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书会何以“古曲焕新韵”
2024-03-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2月21日—25日(农历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六),2024年胡集书会在惠民县胡集镇举行。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齐聚胡集,在吹、拉、弹、唱声中“比试”和切磋。此次书会开展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走进惠民专场演出等13个主题活动,参演民间艺人共计415人,296个节目63个曲种,为观众献上一场特色独具的曲艺演出。
“高山流水洁有情,清风明月无廉价……”四川金钱板《高兴不高兴》一开场就吸引了观众围观。四川金钱板是首次参加胡集书会的曲种,除此之外,撸板呱嘴、绍兴摊簧、陕州锣鼓书等地方特色曲种轮番亮相,优美动人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韵味浓郁的风格,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现场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古老的曲艺如何穿越几百年历史仍然鲜活不衰、焕发新韵,这不但得益于曲艺本身的审美价值和一代代艺人的用心传承,也有赖于当地对这项“活化石”的重视和保护。今年的胡集书会设置了一些新亮点:延长书会时间,主要活动由正月十二延长到正月十六,进一步满足游客听书看戏的需求;丰富书会内涵,创新举办“乡风曲韵”2024胡集书会全国美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并实现长期落户,在书会期间将首次召开全国“曲艺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实现胡集书会曲艺活动与理论成果双促进;拓展书会阵地,由原来胡集镇一个主会场扩展为多个分会场,在县城群众密集的孙武不夜城、孙武广场设置分会场,在滨州特色景区黄河楼策划开展主题活动,实现市县乡三级联动。
近年来,胡集镇围绕常态化保护、制度化传承、创新性发展的目标,切实加大曲艺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果。
不断健全完善支持曲艺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适宜曲艺发展的文化生态。成立100人的胡集书会传承保护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支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团队。
自2018年以来,胡集镇积极打造“书会进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由志愿服务队中的优秀曲艺人才担任曲艺老师,在辖区各小学开设曲艺课,主要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传统美德、红色经典、英雄故事等主题,将书会文化融入校园、带入万家,形成曲艺文化新风气,唱响新时代红色主旋律。多年来,《家风家训》《长征》等唱词在学生中广泛传唱,激励青年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创新曲艺文化传承方式,利用“互联网+”传播路径,以网络展播的形式,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曲艺文化的精神气象。自2021年起,胡集书会连续3年举办优秀曲艺节目网络展播,来自全国41个地市的154个优秀节目登上展播平台,央省市县四级媒体同步直播,扩大了书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开展“送书进景区”活动,曲艺志愿服务队对接魏集古村落、魏氏庄园、武定府衙等县内主要旅游景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曲艺活动,为景区增添了新活力,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充分挖掘胡集书会与黄河文化,建成曲艺文化公园,开展“消夏书场”“黄河文化艺术季——文化进万家”“曲艺展演”等文化活动60余场次,擦亮了黄河文化旅游品牌。
2月21日—25日(农历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六),2024年胡集书会在惠民县胡集镇举行。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齐聚胡集,在吹、拉、弹、唱声中“比试”和切磋。此次书会开展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走进惠民专场演出等13个主题活动,参演民间艺人共计415人,296个节目63个曲种,为观众献上一场特色独具的曲艺演出。
“高山流水洁有情,清风明月无廉价……”四川金钱板《高兴不高兴》一开场就吸引了观众围观。四川金钱板是首次参加胡集书会的曲种,除此之外,撸板呱嘴、绍兴摊簧、陕州锣鼓书等地方特色曲种轮番亮相,优美动人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韵味浓郁的风格,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现场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古老的曲艺如何穿越几百年历史仍然鲜活不衰、焕发新韵,这不但得益于曲艺本身的审美价值和一代代艺人的用心传承,也有赖于当地对这项“活化石”的重视和保护。今年的胡集书会设置了一些新亮点:延长书会时间,主要活动由正月十二延长到正月十六,进一步满足游客听书看戏的需求;丰富书会内涵,创新举办“乡风曲韵”2024胡集书会全国美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并实现长期落户,在书会期间将首次召开全国“曲艺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实现胡集书会曲艺活动与理论成果双促进;拓展书会阵地,由原来胡集镇一个主会场扩展为多个分会场,在县城群众密集的孙武不夜城、孙武广场设置分会场,在滨州特色景区黄河楼策划开展主题活动,实现市县乡三级联动。
近年来,胡集镇围绕常态化保护、制度化传承、创新性发展的目标,切实加大曲艺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果。
不断健全完善支持曲艺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适宜曲艺发展的文化生态。成立100人的胡集书会传承保护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支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团队。
自2018年以来,胡集镇积极打造“书会进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由志愿服务队中的优秀曲艺人才担任曲艺老师,在辖区各小学开设曲艺课,主要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传统美德、红色经典、英雄故事等主题,将书会文化融入校园、带入万家,形成曲艺文化新风气,唱响新时代红色主旋律。多年来,《家风家训》《长征》等唱词在学生中广泛传唱,激励青年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创新曲艺文化传承方式,利用“互联网+”传播路径,以网络展播的形式,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曲艺文化的精神气象。自2021年起,胡集书会连续3年举办优秀曲艺节目网络展播,来自全国41个地市的154个优秀节目登上展播平台,央省市县四级媒体同步直播,扩大了书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开展“送书进景区”活动,曲艺志愿服务队对接魏集古村落、魏氏庄园、武定府衙等县内主要旅游景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曲艺活动,为景区增添了新活力,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充分挖掘胡集书会与黄河文化,建成曲艺文化公园,开展“消夏书场”“黄河文化艺术季——文化进万家”“曲艺展演”等文化活动60余场次,擦亮了黄河文化旅游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