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505.4万千瓦,年发电量超240亿千瓦时

海阳的绿色探索

2024-05-08 作者: 杨秀萍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杨秀萍 通讯员 徐盛世 报道   图为海阳核电厂区一角。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徐盛世

  近日,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海阳核能供热总结大会举行,会上,海阳核电正式官宣:随着第五个供暖季顺利收官,由其承担的国家“十四五”核能供热示范任务全部完成。
  山东核电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非在核能供热总结报告中透露了一组数据:“暖核一号”5个供暖季累计提供清洁热量901万吉焦,减少原煤消耗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9万吨。相比核能供暖前,海阳市PM2.5下降了16%,空气优良率上升了17%。在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海阳市住宅取暖费每平米还下调了1块钱,实现了民众、地方政府、热力公司、长输管网公司、核电企业的多方共赢。
  据了解,国家电投海阳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与1台一体化小型堆,并预留2台核电机组扩建余地。目前,核电二期3、4号机组工程建设正稳步推进。两台机组投运后,年发电量约400亿千瓦时,可满足我省一半以上人口的居民生活用电,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7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00万吨,约相当于种植8.8万公顷的阔叶林。
  核能作为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能源保障强。在核能综合利用新路径方面,海阳不断探索前进。
  “目前已经种植红树胚轴近3000棵,未来可以为‘南红北移’工程提供第一手资料。”山东核电科普宣传员符铎说,为进一步利用核电厂温排水余热资源,山东核电还开展了温排水培育红树林项目,实现以生态养生态。
  前不久,国家能源局公布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名单,山东海阳核电厂核能供暖工程位列其中。“暖核一号”核能供暖工程已成为示范引领我国北方地区核电高质量发展方向,打造了我国核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风从海上来,弄潮正当时。随着我国进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阶段,山东海上风电产业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地处黄海之滨的海阳,拥有海岸线216公里,海域总面积1829平方公里。坐拥大自然赠予的巨大宝藏,海阳放大海洋资源优势,深挖蓝色经济潜力,精心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向着蓝色海洋阔步进发。
  2019年,海阳承接了山东省海上风电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正式开启了这座蕴含生机的滨海小城向蓝海进军的步伐。2021年12月10日,山东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全容量并网,同年12月16日,国家电投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华能半岛南4号、国电投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建成并网,标志着我省海上风电装机实现了“零”的突破,拉开了我省海上风电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据统计,华能半岛南4号、国电投半岛南3号两个项目装机总容量60.32万千瓦,年发电量16.21亿千瓦时,可有效替代标煤48.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6.4万吨。
  “狂飙”的不仅有华能半岛南4号、国电投半岛南3号,半岛南V场址500MW海上风电项目更是创国内首个“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全容量投产”纪录。此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发电15亿千瓦时,替代标煤约4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5万吨。
  海阳已按下海上风电建设“快进键”,用风驰电掣的“海阳速度”进军海洋、向海“揽”风,赋能海阳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大展身手。
  扶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据了解,海阳海上风电产品的本土化率高,带动效应明显。海阳抢抓新能源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海域风能资源,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目前已引进中车株洲所、远景能源、中电建海洋工程等一批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全力扶持山东核电设备厂、中集来福士、丰汇设备等本土企业参与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聚力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条。
  除了核能、风能综合利用,海阳还加快光伏、氢能、生物能产业的谋篇布局、持续发展。
  “海阳集中出台了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奖励扶持办法、聚集人才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持续深化‘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高效的政务服务,助力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说。
  海阳清洁能源产业优势独具、亮点纷呈,目前,核能综合利用国内领先,风电开发蓬勃兴起,海陆光伏资源丰富,氢能储能产业高起点培育,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作出了海阳贡献。
  据统计,目前海阳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已达到505.4万千瓦,年发电量超240亿千瓦时,实现年产值130亿元。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徐盛世

  近日,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海阳核能供热总结大会举行,会上,海阳核电正式官宣:随着第五个供暖季顺利收官,由其承担的国家“十四五”核能供热示范任务全部完成。
  山东核电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非在核能供热总结报告中透露了一组数据:“暖核一号”5个供暖季累计提供清洁热量901万吉焦,减少原煤消耗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9万吨。相比核能供暖前,海阳市PM2.5下降了16%,空气优良率上升了17%。在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海阳市住宅取暖费每平米还下调了1块钱,实现了民众、地方政府、热力公司、长输管网公司、核电企业的多方共赢。
  据了解,国家电投海阳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与1台一体化小型堆,并预留2台核电机组扩建余地。目前,核电二期3、4号机组工程建设正稳步推进。两台机组投运后,年发电量约400亿千瓦时,可满足我省一半以上人口的居民生活用电,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7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00万吨,约相当于种植8.8万公顷的阔叶林。
  核能作为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能源保障强。在核能综合利用新路径方面,海阳不断探索前进。
  “目前已经种植红树胚轴近3000棵,未来可以为‘南红北移’工程提供第一手资料。”山东核电科普宣传员符铎说,为进一步利用核电厂温排水余热资源,山东核电还开展了温排水培育红树林项目,实现以生态养生态。
  前不久,国家能源局公布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名单,山东海阳核电厂核能供暖工程位列其中。“暖核一号”核能供暖工程已成为示范引领我国北方地区核电高质量发展方向,打造了我国核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风从海上来,弄潮正当时。随着我国进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阶段,山东海上风电产业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地处黄海之滨的海阳,拥有海岸线216公里,海域总面积1829平方公里。坐拥大自然赠予的巨大宝藏,海阳放大海洋资源优势,深挖蓝色经济潜力,精心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向着蓝色海洋阔步进发。
  2019年,海阳承接了山东省海上风电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正式开启了这座蕴含生机的滨海小城向蓝海进军的步伐。2021年12月10日,山东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全容量并网,同年12月16日,国家电投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华能半岛南4号、国电投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建成并网,标志着我省海上风电装机实现了“零”的突破,拉开了我省海上风电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据统计,华能半岛南4号、国电投半岛南3号两个项目装机总容量60.32万千瓦,年发电量16.21亿千瓦时,可有效替代标煤48.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6.4万吨。
  “狂飙”的不仅有华能半岛南4号、国电投半岛南3号,半岛南V场址500MW海上风电项目更是创国内首个“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全容量投产”纪录。此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发电15亿千瓦时,替代标煤约4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5万吨。
  海阳已按下海上风电建设“快进键”,用风驰电掣的“海阳速度”进军海洋、向海“揽”风,赋能海阳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大展身手。
  扶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据了解,海阳海上风电产品的本土化率高,带动效应明显。海阳抢抓新能源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海域风能资源,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目前已引进中车株洲所、远景能源、中电建海洋工程等一批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全力扶持山东核电设备厂、中集来福士、丰汇设备等本土企业参与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聚力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条。
  除了核能、风能综合利用,海阳还加快光伏、氢能、生物能产业的谋篇布局、持续发展。
  “海阳集中出台了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奖励扶持办法、聚集人才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持续深化‘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高效的政务服务,助力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说。
  海阳清洁能源产业优势独具、亮点纷呈,目前,核能综合利用国内领先,风电开发蓬勃兴起,海陆光伏资源丰富,氢能储能产业高起点培育,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作出了海阳贡献。
  据统计,目前海阳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已达到505.4万千瓦,年发电量超240亿千瓦时,实现年产值1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