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散章
2024-01-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山海经
□ 崔均鸣
1
第一次邂逅黄河,是1978年的那个夏天。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妹妹一起去东北与父亲团聚。绿皮火车过了济南不久,坐在对面的一位面容祥和的中年大叔推了推还在酣睡的我,说道:“小朋友,醒醒了,振作一下精神,火车马上就要过黄河了。”当时,我并不知道过黄河为啥要醒醒,且要振作一下精神。尚在懵懂中,火车便轰隆隆地驶上了黄河大铁桥。放眼远望,宽阔的河面像一条黄色的缎带张张扬扬地铺展在铁路桥下,河水汤汤流过,一个接一个的漩涡跳荡着、移动着。河道上,几只小船显得很渺小,恰如一片片随波逐流的树叶。船上的人更小,小得模糊如豆。
“呀,好大的一条河啊!”我禁不住赞叹,也自言自语地问:“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水呢?”
“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年叔叔笑呵呵地回复道。
“天上来?”我不解地瞅着那位叔叔。
“天上来!”他肯定地说。
初遇黄河是我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十三岁的我,刚刚拿到初中入学通知书,就去开出了转学证明。越黄河,过山海关,到达东北的一座小县城里安顿下来。那是我从农业户口到城镇居民的一次华丽转身,告别了地瓜干、玉米面,吃上了大米和白面,还渐渐地见识了电灯、电话、洗衣机、黑白电视等高档物件。一个乡下娃的眼界顿时大开,整个世界也变得缤纷起来。
1984年夏天,我在完成了六年中学学业之后,幸运地拿到山东海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应该是我求学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在报到的路途上,南下的火车轰鸣着驶过黄河大桥,其时恰逢晚上。我推上车窗玻璃,努力地向外望去。但漆黑的夜色却遮掩了窗外的一切。虽然啥也看不到,但黄河的模样一如初识时的宏阔在脑海中闪现。甚至,我还在想象中的黄河河道上出现了翩飞的鸟儿和蓝蓝的天,以及大团大团触手可及的絮状白云。在一个多梦的年纪,一名青年学子畅想的翅膀变得轻盈而有力量。
时间转眼又过去了四年,当我第一次零距离走近黄河岸边的时候已经是大学毕业季了。1988年5月,我在黄河边上的东营钻井农副业公司对虾育苗场实习。其间,突然收到了学校发来的一封加紧电报,通知我接到电报后立即返校。当年7月,我便拿着毕业派遣证到北京西单民丰胡同31号报到上班了。从校园到机关,离开课桌便在国家部委里拥有一张安稳的办公桌,实属人生一桩幸事。
自那以后,我坚信黄河之于我个人是一条幸福之河。每次与之亲近,总是伴随着好运加身。我与黄河之缘或许仅仅是时代大潮下的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但这朵浪花足以装饰我曾经平淡的生活,并从根本上改变我的生活轨迹。
2
1988年春天,我从学校又回到东营的黄河岸边,继续我的下半程毕业实习。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几名同学为实习单位培育出了大量的对虾苗种,让他们赚得钵满盆满。我们也因此赢得了对虾育苗场上上下下职工的广泛尊重。
实习结束后,我们被安排参观了东营市区及东营辖区的黄河口景区。我们曾经从黄河最后一座浮桥上走过,也曾置身于黄河湿地观赏那些翩翩飞过的白鹭、野鹤与天鹅,以及游动于水中的鱼、虾、蟹,等等。“鳞潜羽翔”的景致在我的现实生活中第一次得到最完美的呈现。
那时的黄河入海口处已经呈现出勃勃生机。除了在滩涂上养殖对虾之外,还尝试着养殖大闸蟹、黄河刀鱼等。另外,还在盐碱地上种出了海水稻。与此同时,以红柳、芦苇为主构成的天然湿地景区也初具规模,黄河之水给沿岸带来的各种福利渐次被开发出来。借助对黄河的开发与利用,黄河沿岸的老百姓趋利避害,已经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了。当然,那时的我已经基本搞清楚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出处,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浪漫诗意与深刻的哲思。
参加工作后,我曾经到过不同的黄河河段。在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面对三江源处一条涓涓细流,我猜想着这条清澈的小溪演变成一条汤汤大河的历程。在兰州黄河大铁桥上,看着那些已经停止转动的水车,以及还在激流里漂泊的羊皮筏子,畅想着黄河儿女的生活日常。在陕西延安市宜川县的壶口,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一体呈现,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浑然天成。黄河在咆哮,黄河儿女不屈的性格和奋斗精神已经完全融入血液中了。
