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2-25 作者: 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
春晚:舞台上的时代记忆
  据光明日报,盘点几十年来的春晚创作,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艺术大餐将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北京申奥成功、首次载人航天、建党百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等时事热点、社会关切的宏大叙事与百姓生活巧妙结合,通过歌舞、小品、相声、魔术等艺术形式,成为一份奋进中国的文艺纪年档案。
  春晚用舞台艺术记录国家年度大事、社会风尚、生活时尚、文化走向;用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生动图景。纵观春晚节目,一年年的舞台变换与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转型进程相伴相随,反映的正是时代大潮中,百姓生活向好变迁、向美提升的历史过程。
  春晚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春节记忆,已成当代中国年的“新民俗”。作为文艺联欢晚会的经典篇章、品牌节目,从备受全国百姓关注的总台春晚,到各地方卫视举办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春节联欢晚会,到各新媒体平台开办的网络春节联欢晚会,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民俗“村晚”,再到“百城千屏+海外千屏”多平台海内外同步观看的全媒体春晚,与时俱进、创新不止的各类春节联欢舞台实现了形态多样、多屏传播,做到了种类丰富、全景陪伴,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满足着线上线下、室内室外、海内海外等多样化的受众需求。
票房70亿,
《熊出没》凭什么

  据新华每日电讯,从2014年至2024年,《熊出没》系列共产出了10部电影,总票房70亿元,稳居国产动画电影首位。面对国际动画巨头,这个看上去有些“土”的国产原创IP是如何把路越走越宽的?
  《熊出没》系列电影的成功,首先离不开“守正”。从第一部到第十部,角色在不断成长,主题在不断变化,电影情节和故事梗概各不相同,但是,欢乐、亲情、友情,家庭和爱等内核始终没变,熊大、熊二和光头强的“铁三角”人物关系没有变。主角们传递的正能量,是家长愿意让孩子们“追剧”的重要原因。创新,是《熊出没》系列电影成功的另一主要原因。这些年,熊大、熊二和光头强陪伴无数观众成长的同时,其自身也在成长。每一年,创作者都能创作出体现时代特色的新故事。
  此外,《熊出没》系列电影还在不断平衡成年观众和儿童观众的审美需求,既让儿童看得懂,也给成年人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2023年,27%的成年观众自发走进影院观看该系列电影。现在的《熊出没》不仅是适合春节期间的“合家欢电影”,其受众圈层也在不断扩大。
“东方美穿搭”
为何越来越火

  据文汇报,宋锦马甲、香云纱外套、刺绣马面裙、改良旗袍……春节期间,“新中式”登上多个电商及社交平台热搜词条榜。“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是中式时尚厚植的宝库,这股穿搭热潮彰显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以东方美学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回潮,将具有持续引领态势。”东华大学教授、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主任卞向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业内人士提醒,“新中式”赛道看似广阔,但要立足扎根并不易,颇具审美水准的当代消费者对“新中式”设计语言要求更苛刻细致。在设计上摆脱“一味跟风”,要尽可能“掌握门道”。比如出镜率颇高的唐代高腰襦裙形制,是短上衣加上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及腋下,这也是现代古装爱好者的人气形制之一。这种襦裙样式始于汉代,变于魏晋,在隋唐盛行开来。“唐代女性尚丰盈肥美,高腰襦裙基本不显腰身,而且有把人拉长的视觉效果,故成为唐代女子服装的首选。”书中如是解读。
  机械化生产容易使感官迷失于“快消费”之中,通过数千年“手工制物”所积淀的中式技艺,有望再度照亮民族遗产。眼下这股热潮,只是带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新起点,“新中式”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短剧走红出圈
  据北京青年报,《2023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2023年前8个月,全国备案拍摄的微短剧有3574部。短剧,又称为微短剧、小剧场、迷你剧等,一般是指网络影视剧中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剧集作品,多为1到2分钟,特点是单集时长短,总集数较多,主要以手机小屏方式传播。
  短剧是怎么火起来的?可以说,依托于微信、短视频平台的小程序短剧功不可没。小程序短剧往往需要用户付费才能观看完整的剧集,这些小程序短剧通常是80到100集,每集解锁费用从几毛到几块钱不等,看完全集要几十到数百块,除了单集解锁,还可以选择包月等套餐。一天充值破2300万、8天收入破亿……《无双》《化龙》等多部小程序短剧凭借惊人的吸金能力、不可思议的投产比,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关注。
  如同娱乐产业的任何一股“新浪潮”一样,短剧一样走过弯路,从早期的“虚假繁荣”到近两年题材雷同、盗版肆虐、低俗擦边等“内容乱象”,但同样,它也在不断革新,逐步走上了正轨——于行业自清、政策监管、平台引导多方合力之下,从粗放走向正规。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春晚:舞台上的时代记忆
  据光明日报,盘点几十年来的春晚创作,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艺术大餐将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北京申奥成功、首次载人航天、建党百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等时事热点、社会关切的宏大叙事与百姓生活巧妙结合,通过歌舞、小品、相声、魔术等艺术形式,成为一份奋进中国的文艺纪年档案。
  春晚用舞台艺术记录国家年度大事、社会风尚、生活时尚、文化走向;用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生动图景。纵观春晚节目,一年年的舞台变换与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转型进程相伴相随,反映的正是时代大潮中,百姓生活向好变迁、向美提升的历史过程。
  春晚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春节记忆,已成当代中国年的“新民俗”。作为文艺联欢晚会的经典篇章、品牌节目,从备受全国百姓关注的总台春晚,到各地方卫视举办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春节联欢晚会,到各新媒体平台开办的网络春节联欢晚会,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民俗“村晚”,再到“百城千屏+海外千屏”多平台海内外同步观看的全媒体春晚,与时俱进、创新不止的各类春节联欢舞台实现了形态多样、多屏传播,做到了种类丰富、全景陪伴,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满足着线上线下、室内室外、海内海外等多样化的受众需求。
票房70亿,
《熊出没》凭什么

