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
村中那棵大槐树
2024-03-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官云平
出文登沿初张公路往南行约20里,便到了著名的西洋参之乡张家产镇。从镇政府往东拐,便可以看到一个山环水抱的小山村。站在高处看去,村西路北面那一片多是红瓦房,以新房为主。村东面多是灰瓦房,以老房为主。离村尚有一里路,远远便会看到村中央偏东的位置,有一棵高十余丈,傲然挺立、枝繁叶茂的大槐树。这棵有着百年历史的国槐,见证了顾家村的发展与变迁。同时,它也是我这个外乡人,对这个小山村魂牵梦绕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物象。
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顾家村度过的。我家借住的房屋,就在大树旁。槐树的东边几十米远,有一幢青灰色的砖瓦房,那是我读书的学堂。我那时读的是复式班,一到四年级全在一个教室里。整个学校也只有一位女老师,叫董翠云。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等课程的教学,全由她一个人承担。我在这里学会了拼音,学会了识字,学会了好多歌曲……在上自习的时候,还可以偷偷旁听高年级的课程。我还在读二年级时,便对三四年级的课程有所了解,尤其是语文课,三四年级的课文有的我都能背下来。这种复式班很有意思,老师对各个年级课程的安排非常周密、非常科学。我上学时正好开始推广普通话,记得董老师把一段口诀用毛笔写下来贴在墙上,每天上课前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普通话,好是好,不认真学,会不了。大家都来学习普通话!”朗朗的声音,至今不忘。
村子的后面是一座不算雄伟却很秀美的山冈,山上的松树和柞树密不透风,山脚下的山涧两旁及地堰上长有许多高大的楸树。每到秋末,我便和伙伴们利用星期天,招呼着一起上山摘松球,抈枝格(松树的干树枝),搂草,砸木头头儿,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砸木头头儿。山上生长着成片的桲椤,为了解决养蚕之需和烧柴问题,每隔一年就要割一茬桲椤枝。而它的根部则因多年生长,长成奇形怪状的大疙瘩。我们在山上搂草时,便寻找那些横生的疙瘩,用树棍或刀形石头块,将底下挖空,然后搬起大石头猛往下砸,几下便砸断了,一个圆不溜秋的重五六斤的大树疙瘩就砸下来了,放到嘎啦(一种盛草的网包,网眼很大,稻草纺绳编的)里,撅回家晒干劈碎当柴烧。有时候专捡有蛤虫的树根砸,这样既收获了柴火,又掏出了蛤虫,用火烧熟了吃,又香又甜,是难得的美味。
北山的山脚,是一片片方方正正的梯田。梯田的里边,都修有排水沟。一年的夏末,连续下了两天雨,正好是星期天,雨过天晴。由于地里积水,不能干什么活儿。闲来无事,我便出村沿小路往山根走去。哇!可了不得,只见地边的排水沟里,一球球一堆堆的,净是些黑乎乎的水牛,而且大多是母的。我什么家什也没带,只好脱下汗流(背心)当袋子,把抓到的,不,严格说是捡到的水牛用汗流(背心)兜着。这样一边走一边抓,很快便捉了一大兜,足足有几十个。回家后用水清洗一下,放到锅里炒。一会儿香喷喷的水牛便出锅了,一咬一肚子黄黄的子,香极了。
顾家村地势北高南低,村南有一条河,清清的河水由东向西蜿蜒流淌。夏天,我们经常结伴到河里摸鱼抓蟹子。捉蟹子对我们男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手到擒来。记得有一个星期天,几位大点的同学率领我们拿着水梢、脸盆等工具到河汊堵坝,准备排水抓鱼。我在去搬石头时,忽然看到眼前的水被搅浑,心想一定有大东西,不是解巴子(蛤蟆)就是螃蟹,于是便站着不动,静静等待水变清。不一会儿水清了,仔细一看,是一只巨大的蟹子,没错,那时候看就是巨大,心情那个激动啊。蟹子停在石头边不动了,我瞅准机会,一把将螃蟹抓了上来,兴奋地大声喊到“我不干了,我不干了!”说着便手持大蟹,在伙伴们羡慕的目光中往家里奔去。
