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分红年年高
2024-02-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纪 伟
本报通讯员 高云野
2月7日,走进临沂市费县东蒙镇杨家庄村菜农杨忠东的蔬菜大棚,棚内气温适宜,西红柿植株上挂满精致的红色果实。
位于杨庄村的东蒙镇蔬菜产业中心生态农场共有46座蔬菜大棚,杨忠东负责管理3号大棚。这座大棚占地4亩,年产西红柿6万斤,产值可达30万元,其中有12万元作为杨忠东的管理收入。“此外,村集体成立了合作社,运营整个基地,所得到的收入还会给村民分红,这两年村集体的分红一年比一边高。”杨忠东说。
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厚伟介绍,村集体产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得益于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的合力谋划。“伴随新农机技术的普及,智能设备的应用,干活可比以前轻松多了。”一边说着,杨厚伟一边按住喷雾开关演示新型管道喷雾的过程,细雾状的水汽均匀洒落,形成水珠儿在菜叶子上滚动。以前一个大棚人工喷雾要1-2小时,现在只要8分钟就可以。
“我们着重打通优质科技资源进村入户的通道。”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闫广志介绍,该县通过共建省农科院乡村人才学院费县分院、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科专家工作室和乡村振兴科技展览室等四类科创平台,搭建起全平台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自从东蒙镇蔬菜产业中心生态农场建成,临沂农发集团职工张彬就作为投资方代表常驻此地,参与基地运营管理。据张彬介绍,该中心创新性探索实施“国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通过“保底+分红”的模式,年生产优质蔬菜230万公斤,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此外,去年东蒙镇组建联合社带活合作社,大力延长产业链,着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一批传统种粮村也实现了村集体分红增长。
“联合社引导合作社由易到难逐步开展业务,将群众急需、合作社能办的农资、农机服务、土地托管等业务作为突破口,通过协调各成员社开展农资集采,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费县东蒙镇中武家汇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立元说。
本报通讯员 高云野
2月7日,走进临沂市费县东蒙镇杨家庄村菜农杨忠东的蔬菜大棚,棚内气温适宜,西红柿植株上挂满精致的红色果实。
位于杨庄村的东蒙镇蔬菜产业中心生态农场共有46座蔬菜大棚,杨忠东负责管理3号大棚。这座大棚占地4亩,年产西红柿6万斤,产值可达30万元,其中有12万元作为杨忠东的管理收入。“此外,村集体成立了合作社,运营整个基地,所得到的收入还会给村民分红,这两年村集体的分红一年比一边高。”杨忠东说。
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厚伟介绍,村集体产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得益于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的合力谋划。“伴随新农机技术的普及,智能设备的应用,干活可比以前轻松多了。”一边说着,杨厚伟一边按住喷雾开关演示新型管道喷雾的过程,细雾状的水汽均匀洒落,形成水珠儿在菜叶子上滚动。以前一个大棚人工喷雾要1-2小时,现在只要8分钟就可以。
“我们着重打通优质科技资源进村入户的通道。”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闫广志介绍,该县通过共建省农科院乡村人才学院费县分院、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科专家工作室和乡村振兴科技展览室等四类科创平台,搭建起全平台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自从东蒙镇蔬菜产业中心生态农场建成,临沂农发集团职工张彬就作为投资方代表常驻此地,参与基地运营管理。据张彬介绍,该中心创新性探索实施“国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通过“保底+分红”的模式,年生产优质蔬菜230万公斤,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此外,去年东蒙镇组建联合社带活合作社,大力延长产业链,着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一批传统种粮村也实现了村集体分红增长。
“联合社引导合作社由易到难逐步开展业务,将群众急需、合作社能办的农资、农机服务、土地托管等业务作为突破口,通过协调各成员社开展农资集采,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费县东蒙镇中武家汇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立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