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现代服务业春潮涌动
2024-02-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忠德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引擎,成为改善民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新支撑。2023年,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在全省年度服务业正向激励、规上服务业企业培育评价中均取得第一名;全市服务业增加值9999.2亿元,同比增长6.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3.4%。
2月20日,春节后首场全市大会上,青岛市又将目光焦点投向了服务业,擂响了“以更大力度推动全市服务业提质增效”的隆隆战鼓,力求“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释放强力政策支撑
产业发展需要强力政策支撑,现代服务业也不外如是。
此次会议上,青岛市发布了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和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新十条”,向与会企业家表达坚定决心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
根据《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一个新目标”,即争取“十四五”时期,实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左右,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十大现代服务业”,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卫生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和具有独特禀赋的文化旅游业。
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和《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实施方案》表明,青岛市未来将以“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两手齐抓,既要以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又要以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创造优质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新十条”则包括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扶持服务业平台企业发展壮大、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鼓励开展两业融合试点示范、支持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打造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特色楼宇、引培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鼓励培育服务业经营主体、实施服务业年度正向激励评价等10条内容。青岛市级财政还将增加5000万元,对“新十条”的落地予以保障。
41家链主企业引领带动
“链主”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是青岛市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
本次大会上,青岛市公布了全市现代服务业首批“链主”企业名单,涵盖现代金融产业链、现代物流产业链、现代商贸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科技服务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会展产业链等7条产业链,共计41家企业入选授牌。
关于“链主”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此次作为代表发言的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和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有说服力。
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可停靠世界最大的2.4万标准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不仅通过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持续增强青岛门户枢纽城市功能,也为青岛港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已开业2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厦100余座、商业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星级酒店10余家,形成了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格局,在零售连锁、物流供应链盒食品工业领域,大力发展线上线下协同的新商业零售、智慧供应链等创新模式。
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龙头,青岛市“链主”企业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向全省乃至全国扩展。近日,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2023年度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名单,青岛市5家企业入选,获批数量居全省首位。
“两业融合”再塑实体优势
制造业的壮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全国多地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将其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作为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城市,青岛市聚焦振兴实体经济,从平台、要素、模式等方面发力,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放大“青岛制造+青岛服务”耦合效应。
2023年,青岛市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5996.1亿元,同比增长7.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60.0%。
积极构建“两业融合”平台。不久前,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青岛市2023年度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名单,认定青岛国际陆港华骏物流园等20个集聚区为2023年度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和现代海洋等11个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至此,青岛市累计已培育3批60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10个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青岛市以多元化转型促融合,在全链条服务延伸中找准发力点,开展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此次发布的首批“链主”企业中,就有一批孵化自青岛市优势制造业的服务业龙头企业,诠释了“服务+制造”融合共生的无限可能。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引擎,成为改善民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新支撑。2023年,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在全省年度服务业正向激励、规上服务业企业培育评价中均取得第一名;全市服务业增加值9999.2亿元,同比增长6.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3.4%。
2月20日,春节后首场全市大会上,青岛市又将目光焦点投向了服务业,擂响了“以更大力度推动全市服务业提质增效”的隆隆战鼓,力求“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释放强力政策支撑
产业发展需要强力政策支撑,现代服务业也不外如是。
此次会议上,青岛市发布了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和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新十条”,向与会企业家表达坚定决心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
根据《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一个新目标”,即争取“十四五”时期,实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左右,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十大现代服务业”,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卫生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和具有独特禀赋的文化旅游业。
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和《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实施方案》表明,青岛市未来将以“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两手齐抓,既要以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又要以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创造优质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新十条”则包括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扶持服务业平台企业发展壮大、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鼓励开展两业融合试点示范、支持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打造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特色楼宇、引培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鼓励培育服务业经营主体、实施服务业年度正向激励评价等10条内容。青岛市级财政还将增加5000万元,对“新十条”的落地予以保障。
41家链主企业引领带动
“链主”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是青岛市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
本次大会上,青岛市公布了全市现代服务业首批“链主”企业名单,涵盖现代金融产业链、现代物流产业链、现代商贸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科技服务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会展产业链等7条产业链,共计41家企业入选授牌。
关于“链主”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此次作为代表发言的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和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有说服力。
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可停靠世界最大的2.4万标准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不仅通过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持续增强青岛门户枢纽城市功能,也为青岛港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已开业2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厦100余座、商业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星级酒店10余家,形成了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格局,在零售连锁、物流供应链盒食品工业领域,大力发展线上线下协同的新商业零售、智慧供应链等创新模式。
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龙头,青岛市“链主”企业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向全省乃至全国扩展。近日,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2023年度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名单,青岛市5家企业入选,获批数量居全省首位。
“两业融合”再塑实体优势
制造业的壮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全国多地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将其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作为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城市,青岛市聚焦振兴实体经济,从平台、要素、模式等方面发力,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放大“青岛制造+青岛服务”耦合效应。
2023年,青岛市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5996.1亿元,同比增长7.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60.0%。
积极构建“两业融合”平台。不久前,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青岛市2023年度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名单,认定青岛国际陆港华骏物流园等20个集聚区为2023年度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和现代海洋等11个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至此,青岛市累计已培育3批60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10个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青岛市以多元化转型促融合,在全链条服务延伸中找准发力点,开展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此次发布的首批“链主”企业中,就有一批孵化自青岛市优势制造业的服务业龙头企业,诠释了“服务+制造”融合共生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