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第七届资本对接大会举行
114个项目签约572.29亿元
2024-03-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姜斌 王凯
本报通讯员 牛成龙 姚春增
2月27日上午,滨州市第七届资本对接大会在黄河三角洲交易中心举行。滨州市政府与三大证券交易所签订合作协议;与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等9家省级银行机构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未来3~5年将为滨州新增信贷投放3540亿元。24家企业与银行机构、投资机构进行示范性签约,114个项目股债融资合作签约共计572.29亿元。
主动拥抱金融资本市场,聚合金融资本力量。滨州市连续举办12届银企对接会、6届资本对接会,“金融伙伴”越来越多、“金融朋友圈”越来越大、“金融支撑力”越来越强,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截至去年底,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长27.2%,列山东省第3位;新增存贷比达到104.8%,列山东省第4位;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区域股权挂牌企业197家,直接融资金额位居山东省前列;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厚实的实体经济,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足够多的实业沃土。滨州拥有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去年集群总营收超过1.2万亿元,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份额位列全国第1,15项位列全球第1。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9家。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主动拥抱资本市场,积极迎接新一轮产业变革。滨州“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生态,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足够强的科创支撑。近年来,滨州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加速构建“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27所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7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达到3.72%,连续3年保持山东省第1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8%,连续两年保持山东省第1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712家,同比增长57.5%,居山东省第2位,“企业+科技+资本”互动共融的良性格局加快形成。
“滨周到”为资本与产业耦合效应提供足够好的服务体验。近年来,滨州树牢“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理念,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成就企业家的良好风尚。全力优化金融服务,设立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实施企业上市挂牌“种子计划”,为各类资本对接提供“滨周到”服务。当前,滨州正全力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争创转型金融示范区,持续营造更加舒服高效的投资环境。
安全高效的金融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足够高的业绩回报。滨州市致力于优化一流的金融环境,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法治环境。组建市县一体化融资担保集团,设立新能源等创业发展基金、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应急转贷基金,出台企业上市培育、科创企业发展、投贷联动以及风险化解处置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县两级法智护航中心,成功创建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持续擦亮“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金字招牌。当前,滨州正在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全面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努力做到资本业绩最大化、企业效益最大化。
开放生态,为资本“磁化效应”的发挥提供了足够优的生态环境。“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大力度地推进高水平开放,坚持以资本培育产业、以产业撬动资本,注重传统新兴并重、新老基建并举、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协同、政府民营两端发力,既满足了现有需求“稳”投资,又创造了新生需求“强”投资,还激发了潜在需求“增”投资,更面向未来需求“引”投资,滨州的广大干部和企业家接受资本、活用资本的意识和本领越来越强。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制造业滨州工作站、深圳证券交易所滨州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站揭牌仪式。滨州市发展改革委对全市163个重点项目进行了推介路演,滨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对滨州创新制定的普惠金融品质评价标准体系进行了成果发布,39家拟上市企业联合组建的滨州市“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联盟正式启动。
本报通讯员 牛成龙 姚春增
2月27日上午,滨州市第七届资本对接大会在黄河三角洲交易中心举行。滨州市政府与三大证券交易所签订合作协议;与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等9家省级银行机构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未来3~5年将为滨州新增信贷投放3540亿元。24家企业与银行机构、投资机构进行示范性签约,114个项目股债融资合作签约共计572.29亿元。
主动拥抱金融资本市场,聚合金融资本力量。滨州市连续举办12届银企对接会、6届资本对接会,“金融伙伴”越来越多、“金融朋友圈”越来越大、“金融支撑力”越来越强,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截至去年底,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长27.2%,列山东省第3位;新增存贷比达到104.8%,列山东省第4位;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区域股权挂牌企业197家,直接融资金额位居山东省前列;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厚实的实体经济,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足够多的实业沃土。滨州拥有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去年集群总营收超过1.2万亿元,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份额位列全国第1,15项位列全球第1。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9家。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主动拥抱资本市场,积极迎接新一轮产业变革。滨州“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生态,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足够强的科创支撑。近年来,滨州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加速构建“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27所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7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达到3.72%,连续3年保持山东省第1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8%,连续两年保持山东省第1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712家,同比增长57.5%,居山东省第2位,“企业+科技+资本”互动共融的良性格局加快形成。
“滨周到”为资本与产业耦合效应提供足够好的服务体验。近年来,滨州树牢“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理念,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成就企业家的良好风尚。全力优化金融服务,设立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实施企业上市挂牌“种子计划”,为各类资本对接提供“滨周到”服务。当前,滨州正全力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争创转型金融示范区,持续营造更加舒服高效的投资环境。
安全高效的金融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足够高的业绩回报。滨州市致力于优化一流的金融环境,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法治环境。组建市县一体化融资担保集团,设立新能源等创业发展基金、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应急转贷基金,出台企业上市培育、科创企业发展、投贷联动以及风险化解处置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县两级法智护航中心,成功创建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持续擦亮“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金字招牌。当前,滨州正在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全面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努力做到资本业绩最大化、企业效益最大化。
开放生态,为资本“磁化效应”的发挥提供了足够优的生态环境。“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大力度地推进高水平开放,坚持以资本培育产业、以产业撬动资本,注重传统新兴并重、新老基建并举、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协同、政府民营两端发力,既满足了现有需求“稳”投资,又创造了新生需求“强”投资,还激发了潜在需求“增”投资,更面向未来需求“引”投资,滨州的广大干部和企业家接受资本、活用资本的意识和本领越来越强。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制造业滨州工作站、深圳证券交易所滨州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站揭牌仪式。滨州市发展改革委对全市163个重点项目进行了推介路演,滨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对滨州创新制定的普惠金融品质评价标准体系进行了成果发布,39家拟上市企业联合组建的滨州市“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联盟正式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