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4-01-3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直播间里的文学爆款
靠什么“复制”
据文汇报,一场文学直播火爆出圈——近日,《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走进直播间,与董宇辉共话文学情缘。短短两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超895万人次。直播间挂出的《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12册订阅链接,开播后4小时成交超8万套近百万册,成交金额近1800万元。
近年来作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卖书已不新鲜,文学消费生态格局正在重塑。新媒介为文学传播敞开新窗口,更具网感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吸引更多人感受文学世界的温度与深度。面对新玩法,作家和出版人喜忧参半、五味杂陈——一方面欣喜于直播间壮大了文学受众基数,让精神产品有了更便捷的带货渠道,另一方面也不免生出“流量焦虑”,过度依赖头部直播间的“销量狂欢”会不会只是“首秀即巅峰”的昙花一现?
在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看来,直播让文学的能见度更高。“当下大众阅读趣味日益多元。互联网技术催生文学传播机制创新,但文学艺术的生命力始终来源于高质量的、经久不衰的内容本身。只有作品经得住读,才能让主播的推广变得更可信。”
音乐会“水团”频现
怎么管
据解放日报,“水团”年年有,春节特别多。在近期的文化消费市场上,“烛光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等品类可谓是五花八门,挂着“皇家”“爱乐乐团”等耀眼头衔的乐团齐齐登场。然而,伴随着这股热闹的,还有接踵而来的质疑、投诉。专业人士指出,市场上有不少“挂羊头卖狗肉”“虚假宣传”或“夸大宣传”的“水团”,且价格普遍比职业乐团高出不少,很多听众感到被骗了。
针对“水团”现象,部分网友认为,这纯属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消费者“附庸风雅”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水团”高发区往往是一些文化“荒漠地带”,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地的需求。“消费者想要接触交响乐、古典乐是好事,他们入门需要一个过程,初期很难完全领会职业乐团的表演,选择较为轻松的‘水团’音乐会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文化市场对“水团”品质要有基础的把控,并形成一定的评价和售后机制。
有音乐会爱好者提出具体的建议,比如购票平台可以对职业乐团打上认证标签,让消费者能够更轻松、更方便地了解乐团的基本性质。而对于那些非职业乐团,平台可以完善评论功能,增加乐团评价类目,让市场去进行筛选。
不能让注意力
只停留在“癫剧”上
国产剧“发癫”,是最近一部现实剧创造的新名词。都市剧《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正在热播,剧中出现了女主角残疾后丈夫出轨的剧情,而描写出轨部分的情节多处“过火”,以至于被观众批评“高开癫走”。
一部本来被夸树立新女性独立形象的现实剧,变成了话题营销的“热搜剧”,其中的“歪解”恰恰反映了“倍速刷剧”“解说看剧”时代的普遍问题。如今的观众大多数并不能完整看剧,不少人都是借助短视频的片段来了解剧情,而能够登上“热搜”的“名场面”恰恰也来自剧情中的“非正常”内容。如果以整部剧的内容来评判《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该剧断然不应被冠以“癫剧”的名号,但面对新的观看习惯下新的观众群体,剧集主创在创作中是否应该考虑这些狗血情节可能会被“二度创作”、过分解读?剧集的创作需要时刻紧跟新的时代情绪,而不应只是闷头创作,抬头多看看当下观众的认知和感受,或许会减少这种误解的存在。
用好口碑撬动高票房
据人民日报,过去一年,从春节到国庆节,人气回流、消费回暖的趋势贯穿全年重点档期。其中,春节档票房位列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暑期档票房创造了新的暑期档票房纪录,两个档期的票房主力军都是国产电影。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多个档期的观众满意度得分为历史同期最高。从商业票房到观众口碑,都说明国产电影有了在市场上挑大梁的能力。
国产影片广受欢迎,除了叙事手法更新颖、类型拓展更有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观照更广更深,把中国故事讲到了观众心里。《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影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讲出了新意,形成了较强的文化共鸣;《孤注一掷》《八角笼中》等现实题材电影,以社会新闻为素材、真实人物为依据,将人们的现实关注进行艺术化创造,带热了相关话题的社会讨论……
国产电影和中国观众的双向奔赴,还表现为电影与观众的交互性更强。点映、路演、节展等一系列推广活动,让观众有了更多与电影相遇的方式。许多影片都发布了路演地图,主创人员以与影片内容相贴合的方式同观众深度互动。大规模点映成为新的营销手段,正式上映之前与观众提前建立情感联系,有助于以好口碑撬动高票房。创新方式方法,让更多用心创作、质量过硬的优秀作品,通过良好口碑赢得更多市场机会,对中国电影和观众而言,无疑是一种双赢。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靠什么“复制”
据文汇报,一场文学直播火爆出圈——近日,《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走进直播间,与董宇辉共话文学情缘。短短两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超895万人次。直播间挂出的《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12册订阅链接,开播后4小时成交超8万套近百万册,成交金额近1800万元。
近年来作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卖书已不新鲜,文学消费生态格局正在重塑。新媒介为文学传播敞开新窗口,更具网感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吸引更多人感受文学世界的温度与深度。面对新玩法,作家和出版人喜忧参半、五味杂陈——一方面欣喜于直播间壮大了文学受众基数,让精神产品有了更便捷的带货渠道,另一方面也不免生出“流量焦虑”,过度依赖头部直播间的“销量狂欢”会不会只是“首秀即巅峰”的昙花一现?
