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3-06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传统节日商品火爆:
文化与情感的共燃

  据解放日报,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连接中华文化脉络的纽带,传统节日商品则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一个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购买和赠送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商品,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交易行为,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成了美学价值和情感传递的双重媒介,成为人们在传统节日表达情感、传递祝福的理想选择。无论是传统的红包、年画、灯笼等,还是各种新颖的节日文创产品,都在节日里传递出人们对生活的祝福、对未来的期许。
  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节日商品的火爆也得益于信息传播的便捷。人们通过讲述商品背后的故事、分享制作或购买的过程形成了一种社交互动,进一步促进了传统节日商品在社交圈内的传播与新兴营销手段的出现。网络平台为传统节日商品提供了一个更开放、多元的渠道,与之相关的社会联结也愈加显著。而承载着这种社会联结的传统节日商品,已不局限于个体的消费行为,更成为社会认同的象征,成为一种连接情感、共享文化的纽带。这些与节日息息相关的物品,年复一年在节日时刻与人们相伴,人们对其产生了某种情感与文化的依赖,且时间越久,这样的感受越为深厚,这就是文化与情感交织的奇妙关系。
拿什么
拯救“文字失语症”

  据北京日报,在近日一项媒体调查中,1333名受访青年里,超半数感觉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某种程度上,“词穷”背后,正是互联网语言对现代汉语典范表达的侵蚀。诚然,网络流行语也好,表情包也罢,都是当代语言表达的一部分,但“用进废退”,倘若使用者“厚此薄彼”,过度沉迷于网络表达,就容易出问题。一些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借助网络热梗、表情包等进行戏仿、娱乐乃至建构彼此的世代与身份认同,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会弱化。眼下,生成式AI迎来突破式发展,高度的智能化对传统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已经展现出一定替代性。如果人类自己再懒于思考、钝于表达,一些岗位被AI替代就不是危言耸听了。
  词语有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语言有流变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新表达、新释义、新词组应当为语言文字注入生命力,而不是成为言语的“慢性毒药”。对于网言网语泛滥带来的“文字失语症”等现象,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惶恐,但认清问题、对抗惰性,十分必要。
非遗文化迎开学
有趣有益有传承

  据光明日报,又到开学季。据媒体报道,在不少学校的“开学第一课”中,非遗文化唱起了主角。非遗文化迎开学,别开生面,意义深远。对于孩子来说,无论看非遗表演,还是动手制作非遗产品,都能提升对非遗的亲近感,乃至爱上非遗。而经过老师、非遗传承人讲解,“大手拉小手”,还可让孩子生发出使命感,从小就立下传承非遗文化的志向,做一名“小小非遗传承人”。
  保护非遗,关键在人。比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保护非遗,关键还在于后继有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当然,不能指望非遗文化在“开学第一课”站上“C位”,就能收获无数“拥趸”;也不能奢望非遗文化一亮相,就能让孩子从此爱上非遗。非遗传承是一项需要长期做、用心做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技巧,也需要耐心,需要找到精准的切入点,也需要久久为功。由此,才能更好实现非遗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
“盲盒社交”
当以“双重安全”为前提

  据北京青年报,近日,一种名为“盲盒社交”的社交形式在网上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参与者介绍,“盲盒社交”的参与者彼此均为陌生人,活动中的同伴身份未知,有参与者表示在此类活动中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但也有组织者坦言参与活动时遇到过有人不礼貌的行为。如同盲盒一样的不确定性,成为此类社交的特点。
  不过,“盲盒社交”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暗藏某些风险。如同有的“盲盒商品”存在“三无”、假冒伪劣等风险一样,“盲盒社交”同样存在不少风险,总结起来主要是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方面的风险。
  “盲盒社交”存在有其现实意义,但必须以“双重安全”为前提。作为这类活动的组织者要尽到安全责任。具体包括对参与者尽到安全提醒义务,提醒事项越详细越好;对参与者在报名环节进行必要的身份等信息核实;对参与者的行为有必要“约法三章”,最好用合同约束。不管组织者是公益还是商业目的,组织这类活动时都应履行安全保障义务。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传统节日商品火爆:
文化与情感的共燃