  据新华每日电讯,从2014年至2024年,《熊出没》系列共产出了10部电影,总票房70亿元,稳居国产动画电影首位。面对国际动画巨头,这个看上去有些“土”的国产原创IP是如何把路越走越宽的?
  《熊出没》系列电影的成功,首先离不开“守正”。从第一部到第十部,角色在不断成长,主题在不断变化,电影情节和故事梗概各不相同,但是,欢乐、亲情、友情,家庭和爱等内核始终没变,熊大、熊二和光头强的“铁三角”人物关系没有变。主角们传递的正能量,是家长愿意让孩子们“追剧”的重要原因。创新,是《熊出没》系列电影成功的另一主要原因。这些年,熊大、熊二和光头强陪伴无数观众成长的同时,其自身也在成长。每一年,创作者都能创作出体现时代特色的新故事。
  此外,《熊出没》系列电影还在不断平衡成年观众和儿童观众的审美需求,既让儿童看得懂,也给成年人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2023年,27%的成年观众自发走进影院观看该系列电影。现在的《熊出没》不仅是适合春节期间的“合家欢电影”,其受众圈层也在不断扩大。
“东方美穿搭”
为何越来越火

  据文汇报,宋锦马甲、香云纱外套、刺绣马面裙、改良旗袍……春节期间,“新中式”登上多个电商及社交平台热搜词条榜。“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是中式时尚厚植的宝库,这股穿搭热潮彰显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以东方美学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回潮,将具有持续引领态势。”东华大学教授、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主任卞向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业内人士提醒,“新中式”赛道看似广阔,但要立足扎根并不易,颇具审美水准的当代消费者对“新中式”设计语言要求更苛刻细致。在设计上摆脱“一味跟风”,要尽可能“掌握门道”。比如出镜率颇高的唐代高腰襦裙形制,是短上衣加上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及腋下,这也是现代古装爱好者的人气形制之一。这种襦裙样式始于汉代,变于魏晋,在隋唐盛行开来。“唐代女性尚丰盈肥美,高腰襦裙基本不显腰身,而且有把人拉长的视觉效果,故成为唐代女子服装的首选。”书中如是解读。
  机械化生产容易使感官迷失于“快消费”之中,通过数千年“手工制物”所积淀的中式技艺,有望再度照亮民族遗产。眼下这股热潮,只是带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新起点,“新中式”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短剧走红出圈
  据北京青年报,《2023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2023年前8个月,全国备案拍摄的微短剧有3574部。短剧,又称为微短剧、小剧场、迷你剧等,一般是指网络影视剧中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剧集作品,多为1到2分钟,特点是单集时长短,总集数较多,主要以手机小屏方式传播。
  短剧是怎么火起来的?可以说,依托于微信、短视频平台的小程序短剧功不可没。小程序短剧往往需要用户付费才能观看完整的剧集,这些小程序短剧通常是80到100集,每集解锁费用从几毛到几块钱不等,看完全集要几十到数百块,除了单集解锁,还可以选择包月等套餐。一天充值破2300万、8天收入破亿……《无双》《化龙》等多部小程序短剧凭借惊人的吸金能力、不可思议的投产比,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关注。
  如同娱乐产业的任何一股“新浪潮”一样,短剧一样走过弯路,从早期的“虚假繁荣”到近两年题材雷同、盗版肆虐、低俗擦边等“内容乱象”,但同样,它也在不断革新,逐步走上了正轨——于行业自清、政策监管、平台引导多方合力之下,从粗放走向正规。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