前些日子,一些作家朋友去东营采风。他们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大量的照片。透过这些照片我发现,在保持黄河湿地原生态的同时,当地人已经建设了许多斗折蛇形的木栈道和登高望远的瞭望塔,以方便游客更好地观赏湿地景致。
野迥星辰大,天空河汉流。站在黄河岸边与路过黄河的感受显然是不一样的。天赐黄河,中华民族因为拥有了她,自然而然地便会生发出满满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我们将这种情愫称之为黄河情怀。
3
我已经多年没有走近黄河了,但她却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直萦绕在我的梦境里。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接触了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棘洪滩水库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我这才知道了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实:青岛人,已经喝了34年黄河水!今后,还将继续喝下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们就被黄河护佑,被黄河水滋养。
青岛本来是一座缺水城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岛人每户每天仅能供应10至15公斤自来水。街头拎桶排队取水的队伍绵延曲折,当年已成青岛尴尬一景。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读书期间最怕在水房冲凉的时候突然断水。特别是当身上满是肥皂泡,头上抹了洗发液之后最为无奈。因此,入学之初,便有学兄主动介绍冲凉经验——冲凉之前,必须先打一桶水放在一边,以备不测。后来,校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难处,专门在水房里置放了一个大大的公用储水桶,以解同学们的后顾之忧。
直到1989年年底,黄河水流进青岛,也流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把黄河视作中华民族的一篇壮丽华章的话,那么棘洪滩水库则像是这篇华章结尾处画下的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以后,青岛便与黄河结下了须臾不可分离的缘分。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发展,青岛的城市耗水量逐年增长,但“严重缺水”的警报却再也没有响起。
另据了解,近几年,黄河水不仅流到了青岛,还流向了烟台、威海、滨州等城市。我想,如果大诗人李白活在当下的话,他一定会修改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因为,黄河水在聪明能干的中国人的手中连续地拐了弯儿,相继在青岛、烟台、威海、滨州等地画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句号。黄河水不仅流入渤海,也流到了齐鲁大地上的各个重要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已经不仅仅是沿岸人民的河流了。当下,她正超越了地理概念上的羁绊,把甘甜的幸福无私地送进更多人的现实生活里。在黄河水的滋养下,城在扩张,家享安康,人人舒适。
其实,我们都是被黄河护佑着的黄河儿女。
□ 崔均鸣
1
第一次邂逅黄河,是1978年的那个夏天。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妹妹一起去东北与父亲团聚。绿皮火车过了济南不久,坐在对面的一位面容祥和的中年大叔推了推还在酣睡的我,说道:“小朋友,醒醒了,振作一下精神,火车马上就要过黄河了。”当时,我并不知道过黄河为啥要醒醒,且要振作一下精神。尚在懵懂中,火车便轰隆隆地驶上了黄河大铁桥。放眼远望,宽阔的河面像一条黄色的缎带张张扬扬地铺展在铁路桥下,河水汤汤流过,一个接一个的漩涡跳荡着、移动着。河道上,几只小船显得很渺小,恰如一片片随波逐流的树叶。船上的人更小,小得模糊如豆。
“呀,好大的一条河啊!”我禁不住赞叹,也自言自语地问:“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水呢?”