  据解放日报,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连接中华文化脉络的纽带,传统节日商品则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一个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购买和赠送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商品,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交易行为,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成了美学价值和情感传递的双重媒介,成为人们在传统节日表达情感、传递祝福的理想选择。无论是传统的红包、年画、灯笼等,还是各种新颖的节日文创产品,都在节日里传递出人们对生活的祝福、对未来的期许。
  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节日商品的火爆也得益于信息传播的便捷。人们通过讲述商品背后的故事、分享制作或购买的过程形成了一种社交互动,进一步促进了传统节日商品在社交圈内的传播与新兴营销手段的出现。网络平台为传统节日商品提供了一个更开放、多元的渠道,与之相关的社会联结也愈加显著。而承载着这种社会联结的传统节日商品,已不局限于个体的消费行为,更成为社会认同的象征,成为一种连接情感、共享文化的纽带。这些与节日息息相关的物品,年复一年在节日时刻与人们相伴,人们对其产生了某种情感与文化的依赖,且时间越久,这样的感受越为深厚,这就是文化与情感交织的奇妙关系。
拿什么
拯救“文字失语症”

  据北京日报,在近日一项媒体调查中,1333名受访青年里,超半数感觉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某种程度上,“词穷”背后,正是互联网语言对现代汉语典范表达的侵蚀。诚然,网络流行语也好,表情包也罢,都是当代语言表达的一部分,但“用进废退”,倘若使用者“厚此薄彼”,过度沉迷于网络表达,就容易出问题。一些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借助网络热梗、表情包等进行戏仿、娱乐乃至建构彼此的世代与身份认同,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会弱化。眼下,生成式AI迎来突破式发展,高度的智能化对传统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已经展现出一定替代性。如果人类自己再懒于思考、钝于表达,一些岗位被AI替代就不是危言耸听了。
  词语有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语言有流变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新表达、新释义、新词组应当为语言文字注入生命力,而不是成为言语的“慢性毒药”。对于网言网语泛滥带来的“文字失语症”等现象,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惶恐,但认清问题、对抗惰性,十分必要。
非遗文化迎开学
有趣有益有传承

  据光明日报,又到开学季。据媒体报道,在不少学校的“开学第一课”中,非遗文化唱起了主角。非遗文化迎开学,别开生面,意义深远。对于孩子来说,无论看非遗表演,还是动手制作非遗产品,都能提升对非遗的亲近感,乃至爱上非遗。而经过老师、非遗传承人讲解,“大手拉小手”,还可让孩子生发出使命感,从小就立下传承非遗文化的志向,做一名“小小非遗传承人”。
  保护非遗,关键在人。比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保护非遗,关键还在于后继有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当然,不能指望非遗文化在“开学第一课”站上“C位”,就能收获无数“拥趸”;也不能奢望非遗文化一亮相,就能让孩子从此爱上非遗。非遗传承是一项需要长期做、用心做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技巧,也需要耐心,需要找到精准的切入点,也需要久久为功。由此,才能更好实现非遗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
“盲盒社交”
当以“双重安全”为前提

  据北京青年报,近日,一种名为“盲盒社交”的社交形式在网上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参与者介绍,“盲盒社交”的参与者彼此均为陌生人,活动中的同伴身份未知,有参与者表示在此类活动中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但也有组织者坦言参与活动时遇到过有人不礼貌的行为。如同盲盒一样的不确定性,成为此类社交的特点。
  不过,“盲盒社交”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暗藏某些风险。如同有的“盲盒商品”存在“三无”、假冒伪劣等风险一样,“盲盒社交”同样存在不少风险,总结起来主要是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方面的风险。
  “盲盒社交”存在有其现实意义,但必须以“双重安全”为前提。作为这类活动的组织者要尽到安全责任。具体包括对参与者尽到安全提醒义务,提醒事项越详细越好;对参与者在报名环节进行必要的身份等信息核实;对参与者的行为有必要“约法三章”,最好用合同约束。不管组织者是公益还是商业目的,组织这类活动时都应履行安全保障义务。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