在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看来,直播让文学的能见度更高。“当下大众阅读趣味日益多元。互联网技术催生文学传播机制创新,但文学艺术的生命力始终来源于高质量的、经久不衰的内容本身。只有作品经得住读,才能让主播的推广变得更可信。”
音乐会“水团”频现
怎么管
据解放日报,“水团”年年有,春节特别多。在近期的文化消费市场上,“烛光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等品类可谓是五花八门,挂着“皇家”“爱乐乐团”等耀眼头衔的乐团齐齐登场。然而,伴随着这股热闹的,还有接踵而来的质疑、投诉。专业人士指出,市场上有不少“挂羊头卖狗肉”“虚假宣传”或“夸大宣传”的“水团”,且价格普遍比职业乐团高出不少,很多听众感到被骗了。
针对“水团”现象,部分网友认为,这纯属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消费者“附庸风雅”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水团”高发区往往是一些文化“荒漠地带”,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地的需求。“消费者想要接触交响乐、古典乐是好事,他们入门需要一个过程,初期很难完全领会职业乐团的表演,选择较为轻松的‘水团’音乐会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文化市场对“水团”品质要有基础的把控,并形成一定的评价和售后机制。
有音乐会爱好者提出具体的建议,比如购票平台可以对职业乐团打上认证标签,让消费者能够更轻松、更方便地了解乐团的基本性质。而对于那些非职业乐团,平台可以完善评论功能,增加乐团评价类目,让市场去进行筛选。
不能让注意力
只停留在“癫剧”上
国产剧“发癫”,是最近一部现实剧创造的新名词。都市剧《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正在热播,剧中出现了女主角残疾后丈夫出轨的剧情,而描写出轨部分的情节多处“过火”,以至于被观众批评“高开癫走”。
一部本来被夸树立新女性独立形象的现实剧,变成了话题营销的“热搜剧”,其中的“歪解”恰恰反映了“倍速刷剧”“解说看剧”时代的普遍问题。如今的观众大多数并不能完整看剧,不少人都是借助短视频的片段来了解剧情,而能够登上“热搜”的“名场面”恰恰也来自剧情中的“非正常”内容。如果以整部剧的内容来评判《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该剧断然不应被冠以“癫剧”的名号,但面对新的观看习惯下新的观众群体,剧集主创在创作中是否应该考虑这些狗血情节可能会被“二度创作”、过分解读?剧集的创作需要时刻紧跟新的时代情绪,而不应只是闷头创作,抬头多看看当下观众的认知和感受,或许会减少这种误解的存在。
用好口碑撬动高票房
据人民日报,过去一年,从春节到国庆节,人气回流、消费回暖的趋势贯穿全年重点档期。其中,春节档票房位列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暑期档票房创造了新的暑期档票房纪录,两个档期的票房主力军都是国产电影。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多个档期的观众满意度得分为历史同期最高。从商业票房到观众口碑,都说明国产电影有了在市场上挑大梁的能力。
国产影片广受欢迎,除了叙事手法更新颖、类型拓展更有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观照更广更深,把中国故事讲到了观众心里。《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影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讲出了新意,形成了较强的文化共鸣;《孤注一掷》《八角笼中》等现实题材电影,以社会新闻为素材、真实人物为依据,将人们的现实关注进行艺术化创造,带热了相关话题的社会讨论……
国产电影和中国观众的双向奔赴,还表现为电影与观众的交互性更强。点映、路演、节展等一系列推广活动,让观众有了更多与电影相遇的方式。许多影片都发布了路演地图,主创人员以与影片内容相贴合的方式同观众深度互动。大规模点映成为新的营销手段,正式上映之前与观众提前建立情感联系,有助于以好口碑撬动高票房。创新方式方法,让更多用心创作、质量过硬的优秀作品,通过良好口碑赢得更多市场机会,对中国电影和观众而言,无疑是一种双赢。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