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2-22 作者: 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
网络文学扬帆出海
  据人民日报,“网络文学具有共享、即时、互动的特征,是适合国际传播的文化形式之一。中国网络文学以瑰丽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强烈的代入感,不仅吸引了数以亿计的国内读者,也受到海外读者喜爱,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名片。”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表示。根据中国作协《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中国网络文学累计输出作品1.6万余部,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覆盖200多个国家。
  “网络文学并不是把文学搬上网络。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文化消费环境原创出的一整套文学生产机制。”北京大学教授邵燕君说。这一文学生产机制包括付费阅读制度、职业作家体系和粉丝推荐体系等,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发展成为行业规范,是中国网络文学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套机制把互联网的媒介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激发起深层的“热爱生产力”,让千千万万人实现了文学梦和写作梦,这是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深层原因。
  对于网文出海来说,最大的障碍是语言。数量体量庞大的网络文学,很难全部交给人工翻译。当前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文本翻译,正在突破产能和成本限制,让网络文学作品大体量、规模化走出去成为新可能。“我们总说网络文学数量庞大,似乎量大和质低会画等号,但其实量大也意味着覆盖广、触达快、热度高。人工智能翻译对网络文学出海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说。
古老意象彰显现代魅力
  据光明日报,甲辰龙年来临,主打龙元素的设计纷纷登场,中国生肖文化迸发新活力。正是在一批优秀青年设计师的操刀打造下,这些龙形象衍生融合到文旅、影视、服装、金融等多个领域,甚至有望形成产业链,给龙年消费带来更多想象和灵感。
  龙元素的热度在年关节节攀升,看似意外,实则有必然性,其流量密码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完成的创造性转化。青年设计师塑造的龙形象虽然在体态和表现手法上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出处,比如商周龙的诡秘莫测、秦汉龙的勇猛精进、魏晋龙的洒脱飘逸、隋唐龙的雍容华贵。
  当前,各种文化需求提升,设计领域前景广阔,但同时该领域面临新业态、新模式供给与需求快速迭代升级的挑战。青年设计师在投身创作的过程中,既要有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精髓的自信,也要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传播载体的勇气。
创造生活的仪式感
  据解放日报,仪式感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仪式感的来源远不止传统节日,营造仪式的方式也日趋多样。放眼全国,“尔滨”接上淄博烧烤的热度,还意外掀起小朋友组团旅游热潮。这些文旅热点的起因各有不同,却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新时代生活的仪式感。
  仪式成为魔幻时刻,由场景营造、象征物品、语言符号在其中发挥作用。场景从空间上把参与者拉进特定情境,如历史遗迹、自然奇景将仪式带入特定主题;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既能承载人们内心的价值投射,又能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如求婚时的戒指、纪念日的徽章、庆典时的火树银花;采用特定的修辞、语言,可以明确仪式的主题,将隐晦的感受提炼为确定的话语,主题由此得到升华。
  经典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场景、物品、话语都能在仪式中充当媒介。仪式中的媒介需要契合当地文化语境中长期建立起来的共识,进而实现集体情感的投射。不论仪式的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仪式的核心特质一脉相承,都具有区别于日常的特殊意义,发挥着制度化的功能,并汇聚成公共性的集体记忆。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中的仪式感,将会涌现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化仪式。其中,有现实场景与虚拟空间的结合,有融入多元文化的象征物品,有朗朗上口、深入人心的话语标识。
“龙抬头”后
中国影市需攻克真命题

  据文汇报,2024年中国电影春节档收官,一边是档期总票房、总观影人次创春节档历史新高,一边是四部影片撤档、屏摄等观影礼仪引发争论——一年最重要的档期交出真成绩的同时也直面真命题。
  2024年首次出现的四片齐退市,尤其是宁浩导演、刘德华主演电影《红毯先生》的退出,仍引发业内外震动——中国电影市场的供给侧改革,确乎到了破误区、谋良策、打开新格局的时候。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所言,“一方面,撤档是为后续发行提供缓冲和铺垫;另一方面也说明春节档的供给,需要更强的竞争力和更精准的定位”。
  好电影是否真的会被埋没?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以《我们一起摇太阳》为例,认为该片延期属情理之中,因其主题与春节档传统的合家欢喜庆吉祥的观影氛围不够匹配。“但无论票房几何,它都是韩延生命三部曲中最成熟自然的一部,也是彭昱畅、李庚希两名年轻演员迄今最好的作品。”评论家说。彼时临近清明,更适合这部事涉生死题材电影的传播与发酵。饶曙光说:“更大格局下的中国电影还需要更多大智慧,观众的消费需要供给侧能提供更多理性的选择。”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网络文学扬帆出海
