德,坚定至诚爱国信念,做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时刻保持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敬仰,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学习,除了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课本教材知识,还要广泛积累爱国主义素材资料,提高教材加工、拓展能力和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在丰富和优化德育课程资源方面下功夫,增强德育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注重发挥历史教材和时政元素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将历史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哈尔滨七三一陈列馆之所以能唤醒人们的爱国激情,就是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那里留下的血泪历史。所以,我们要将历史融入德育课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光辉史、屈辱史、奋斗史的深刻认知。从救亡图存,到中华振兴,每个历史事件都彰显着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历史上每位仁人志士都是一座精神丰碑,其爱国精神和英雄事迹对学生都有着深刻启示和深远影响,将这些史料融入德育课教学,很容易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二是将时事政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当下热点,切合社会关注,让现实世界走进课堂,增强德育课的真实感、现场感、新闻性,激发学生阅知兴趣,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例如,通过对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的讲解分析,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国防的重要、和平的宝贵,增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结合神舟载人飞船探月、北斗导航问世等,开展“科技强国、强国有我”课堂演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奋发图强的精神;结合国家和党的重要会议,摘选学生能够理解的话题展开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在与祖国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中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
整合利用有效资源,创新搭建教育平台,营造浓厚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用活各类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和各类主题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走廊等阵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多维空间场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强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宣传。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理性追星、健康追星。二是做好与重要纪念节日结合文章。例如,结合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七七事变、八一建军节、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及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红色主题宣讲、红歌大合唱、观看红色影片、红色研学等活动,并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激发学生爱国意志。三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涵养学生热爱集体、感恩孝敬、亲家爱国的良好品德。例如,学校围绕孝、悌、仁、礼、德、信等确定一批传统文化践习活动的主题,让学生领会熟诵传统文化经典语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践行,形成从爱家庭、爱校园,到爱国家的情感升华。四是注重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学校通过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引导学生制作爱国主义题材图文、小视频,转发推送上网络、上云端,弘扬时代主旋律,倡树社会正能量,让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出彩、走深走心。
总之,新形势下德育课重要性日益凸显。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应持续深化,不断加大力度,以确保有效实施。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尝试。
(作者系潍坊寿光市圣城街道建桥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