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四海 天下同春
——世界在浓浓年味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2024-02-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2月10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音乐家们在新春音乐会上表演;
|
![]() |
2月10日,在加拿大多伦多,身穿中国传统服饰的儿童在庙会上展示剪纸作品;
|
![]() |
2月7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小朋友与舞狮表演队互动。 □新华社发
|
玉兔盈盈辞旧去,祥龙龘龘展新篇。
从各国使节在联合国体验包饺子、写福字,到瑞士日内瓦万国宫高悬起大红灯笼,从新加坡“春到河畔”的巨龙灯饰熠熠生辉,到马来西亚马六甲的百余少年共舞长龙……天下同春,龙年的祝福正从四面八方传来。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新春的和风,将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吹向全球各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贴春联、观舞狮的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文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对中国文化的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天下情怀和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
共祝·同庆
今年年初,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瑙鲁恢复外交关系。在瑙鲁岛东南部沿海大道旁的一座小山上,客栈“阿夸里里”的老板丹尼尔双手抱拳,一句粤语发音的“恭喜发财”,诚挚表达了对中国朋友的新春祝福。
春节已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并被近20个国家列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连日来,世界各地的新春庆祝活动异彩纷呈,热闹非凡。“过年”,正成为一项全球性文化盛事。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与喜庆。春节来临之际,世界多地的地标性建筑身披红色,迎接这一欢快的节日。纽约帝国大厦塔尖红光闪烁,亮起中国春节主题灯光;英国伦敦的巨型摩天轮“伦敦眼”亮起红色和金色灯光,象征幸福吉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中心,“中国红”让圣三一桥显得更加静谧美丽;在日本东京,东京塔也换上一身红装,为龙年送上祝福。
龙,在中国文化中与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等诸多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龙临福至,世界各国的龙年祝福纷至沓来。“春节快乐,龙年大吉!”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夫·阿尔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中文说。斐济总统卡托尼韦雷在该国举行的中国农历龙年生肖邮票及首日封发行仪式上向中国人民表达祝福:“Bula(斐济语‘您好’),新春快乐。”泰国总理赛塔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致辞,祝愿新的一年将是繁荣、富裕的一年,泰中亲如兄弟,亲如一家,希望两国之间的友谊更进一步。
共赏·相知
连日来,不少外国友人来到拥有逾百年历史的法国巴黎风情园,欣赏形象各异、充满魅力的“中国龙”。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园灯会作为主打活动之一,迎来它的首次“出海”之旅。60个大型灯组、2000余盏彩灯流光溢彩,为巴黎风情园增添了浓郁的东方色彩。特别是在“山海有灵”展区,“龙”成为这里的主角,飞龙、盘龙、双龙戏珠等彩灯栩栩如生。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如今,春节走向全球,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一年更比一年浓的年味儿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如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所说,春节正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作为“春节文化周”压轴大戏的浙江婺剧专场演出赢得满堂彩。服装的绚丽色彩、演员的灵活身段令观众陶醉其中。当地居民安娜说,这是一场崭新的艺术体验,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文化活动。
春节,也是回望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日子。在已经过去的癸卯兔年里,中国文化频频在全球掀起热潮。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年轻人身着汉服、唐装、马面裙,甚至东北大花袄,惊艳亮相外国街头,在声声惊叹中收获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赞美。《长安三万里》等传统文化题材电影走出国门,让国外观众以现代技术为媒介一窥中华传统文化之瑰丽。近期,由中国年轻人原创的网红舞蹈“科目三”爆红海外社交媒体,展现出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未来,世界期待中国文化带来更多精彩。
共鸣·交融
有人说,《春节序曲》是“烙印在中国人DNA里”的旋律。高昂的乐声响起,年味儿一下就足了起来。今年春节前后,欢快的《春节序曲》在全球多地响起,奏响文明交融共鸣的乐章。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的中国新年文化节上,中墨表演艺术家齐聚一堂,与当地民众共迎甲辰龙年。伴随悠扬的古琴声,一位中文名叫顾品鸿的墨西哥小伙与当地民众围坐在一起,他熟练地将茶叶放入紫砂壶,不一会儿屋内就茶香四溢。“茶字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墨西哥也有使用草药的悠久历史,两国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他说。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始终坚持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为文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水。如今,世界正站在十字路口,中华文明所散发的智慧光芒能够引导人们沿着包容开放、美美与共的道路探寻不同文明和谐相处之道。
美国BNN新闻网刊文说,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春节庆祝活动充分体现了文化交流中的欢乐共享和相互欣赏。这给人们带来重要启示:存在差异不仅不会阻碍团结,反而有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之美。
(据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记者 朱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