这些都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大槐树周边的故事。在顾家这个小山村,我学会了割草,装马车,割地瓜蔓,得瑟落生,搂草、挑水等力所能及的活计,还学会了游泳,摸鱼抓蟹,饲养家兔等等。假期到生产队干活,星期天则上山刨草药、挖野菜、搂草等。劳动,干农家活,使我少年时代的生活充实而丰富多彩。
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顾家村已经旧貌变新颜。狭窄的街道和胡同变得宽阔而敞亮,路面全都硬化了,新瓦房鳞次栉比,一栋比一栋气派。一座生产队时期的地瓜窖子,成了文物,被改造成冬暖夏凉的咖啡馆;原来村里的办公室、大礼堂、机器磨房等老屋,也被改造成了民宿、餐馆,别具特色。
现在,大槐树成了村里的风景地标,是老百姓休闲乘凉聊天的好地方,但如果没有我的发小正建的慷慨相助,恐怕它早已变成家具了。
国槐生长慢,寿命长,木质细腻,是做家具、门窗和马车等的上好木料。顾家村这棵上百年的国槐,更是让许多人虎视眈眈,眼瞅着是个财富。终于有一天,被外村的一位木匠相中了。来杀树时,正建的父亲秉堂叔听说了,便挺身而出,挡在大锯前,坚决不让动。秉堂叔说,大树是祖上留下来的,是全村人的宝贵财富,是村里的风水宝树,任何人都无权卖。他表示,村里卖多少钱,我再加价给村里,树必须留下!由于秉堂叔的干预和坚持,槐树终于保住了。正建坚决支持父亲的做法。为保护好大树,正建又揽资十几万元,在树的四周砌起石雕栏杆,并题刻“尚土正风”四字,同时又把大树周边的地面及附近的房屋、院墙,都做了整修处理。这样既保护了大树,又美化了环境。
天气逐渐转暖,百年国槐又要萌芽,又要开枝长叶了;村北的青山更加苍翠,村南的小河碧水长流,我会再去寻根,再去探访,再去拜会老同学、老朋友,再去拜谒那棵高高挺立、根深叶茂的百年大槐树。
出文登沿初张公路往南行约20里,便到了著名的西洋参之乡张家产镇。从镇政府往东拐,便可以看到一个山环水抱的小山村。站在高处看去,村西路北面那一片多是红瓦房,以新房为主。村东面多是灰瓦房,以老房为主。离村尚有一里路,远远便会看到村中央偏东的位置,有一棵高十余丈,傲然挺立、枝繁叶茂的大槐树。这棵有着百年历史的国槐,见证了顾家村的发展与变迁。同时,它也是我这个外乡人,对这个小山村魂牵梦绕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物象。
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顾家村度过的。我家借住的房屋,就在大树旁。槐树的东边几十米远,有一幢青灰色的砖瓦房,那是我读书的学堂。我那时读的是复式班,一到四年级全在一个教室里。整个学校也只有一位女老师,叫董翠云。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等课程的教学,全由她一个人承担。我在这里学会了拼音,学会了识字,学会了好多歌曲……在上自习的时候,还可以偷偷旁听高年级的课程。我还在读二年级时,便对三四年级的课程有所了解,尤其是语文课,三四年级的课文有的我都能背下来。这种复式班很有意思,老师对各个年级课程的安排非常周密、非常科学。我上学时正好开始推广普通话,记得董老师把一段口诀用毛笔写下来贴在墙上,每天上课前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普通话,好是好,不认真学,会不了。大家都来学习普通话!”朗朗的声音,至今不忘。
