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喀什“小职专”蝶变南疆高职样板,滨职援疆教师李新——

拳拳支教心,两次被喀什师生挽留

2024-04-26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杨玉梅 刘清春

  首次援疆前,滨州职业学院教师李新压根就想不到自己会深深扎根新疆。2020年9月,她申请参加援疆工作,到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支教。第一次期满后,被师生挽留;第二次期满,师生再次挽留。现在,李新已经是第三期援疆。而且,她还把丈夫吸引过去,一起援疆支教。
给“弱校”
带来滨职经验

  早在援疆前,李新就有一个梦想:退休后去远方支教。援疆工作让她的梦想提早实现。2020年9月,李新主动请缨,被山东省教育厅选派为援疆柔性人才,奔赴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支教,担任高职部主任。
  李新初到喀什,恰逢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的关键转型阶段,繁重的任务让她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当时,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只有1个年级4个高职专业100余名在校生,办学条件亟待提升。李新带来了滨州职业学院的全套办学理念,带领团队高频组织各种学术报告、职教政策解读、教育部文件学习等培训,提升教师理念。通过实施结对帮扶措施,以各种教学改革、大赛项目为载体,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开展专业调研,成立产业学院、订单班,改革办学模式。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办学体制机制。
  “家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家。”同事中午吃饭回来了,她还在工作;援友回宿舍了,她还在办公室。假期回到山东,李新仍心系学校发展,组织线上视频会议、讨论工作、撰写文稿。她主动思考学校的发展,用心与喀职院各援建学校沟通,共谋喀职院未来。
开门办学
带头吹响产教融合号角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李新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喀职院办学的一个短板,产教融合项目则完全是空白。校企合作不密切,教师动手能力差,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李新提出了开门办学、强技能、促改革的工作思路。开放实训室,将各专业教研活动都安排在实训室,把学生晚自习开在实训室;所有专业核心课开发实训项目;开展实训模块教学,将专业核心课实践考核比例提高到50%以上;鼓励师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积极组织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
  2021年5月,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在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吹响产教融合号角,主动对接喀什地区十大产业旅游业,分别与月星南疆环球港和郦生酒店签署合作协议,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示范性基地。2021年6月,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引企入校,共同建设“双师型”师资培养基地,还组织高职部全体教师、学生参与校级技能大赛。通过多措并举,促使学校与产业、企业密切对接,师生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成为25个高职专业7100名在校大学生的规模。培养“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教师教学能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师生获奖200余项。8个赛项被自治区推荐参加2024年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注重学生人生规划
密集帮扶家庭困难学子

  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人、成才。李新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多次默默资助困难学生,组织学生写学业规划书,采访当地村民制作反映家乡变化的视频;组织诵读、篮球、足球、文艺比赛和各种社团活动,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爱党、爱国,不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阿克卓力·加帕尔是李新包联班的班长,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姑姑生活,大一下学期,他的姑姑去世。李新得知后,主动关心、安慰他,主动资助他解决生活困难,帮他从痛苦中走出来。
  2021年7月圆满完成首次援疆任务后,学校师生极力挽留李新留下继续支教。面对大家的真挚情意,李新二次进疆,担任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二期结束,再次被挽留。2023年2月,李新第三次进疆,担任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监控及普通话推广等工作。
  李新先后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记功一次,被自治区、山东援疆指挥部授予“优秀援疆干部人才”“优秀援疆教师”“优秀援疆工作者”等称号。
  天山脚下,李新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园丁之歌!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杨玉梅 刘清春

  首次援疆前,滨州职业学院教师李新压根就想不到自己会深深扎根新疆。2020年9月,她申请参加援疆工作,到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支教。第一次期满后,被师生挽留;第二次期满,师生再次挽留。现在,李新已经是第三期援疆。而且,她还把丈夫吸引过去,一起援疆支教。
给“弱校”
带来滨职经验

  早在援疆前,李新就有一个梦想:退休后去远方支教。援疆工作让她的梦想提早实现。2020年9月,李新主动请缨,被山东省教育厅选派为援疆柔性人才,奔赴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支教,担任高职部主任。
  李新初到喀什,恰逢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的关键转型阶段,繁重的任务让她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当时,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只有1个年级4个高职专业100余名在校生,办学条件亟待提升。李新带来了滨州职业学院的全套办学理念,带领团队高频组织各种学术报告、职教政策解读、教育部文件学习等培训,提升教师理念。通过实施结对帮扶措施,以各种教学改革、大赛项目为载体,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开展专业调研,成立产业学院、订单班,改革办学模式。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办学体制机制。
  “家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家。”同事中午吃饭回来了,她还在工作;援友回宿舍了,她还在办公室。假期回到山东,李新仍心系学校发展,组织线上视频会议、讨论工作、撰写文稿。她主动思考学校的发展,用心与喀职院各援建学校沟通,共谋喀职院未来。
开门办学
带头吹响产教融合号角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李新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喀职院办学的一个短板,产教融合项目则完全是空白。校企合作不密切,教师动手能力差,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李新提出了开门办学、强技能、促改革的工作思路。开放实训室,将各专业教研活动都安排在实训室,把学生晚自习开在实训室;所有专业核心课开发实训项目;开展实训模块教学,将专业核心课实践考核比例提高到50%以上;鼓励师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积极组织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
  2021年5月,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在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吹响产教融合号角,主动对接喀什地区十大产业旅游业,分别与月星南疆环球港和郦生酒店签署合作协议,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示范性基地。2021年6月,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引企入校,共同建设“双师型”师资培养基地,还组织高职部全体教师、学生参与校级技能大赛。通过多措并举,促使学校与产业、企业密切对接,师生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成为25个高职专业7100名在校大学生的规模。培养“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教师教学能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师生获奖200余项。8个赛项被自治区推荐参加2024年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注重学生人生规划
密集帮扶家庭困难学子

  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人、成才。李新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多次默默资助困难学生,组织学生写学业规划书,采访当地村民制作反映家乡变化的视频;组织诵读、篮球、足球、文艺比赛和各种社团活动,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爱党、爱国,不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阿克卓力·加帕尔是李新包联班的班长,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姑姑生活,大一下学期,他的姑姑去世。李新得知后,主动关心、安慰他,主动资助他解决生活困难,帮他从痛苦中走出来。
  2021年7月圆满完成首次援疆任务后,学校师生极力挽留李新留下继续支教。面对大家的真挚情意,李新二次进疆,担任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二期结束,再次被挽留。2023年2月,李新第三次进疆,担任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监控及普通话推广等工作。
  李新先后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记功一次,被自治区、山东援疆指挥部授予“优秀援疆干部人才”“优秀援疆教师”“优秀援疆工作者”等称号。
  天山脚下,李新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园丁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