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美学:中华美学的独特风光
2024-02-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李梦馨 朱子钰
本报通讯员 胡玉翠
生生美学是2017年以来曾繁仁与团队学者提出的崭新美学理论,是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也是中国自己的美学理论,其理论资源来自《周易·易传》“生生之学”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无比丰富的艺术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独特风光。近日,在山东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上,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曾繁仁就上述话题作出阐述。
何谓生生美学
生生美学是新时代产生的美学形态,它的提出是为了回应欧洲中心论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桎梏。
长期以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欧洲学者坚持欧洲中心论,误读甚至贬抑中华文化,由此导致了中国文化学术特别是现代学术被边缘化的局面,以及目前国际主要辞书美学词条之中只有日本美学却没有中国美学这样的不正常现象。这就产生了“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哲学?有没有自己的美学?是什么样的中国美学?”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试图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提出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的生态美学体系”。
从2001年开始参加生态美学研究,深感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和以卡尔森为代表的英美环境美学。我试图创建中国自己的生态美学。因为无论是以人的阐释为主的生态美学,还是以科学认知为主的环境美学,都难以概括中国传统以“天人合一”为其文化模式的“中国生态美学精神”。
然而,经过长期探索,我发现中华典籍中直接论美之处,如“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羊大为美”等难以反映中国文化精神。为此,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我提出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典籍《周易》为其依据的生生美学。《易传》有言“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所谓“生生”乃“生”字重言,即生命的创生也。生生美学以“阴阳相生”为其核心概念,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不同于西方生命美学,具有中国气派。
“生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本体性的价值意义
1921年,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孔子学术之要旨概括为“生”,指出“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方东美认为,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源头,生生之德通过“阴阳相会”之爱之理转化为艺术想象的生生之美,将“生”字重言,具有生命创生之意,具有本体论的内涵。宗白华提出,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美学观:乾坤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秉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庄子所言的“气积”。刘纲纪在《〈周易〉美学》一书中将《周易》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认为《周易》的美学思想如果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是生生美学前期的酝酿过程。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生生”呢?首先,“生”乃中国哲学的核心内涵,“生生”乃《周易》之第一要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因子。蒙培元认为,“中国哲学就是‘生’的哲学,从孔子、老子开始,到宋明时期的哲学家,再到明清时期的主要哲学家,都是在‘生’的观念之中或者围绕‘生’的问题建立其哲学体系并展开其哲学论说的”。总之,“生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在儒家学术中具有本体性的价值意义。
产生于中西文化比较的生生美学
生生美学产生于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的中西文化的比较之中,彰显了其中华文化特点。
类型说是生生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而非基于生产力水平之线性说。生生美学的产生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族群原生性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农业经济背景之下,是一种原生性的以“生生”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文化艺术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生美学具有族群原生性特点。而西方古代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凭借航海与计算的科技文化。
另外,生生美学的哲学根据是中国传统哲学之气本论,有别于西方传统哲学之实体论。阴阳二气交会生物是气本论的核心。生生美学来源于前现代,经过诸多前辈学者的阐释与改造,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并使之体系化,成为中国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后现代”的哲学与美学话语,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后代生态文化所接受。例如“天人合一”与中国生态美学被适度认可。
生生美学的文化特点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阴阳相生的东方生命美学、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和线性艺术的艺术特征等。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本源性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立场,成为生生美学生成的主要文化背景,决定其明德敬天、以德配天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论”精神。“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相生成为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艺术与审美的根本规律。阴阳对比,诞育生命,也诞育无穷的艺术意蕴。太极图示是东方形态的古典现象学,所谓“无极乃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一种东方式的富有生命力量的圆形美学。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是一种线性的生命艺术,区别于西方古代的团块的空间艺术,例如中国艺术起源于音乐,中国绘画起源于汉画像。音乐性与时间性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特点。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意在言外的意境审美模式。学术界,包括西方理论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理论没有理性逻辑。我们认为生生美学虽然没有西方传统的理性逻辑,却具有意在言外的意境式审美逻辑,是一种对于看不见的意蕴的追寻,是更高更深的艺术逻辑。
宗白华等前辈理论家认为,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之处是,西方美学理论主要存在于美学论著之中,而中国美学理论则主要存在于艺术与艺术理论之中,因此对于生生美学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到具体传统艺术及其理论之中。