村子的后面是一座不算雄伟却很秀美的山冈,山上的松树和柞树密不透风,山脚下的山涧两旁及地堰上长有许多高大的楸树。每到秋末,我便和伙伴们利用星期天,招呼着一起上山摘松球,抈枝格(松树的干树枝),搂草,砸木头头儿,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砸木头头儿。山上生长着成片的桲椤,为了解决养蚕之需和烧柴问题,每隔一年就要割一茬桲椤枝。而它的根部则因多年生长,长成奇形怪状的大疙瘩。我们在山上搂草时,便寻找那些横生的疙瘩,用树棍或刀形石头块,将底下挖空,然后搬起大石头猛往下砸,几下便砸断了,一个圆不溜秋的重五六斤的大树疙瘩就砸下来了,放到嘎啦(一种盛草的网包,网眼很大,稻草纺绳编的)里,撅回家晒干劈碎当柴烧。有时候专捡有蛤虫的树根砸,这样既收获了柴火,又掏出了蛤虫,用火烧熟了吃,又香又甜,是难得的美味。
北山的山脚,是一片片方方正正的梯田。梯田的里边,都修有排水沟。一年的夏末,连续下了两天雨,正好是星期天,雨过天晴。由于地里积水,不能干什么活儿。闲来无事,我便出村沿小路往山根走去。哇!可了不得,只见地边的排水沟里,一球球一堆堆的,净是些黑乎乎的水牛,而且大多是母的。我什么家什也没带,只好脱下汗流(背心)当袋子,把抓到的,不,严格说是捡到的水牛用汗流(背心)兜着。这样一边走一边抓,很快便捉了一大兜,足足有几十个。回家后用水清洗一下,放到锅里炒。一会儿香喷喷的水牛便出锅了,一咬一肚子黄黄的子,香极了。
顾家村地势北高南低,村南有一条河,清清的河水由东向西蜿蜒流淌。夏天,我们经常结伴到河里摸鱼抓蟹子。捉蟹子对我们男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手到擒来。记得有一个星期天,几位大点的同学率领我们拿着水梢、脸盆等工具到河汊堵坝,准备排水抓鱼。我在去搬石头时,忽然看到眼前的水被搅浑,心想一定有大东西,不是解巴子(蛤蟆)就是螃蟹,于是便站着不动,静静等待水变清。不一会儿水清了,仔细一看,是一只巨大的蟹子,没错,那时候看就是巨大,心情那个激动啊。蟹子停在石头边不动了,我瞅准机会,一把将螃蟹抓了上来,兴奋地大声喊到“我不干了,我不干了!”说着便手持大蟹,在伙伴们羡慕的目光中往家里奔去。
这些都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大槐树周边的故事。在顾家这个小山村,我学会了割草,装马车,割地瓜蔓,得瑟落生,搂草、挑水等力所能及的活计,还学会了游泳,摸鱼抓蟹,饲养家兔等等。假期到生产队干活,星期天则上山刨草药、挖野菜、搂草等。劳动,干农家活,使我少年时代的生活充实而丰富多彩。
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顾家村已经旧貌变新颜。狭窄的街道和胡同变得宽阔而敞亮,路面全都硬化了,新瓦房鳞次栉比,一栋比一栋气派。一座生产队时期的地瓜窖子,成了文物,被改造成冬暖夏凉的咖啡馆;原来村里的办公室、大礼堂、机器磨房等老屋,也被改造成了民宿、餐馆,别具特色。
现在,大槐树成了村里的风景地标,是老百姓休闲乘凉聊天的好地方,但如果没有我的发小正建的慷慨相助,恐怕它早已变成家具了。
国槐生长慢,寿命长,木质细腻,是做家具、门窗和马车等的上好木料。顾家村这棵上百年的国槐,更是让许多人虎视眈眈,眼瞅着是个财富。终于有一天,被外村的一位木匠相中了。来杀树时,正建的父亲秉堂叔听说了,便挺身而出,挡在大锯前,坚决不让动。秉堂叔说,大树是祖上留下来的,是全村人的宝贵财富,是村里的风水宝树,任何人都无权卖。他表示,村里卖多少钱,我再加价给村里,树必须留下!由于秉堂叔的干预和坚持,槐树终于保住了。正建坚决支持父亲的做法。为保护好大树,正建又揽资十几万元,在树的四周砌起石雕栏杆,并题刻“尚土正风”四字,同时又把大树周边的地面及附近的房屋、院墙,都做了整修处理。这样既保护了大树,又美化了环境。
天气逐渐转暖,百年国槐又要萌芽,又要开枝长叶了;村北的青山更加苍翠,村南的小河碧水长流,我会再去寻根,再去探访,再去拜会老同学、老朋友,再去拜谒那棵高高挺立、根深叶茂的百年大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