  据人民日报,“网络文学具有共享、即时、互动的特征,是适合国际传播的文化形式之一。中国网络文学以瑰丽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强烈的代入感,不仅吸引了数以亿计的国内读者,也受到海外读者喜爱,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名片。”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表示。根据中国作协《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中国网络文学累计输出作品1.6万余部,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覆盖200多个国家。
  “网络文学并不是把文学搬上网络。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文化消费环境原创出的一整套文学生产机制。”北京大学教授邵燕君说。这一文学生产机制包括付费阅读制度、职业作家体系和粉丝推荐体系等,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发展成为行业规范,是中国网络文学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套机制把互联网的媒介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激发起深层的“热爱生产力”,让千千万万人实现了文学梦和写作梦,这是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深层原因。
  对于网文出海来说,最大的障碍是语言。数量体量庞大的网络文学,很难全部交给人工翻译。当前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文本翻译,正在突破产能和成本限制,让网络文学作品大体量、规模化走出去成为新可能。“我们总说网络文学数量庞大,似乎量大和质低会画等号,但其实量大也意味着覆盖广、触达快、热度高。人工智能翻译对网络文学出海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说。
古老意象彰显现代魅力
  据光明日报,甲辰龙年来临,主打龙元素的设计纷纷登场,中国生肖文化迸发新活力。正是在一批优秀青年设计师的操刀打造下,这些龙形象衍生融合到文旅、影视、服装、金融等多个领域,甚至有望形成产业链,给龙年消费带来更多想象和灵感。
  龙元素的热度在年关节节攀升,看似意外,实则有必然性,其流量密码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完成的创造性转化。青年设计师塑造的龙形象虽然在体态和表现手法上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出处,比如商周龙的诡秘莫测、秦汉龙的勇猛精进、魏晋龙的洒脱飘逸、隋唐龙的雍容华贵。
  当前,各种文化需求提升,设计领域前景广阔,但同时该领域面临新业态、新模式供给与需求快速迭代升级的挑战。青年设计师在投身创作的过程中,既要有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精髓的自信,也要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传播载体的勇气。
创造生活的仪式感
  据解放日报,仪式感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仪式感的来源远不止传统节日,营造仪式的方式也日趋多样。放眼全国,“尔滨”接上淄博烧烤的热度,还意外掀起小朋友组团旅游热潮。这些文旅热点的起因各有不同,却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新时代生活的仪式感。
  仪式成为魔幻时刻,由场景营造、象征物品、语言符号在其中发挥作用。场景从空间上把参与者拉进特定情境,如历史遗迹、自然奇景将仪式带入特定主题;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既能承载人们内心的价值投射,又能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如求婚时的戒指、纪念日的徽章、庆典时的火树银花;采用特定的修辞、语言,可以明确仪式的主题,将隐晦的感受提炼为确定的话语,主题由此得到升华。
  经典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场景、物品、话语都能在仪式中充当媒介。仪式中的媒介需要契合当地文化语境中长期建立起来的共识,进而实现集体情感的投射。不论仪式的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仪式的核心特质一脉相承,都具有区别于日常的特殊意义,发挥着制度化的功能,并汇聚成公共性的集体记忆。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中的仪式感,将会涌现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化仪式。其中,有现实场景与虚拟空间的结合,有融入多元文化的象征物品,有朗朗上口、深入人心的话语标识。
“龙抬头”后
中国影市需攻克真命题

  据文汇报,2024年中国电影春节档收官,一边是档期总票房、总观影人次创春节档历史新高,一边是四部影片撤档、屏摄等观影礼仪引发争论——一年最重要的档期交出真成绩的同时也直面真命题。
  2024年首次出现的四片齐退市,尤其是宁浩导演、刘德华主演电影《红毯先生》的退出,仍引发业内外震动——中国电影市场的供给侧改革,确乎到了破误区、谋良策、打开新格局的时候。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所言,“一方面,撤档是为后续发行提供缓冲和铺垫;另一方面也说明春节档的供给,需要更强的竞争力和更精准的定位”。
  好电影是否真的会被埋没?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以《我们一起摇太阳》为例,认为该片延期属情理之中,因其主题与春节档传统的合家欢喜庆吉祥的观影氛围不够匹配。“但无论票房几何,它都是韩延生命三部曲中最成熟自然的一部,也是彭昱畅、李庚希两名年轻演员迄今最好的作品。”评论家说。彼时临近清明,更适合这部事涉生死题材电影的传播与发酵。饶曙光说:“更大格局下的中国电影还需要更多大智慧,观众的消费需要供给侧能提供更多理性的选择。”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