本报通讯员 胡玉翠
生生美学是2017年以来曾繁仁与团队学者提出的崭新美学理论,是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也是中国自己的美学理论,其理论资源来自《周易·易传》“生生之学”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无比丰富的艺术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独特风光。近日,在山东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上,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曾繁仁就上述话题作出阐述。
何谓生生美学
生生美学是新时代产生的美学形态,它的提出是为了回应欧洲中心论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桎梏。
长期以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欧洲学者坚持欧洲中心论,误读甚至贬抑中华文化,由此导致了中国文化学术特别是现代学术被边缘化的局面,以及目前国际主要辞书美学词条之中只有日本美学却没有中国美学这样的不正常现象。这就产生了“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哲学?有没有自己的美学?是什么样的中国美学?”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试图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提出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的生态美学体系”。
从2001年开始参加生态美学研究,深感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和以卡尔森为代表的英美环境美学。我试图创建中国自己的生态美学。因为无论是以人的阐释为主的生态美学,还是以科学认知为主的环境美学,都难以概括中国传统以“天人合一”为其文化模式的“中国生态美学精神”。
然而,经过长期探索,我发现中华典籍中直接论美之处,如“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羊大为美”等难以反映中国文化精神。为此,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我提出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典籍《周易》为其依据的生生美学。《易传》有言“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所谓“生生”乃“生”字重言,即生命的创生也。生生美学以“阴阳相生”为其核心概念,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不同于西方生命美学,具有中国气派。
“生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本体性的价值意义
1921年,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孔子学术之要旨概括为“生”,指出“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方东美认为,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源头,生生之德通过“阴阳相会”之爱之理转化为艺术想象的生生之美,将“生”字重言,具有生命创生之意,具有本体论的内涵。宗白华提出,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美学观:乾坤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秉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庄子所言的“气积”。刘纲纪在《〈周易〉美学》一书中将《周易》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认为《周易》的美学思想如果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是生生美学前期的酝酿过程。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生生”呢?首先,“生”乃中国哲学的核心内涵,“生生”乃《周易》之第一要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因子。蒙培元认为,“中国哲学就是‘生’的哲学,从孔子、老子开始,到宋明时期的哲学家,再到明清时期的主要哲学家,都是在‘生’的观念之中或者围绕‘生’的问题建立其哲学体系并展开其哲学论说的”。总之,“生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在儒家学术中具有本体性的价值意义。
产生于中西文化比较的生生美学
生生美学产生于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的中西文化的比较之中,彰显了其中华文化特点。
类型说是生生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而非基于生产力水平之线性说。生生美学的产生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族群原生性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农业经济背景之下,是一种原生性的以“生生”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文化艺术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生美学具有族群原生性特点。而西方古代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凭借航海与计算的科技文化。
另外,生生美学的哲学根据是中国传统哲学之气本论,有别于西方传统哲学之实体论。阴阳二气交会生物是气本论的核心。生生美学来源于前现代,经过诸多前辈学者的阐释与改造,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并使之体系化,成为中国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后现代”的哲学与美学话语,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后代生态文化所接受。例如“天人合一”与中国生态美学被适度认可。
生生美学的文化特点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阴阳相生的东方生命美学、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和线性艺术的艺术特征等。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本源性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立场,成为生生美学生成的主要文化背景,决定其明德敬天、以德配天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论”精神。“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相生成为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艺术与审美的根本规律。阴阳对比,诞育生命,也诞育无穷的艺术意蕴。太极图示是东方形态的古典现象学,所谓“无极乃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一种东方式的富有生命力量的圆形美学。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是一种线性的生命艺术,区别于西方古代的团块的空间艺术,例如中国艺术起源于音乐,中国绘画起源于汉画像。音乐性与时间性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特点。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意在言外的意境审美模式。学术界,包括西方理论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理论没有理性逻辑。我们认为生生美学虽然没有西方传统的理性逻辑,却具有意在言外的意境式审美逻辑,是一种对于看不见的意蕴的追寻,是更高更深的艺术逻辑。
宗白华等前辈理论家认为,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之处是,西方美学理论主要存在于美学论著之中,而中国美学理论则主要存在于艺术与艺术理论之中,因此对于生生美学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到具体传统艺术及其理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