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薮
点一万个赞,还不如见一次面
2024-02-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陆勇强
北京前门的“老舍茶馆”去过两次,每次去除了喝茶看演出外,总是要花点时间把玩一下茶馆里的陈设。茶馆里陈设了老北京茶馆的微缩模型,大致有五六种茶馆模式,既有文人墨客聚集的茶馆、也有挑夫苦力聚集的茶馆……类似于现在的微信朋友圈。
旧时茶馆是信息的汇集地、产生地和分享地,人与人在这里得到紧密的连接。但现在,茶馆只是作为一种“商业形态”存在,茶馆最核心的“交流意见”的功能没有了,现在大家坐在茶馆里,费用不菲,大家更在乎的是茶点精不精美。
旧时没有网络和微信,但却有高质量的“朋友圈”。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是场景化的,闻得到茶香氤氲阵阵,听得到语言的抑扬顿挫,看得到神采飞扬。但网络和朋友圈带给我们的感受不是这样的,现在即使同在一个办公室里,也会选择通过网络交流,隐藏着自己的“声情并茂”。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大家精妙地隐藏自己,尽量让自己不露声色。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近千位好友,每每参加一个会议,大家互留联系方式时,打开手机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你是XX,我们早已是朋友了!”我们各自为对方点了不知多少的赞,送出了不知多少个笑脸,热情洋溢地评价了对方晒出的美食、旅游照片、妻贤子孝等等幸福,但两人却不认识。
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框架,只有通过相互的沟通,才能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了解,才能达到行动上的协调一致。我老家是个有近千人的山村,傍晚的村口就是一个意见场,陆陆续续地总会聚集几十号人,有人中途离开,有人会临时加入。有时我回老家,也会在村口坐坐,听听乡亲讲讲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长里短的闲言短语,非常有趣。
但母亲就会告诉我,有些人的话是真的,有些人的话是假的。母亲的判断是如何得出的呢?她依靠的是每个人的品行。老家村口的“意见场”存续几十年了,这就是活生生的农村朋友圈,但这个朋友圈非常真实,因为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不伪装的,即便你在伪装,也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场景中,我也是知道的,可以轻易地判断出他们所说的话是否真实。
这是网络交流不可能做到的。在线交流永远是干巴巴的,虽然微信可以使用那么多的表情包,依然不能表达你想表达的所有信息。你只有和这个人坐在一起,看着对方的表情,听着他所讲语句的抑扬顿挫,以及这个人在某些字句上的着重点,你才会感受到多维的、全息的信息,你所得到的感受,其丰富程度是网络根本无法比拟的。
听到一个故事。一家生产净水器的大企业让一位副总带领一个研发团队,团队成员大部分是年轻人,因为研发团队不在同一幢办公楼办公,副总主要用微信群进行工作沟通,后来发展到一些重要会议也采取视频会议的形式。对这种沟通方式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但一年多后,研发团队中的三位技术骨干一起离职,而且是被竞争对手挖走的。离职事件导致研发项目搁浅,在企业里造成极坏的影响。而副总对这三位技术骨干的离职“苗头”一无所知,这让他十分被动。副总觉得一年多来,大家在微信群里“无话不说”,气氛热烈,而且在重要节日,他还会主动在群里发些红包,这个工作群他认为运营得非常好,大家都很团结,怎么会发生这样严重的离职事件?
