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4-28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在阅读中抵达
“诗和远方”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社交媒体、网络视听应用等平台获取信息,形成了多元的阅读生态。新媒体技术拓展了大众文化生活空间,然而对电子媒介的过度依赖又让人们陷入某些困境:对知识追求片面了解,对碎片化信息投入过多时间,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理性思考的能力减弱、感知过载加剧焦虑情绪……因此,在泛娱乐化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深度阅读的精神滋养。
  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深度阅读获取的是完整的知识网络和逻辑框架,从而实现知识内化。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需要协调多种复杂的大脑认知功能,有助于训练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提高专注力、洞察力、判断力、共情力等能力——它让我们在多元庞杂的信息源面前仍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深度阅读而言,无论从视觉生理因素还是阅读认知来看,读书都有“读屏”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被信息环绕的当下,读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人们暂且离开纷繁的电子产品和喧嚣的网络世界,在安静阅读中实现心灵的沉潜。经由阅读,进入一个广袤的世界,学立身之技、识天地之大、拥独立之思,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也收获内心的从容与丰盈。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阅读永远是人们心目中最优雅的姿态。
本土原创音乐剧
何时走进“盛夏”

  据文汇报,音乐剧在演出市场上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仍存在票房冷热不均、依赖明星效应、宣推碎片化、消费力下降等行业困境。本土原创音乐剧怎样才能从“希望之春”走进“繁盛的夏日”?
  市场需求火爆,新剧供不应求,质量良莠不齐。用中国语言去讲中国故事,音乐剧才有在中国生根的可能。“从基因上讲,音乐剧不能完全算是‘舶来品’。”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认为,歌剧、音乐剧将歌舞和表演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艺术独特的美。“回看中国,我们的戏曲没有单独的唱、舞和说,而是以东方特有的方式呈现于舞台。其实,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音乐剧大国’。”
  随着综艺热播,一批音乐剧明星“破圈”而出,靠热度成为作品的“金字招牌”;与此同时,不少影视演员也跨界“入场”,凭借流量化身剧目的“票房担当”。明星流量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爆款,但长远看,好作品仍是市场繁荣的根基。近年来,新人新作不断涌现,为行业发展注入奔腾的新鲜血液,亦为华语音乐剧积蓄着坚实的创制力量。
别把“回忆杀”
变成“割韭菜”

  据南方日报,近日,歌手许美静在南京举办复出音乐会,万众期待的“集体回忆青春”却落了空。现场观众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里,许美静仅唱了半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伴唱“挑大梁”,许多歌迷忍无可忍大喊“退票”。
  主办方及歌手为何敢如此试探歌迷底线?从以往情况来看,歌手在“回忆杀”演唱会中“划水”的先例的确存在。前有著名歌手伍佰在台上指挥全体观众热情合唱的“神级现场”,后有凤凰传奇组合在粉丝大合唱中为粉丝们“伴舞”,把演唱会氛围推向高潮——或许正是这些成功案例,才让一些人动了靠“青春”“回忆”敛财的歪心思。
  近年来,演唱会“翻车”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人自以为观众会忍气吞声,为情怀买单,然而,随着当下消费者权益愈发受到重视、消费者掌握更多意见反馈渠道,演唱会“货不对板”的套路逐渐玩儿不转了。当消费者个体反映情况、讨要说法无果时,往往会选择在社交平台“开麦吐槽”,通过舆论催促相关部门核实处理,“划水”歌手很可能要付出代价。其实,无论是歌手还是歌迷,都曾有过对纯粹艺术的美好追求。双方若是真挚的,那么不论演唱会采取什么形式,都能让歌迷沉醉其中;但如果某些人只是想收割“青春”“回忆”的流量,最终会被流量反噬。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在阅读中抵达
“诗和远方”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社交媒体、网络视听应用等平台获取信息,形成了多元的阅读生态。新媒体技术拓展了大众文化生活空间,然而对电子媒介的过度依赖又让人们陷入某些困境:对知识追求片面了解,对碎片化信息投入过多时间,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理性思考的能力减弱、感知过载加剧焦虑情绪……因此,在泛娱乐化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深度阅读的精神滋养。
  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深度阅读获取的是完整的知识网络和逻辑框架,从而实现知识内化。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需要协调多种复杂的大脑认知功能,有助于训练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提高专注力、洞察力、判断力、共情力等能力——它让我们在多元庞杂的信息源面前仍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深度阅读而言,无论从视觉生理因素还是阅读认知来看,读书都有“读屏”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被信息环绕的当下,读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人们暂且离开纷繁的电子产品和喧嚣的网络世界,在安静阅读中实现心灵的沉潜。经由阅读,进入一个广袤的世界,学立身之技、识天地之大、拥独立之思,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也收获内心的从容与丰盈。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阅读永远是人们心目中最优雅的姿态。
本土原创音乐剧
何时走进“盛夏”

  据文汇报,音乐剧在演出市场上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仍存在票房冷热不均、依赖明星效应、宣推碎片化、消费力下降等行业困境。本土原创音乐剧怎样才能从“希望之春”走进“繁盛的夏日”?
  市场需求火爆,新剧供不应求,质量良莠不齐。用中国语言去讲中国故事,音乐剧才有在中国生根的可能。“从基因上讲,音乐剧不能完全算是‘舶来品’。”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认为,歌剧、音乐剧将歌舞和表演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艺术独特的美。“回看中国,我们的戏曲没有单独的唱、舞和说,而是以东方特有的方式呈现于舞台。其实,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音乐剧大国’。”
  随着综艺热播,一批音乐剧明星“破圈”而出,靠热度成为作品的“金字招牌”;与此同时,不少影视演员也跨界“入场”,凭借流量化身剧目的“票房担当”。明星流量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爆款,但长远看,好作品仍是市场繁荣的根基。近年来,新人新作不断涌现,为行业发展注入奔腾的新鲜血液,亦为华语音乐剧积蓄着坚实的创制力量。
别把“回忆杀”
变成“割韭菜”

  据南方日报,近日,歌手许美静在南京举办复出音乐会,万众期待的“集体回忆青春”却落了空。现场观众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里,许美静仅唱了半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伴唱“挑大梁”,许多歌迷忍无可忍大喊“退票”。
  主办方及歌手为何敢如此试探歌迷底线?从以往情况来看,歌手在“回忆杀”演唱会中“划水”的先例的确存在。前有著名歌手伍佰在台上指挥全体观众热情合唱的“神级现场”,后有凤凰传奇组合在粉丝大合唱中为粉丝们“伴舞”,把演唱会氛围推向高潮——或许正是这些成功案例,才让一些人动了靠“青春”“回忆”敛财的歪心思。
  近年来,演唱会“翻车”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人自以为观众会忍气吞声,为情怀买单,然而,随着当下消费者权益愈发受到重视、消费者掌握更多意见反馈渠道,演唱会“货不对板”的套路逐渐玩儿不转了。当消费者个体反映情况、讨要说法无果时,往往会选择在社交平台“开麦吐槽”,通过舆论催促相关部门核实处理,“划水”歌手很可能要付出代价。其实,无论是歌手还是歌迷,都曾有过对纯粹艺术的美好追求。双方若是真挚的,那么不论演唱会采取什么形式,都能让歌迷沉醉其中;但如果某些人只是想收割“青春”“回忆”的流量,最终会被流量反噬。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