但是他忘了一点,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微信群的沟通无论如何方便和实时,基本上都是断断续续的,微信沟通的底层逻辑并不是深层次交流,而是“简要信息互达”,微信群用来“发布简报”才是最合适的。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个方案需要讨论,仅仅通过微信是根本不可能进行深入讨论的,因为网上的交流很难产生思想上的碰撞。
见面交流是建立人与人之间情感和信任的拙笨但却实用的办法。一些有思想、有能力的同事,如果长时间限于网上的文字交流,而没有面对面的思想沟通,那么你将失去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机会,也失去了相互的信任感和情感联系,你无法从他们的真实态度、工作情况等微小细节发现问题所在。
我们越来越多地脱离“亲耳听到,亲眼看到”,而是通过支离破碎的网上文字和各种“脑补”,把一个人拼凑起来,通过他们在朋友圈晒出的照片、文章或是工作群里的发言,揣测他们是怎样一个人,以为这就是全方位沟通,其实这完全不是。
技术不过是一种工具,当在网上为别人点上一万个赞,有时候还不如见上一面,静静坐下来聊聊天所得到的信息将会丰富、真实和精彩得多。
北京前门的“老舍茶馆”去过两次,每次去除了喝茶看演出外,总是要花点时间把玩一下茶馆里的陈设。茶馆里陈设了老北京茶馆的微缩模型,大致有五六种茶馆模式,既有文人墨客聚集的茶馆、也有挑夫苦力聚集的茶馆……类似于现在的微信朋友圈。
旧时茶馆是信息的汇集地、产生地和分享地,人与人在这里得到紧密的连接。但现在,茶馆只是作为一种“商业形态”存在,茶馆最核心的“交流意见”的功能没有了,现在大家坐在茶馆里,费用不菲,大家更在乎的是茶点精不精美。
旧时没有网络和微信,但却有高质量的“朋友圈”。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是场景化的,闻得到茶香氤氲阵阵,听得到语言的抑扬顿挫,看得到神采飞扬。但网络和朋友圈带给我们的感受不是这样的,现在即使同在一个办公室里,也会选择通过网络交流,隐藏着自己的“声情并茂”。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大家精妙地隐藏自己,尽量让自己不露声色。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近千位好友,每每参加一个会议,大家互留联系方式时,打开手机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你是XX,我们早已是朋友了!”我们各自为对方点了不知多少的赞,送出了不知多少个笑脸,热情洋溢地评价了对方晒出的美食、旅游照片、妻贤子孝等等幸福,但两人却不认识。
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框架,只有通过相互的沟通,才能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了解,才能达到行动上的协调一致。我老家是个有近千人的山村,傍晚的村口就是一个意见场,陆陆续续地总会聚集几十号人,有人中途离开,有人会临时加入。有时我回老家,也会在村口坐坐,听听乡亲讲讲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长里短的闲言短语,非常有趣。
但母亲就会告诉我,有些人的话是真的,有些人的话是假的。母亲的判断是如何得出的呢?她依靠的是每个人的品行。老家村口的“意见场”存续几十年了,这就是活生生的农村朋友圈,但这个朋友圈非常真实,因为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不伪装的,即便你在伪装,也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场景中,我也是知道的,可以轻易地判断出他们所说的话是否真实。
这是网络交流不可能做到的。在线交流永远是干巴巴的,虽然微信可以使用那么多的表情包,依然不能表达你想表达的所有信息。你只有和这个人坐在一起,看着对方的表情,听着他所讲语句的抑扬顿挫,以及这个人在某些字句上的着重点,你才会感受到多维的、全息的信息,你所得到的感受,其丰富程度是网络根本无法比拟的。
听到一个故事。一家生产净水器的大企业让一位副总带领一个研发团队,团队成员大部分是年轻人,因为研发团队不在同一幢办公楼办公,副总主要用微信群进行工作沟通,后来发展到一些重要会议也采取视频会议的形式。对这种沟通方式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但一年多后,研发团队中的三位技术骨干一起离职,而且是被竞争对手挖走的。离职事件导致研发项目搁浅,在企业里造成极坏的影响。而副总对这三位技术骨干的离职“苗头”一无所知,这让他十分被动。副总觉得一年多来,大家在微信群里“无话不说”,气氛热烈,而且在重要节日,他还会主动在群里发些红包,这个工作群他认为运营得非常好,大家都很团结,怎么会发生这样严重的离职事件?
但是他忘了一点,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微信群的沟通无论如何方便和实时,基本上都是断断续续的,微信沟通的底层逻辑并不是深层次交流,而是“简要信息互达”,微信群用来“发布简报”才是最合适的。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个方案需要讨论,仅仅通过微信是根本不可能进行深入讨论的,因为网上的交流很难产生思想上的碰撞。
见面交流是建立人与人之间情感和信任的拙笨但却实用的办法。一些有思想、有能力的同事,如果长时间限于网上的文字交流,而没有面对面的思想沟通,那么你将失去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机会,也失去了相互的信任感和情感联系,你无法从他们的真实态度、工作情况等微小细节发现问题所在。
我们越来越多地脱离“亲耳听到,亲眼看到”,而是通过支离破碎的网上文字和各种“脑补”,把一个人拼凑起来,通过他们在朋友圈晒出的照片、文章或是工作群里的发言,揣测他们是怎样一个人,以为这就是全方位沟通,其实这完全不是。
技术不过是一种工具,当在网上为别人点上一万个赞,有时候还不如见上一面,静静坐下来聊聊天所得到的信息将会丰富、真实和精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