“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年叔叔笑呵呵地回复道。
“天上来?”我不解地瞅着那位叔叔。
“天上来!”他肯定地说。
初遇黄河是我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十三岁的我,刚刚拿到初中入学通知书,就去开出了转学证明。越黄河,过山海关,到达东北的一座小县城里安顿下来。那是我从农业户口到城镇居民的一次华丽转身,告别了地瓜干、玉米面,吃上了大米和白面,还渐渐地见识了电灯、电话、洗衣机、黑白电视等高档物件。一个乡下娃的眼界顿时大开,整个世界也变得缤纷起来。
1984年夏天,我在完成了六年中学学业之后,幸运地拿到山东海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应该是我求学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在报到的路途上,南下的火车轰鸣着驶过黄河大桥,其时恰逢晚上。我推上车窗玻璃,努力地向外望去。但漆黑的夜色却遮掩了窗外的一切。虽然啥也看不到,但黄河的模样一如初识时的宏阔在脑海中闪现。甚至,我还在想象中的黄河河道上出现了翩飞的鸟儿和蓝蓝的天,以及大团大团触手可及的絮状白云。在一个多梦的年纪,一名青年学子畅想的翅膀变得轻盈而有力量。
时间转眼又过去了四年,当我第一次零距离走近黄河岸边的时候已经是大学毕业季了。1988年5月,我在黄河边上的东营钻井农副业公司对虾育苗场实习。其间,突然收到了学校发来的一封加紧电报,通知我接到电报后立即返校。当年7月,我便拿着毕业派遣证到北京西单民丰胡同31号报到上班了。从校园到机关,离开课桌便在国家部委里拥有一张安稳的办公桌,实属人生一桩幸事。
自那以后,我坚信黄河之于我个人是一条幸福之河。每次与之亲近,总是伴随着好运加身。我与黄河之缘或许仅仅是时代大潮下的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但这朵浪花足以装饰我曾经平淡的生活,并从根本上改变我的生活轨迹。
2
1988年春天,我从学校又回到东营的黄河岸边,继续我的下半程毕业实习。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几名同学为实习单位培育出了大量的对虾苗种,让他们赚得钵满盆满。我们也因此赢得了对虾育苗场上上下下职工的广泛尊重。
实习结束后,我们被安排参观了东营市区及东营辖区的黄河口景区。我们曾经从黄河最后一座浮桥上走过,也曾置身于黄河湿地观赏那些翩翩飞过的白鹭、野鹤与天鹅,以及游动于水中的鱼、虾、蟹,等等。“鳞潜羽翔”的景致在我的现实生活中第一次得到最完美的呈现。
那时的黄河入海口处已经呈现出勃勃生机。除了在滩涂上养殖对虾之外,还尝试着养殖大闸蟹、黄河刀鱼等。另外,还在盐碱地上种出了海水稻。与此同时,以红柳、芦苇为主构成的天然湿地景区也初具规模,黄河之水给沿岸带来的各种福利渐次被开发出来。借助对黄河的开发与利用,黄河沿岸的老百姓趋利避害,已经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了。当然,那时的我已经基本搞清楚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出处,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浪漫诗意与深刻的哲思。
参加工作后,我曾经到过不同的黄河河段。在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面对三江源处一条涓涓细流,我猜想着这条清澈的小溪演变成一条汤汤大河的历程。在兰州黄河大铁桥上,看着那些已经停止转动的水车,以及还在激流里漂泊的羊皮筏子,畅想着黄河儿女的生活日常。在陕西延安市宜川县的壶口,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一体呈现,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浑然天成。黄河在咆哮,黄河儿女不屈的性格和奋斗精神已经完全融入血液中了。
前些日子,一些作家朋友去东营采风。他们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大量的照片。透过这些照片我发现,在保持黄河湿地原生态的同时,当地人已经建设了许多斗折蛇形的木栈道和登高望远的瞭望塔,以方便游客更好地观赏湿地景致。
野迥星辰大,天空河汉流。站在黄河岸边与路过黄河的感受显然是不一样的。天赐黄河,中华民族因为拥有了她,自然而然地便会生发出满满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我们将这种情愫称之为黄河情怀。
3
我已经多年没有走近黄河了,但她却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直萦绕在我的梦境里。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接触了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棘洪滩水库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我这才知道了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实:青岛人,已经喝了34年黄河水!今后,还将继续喝下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们就被黄河护佑,被黄河水滋养。
青岛本来是一座缺水城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岛人每户每天仅能供应10至15公斤自来水。街头拎桶排队取水的队伍绵延曲折,当年已成青岛尴尬一景。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读书期间最怕在水房冲凉的时候突然断水。特别是当身上满是肥皂泡,头上抹了洗发液之后最为无奈。因此,入学之初,便有学兄主动介绍冲凉经验——冲凉之前,必须先打一桶水放在一边,以备不测。后来,校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难处,专门在水房里置放了一个大大的公用储水桶,以解同学们的后顾之忧。
直到1989年年底,黄河水流进青岛,也流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把黄河视作中华民族的一篇壮丽华章的话,那么棘洪滩水库则像是这篇华章结尾处画下的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以后,青岛便与黄河结下了须臾不可分离的缘分。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发展,青岛的城市耗水量逐年增长,但“严重缺水”的警报却再也没有响起。
另据了解,近几年,黄河水不仅流到了青岛,还流向了烟台、威海、滨州等城市。我想,如果大诗人李白活在当下的话,他一定会修改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因为,黄河水在聪明能干的中国人的手中连续地拐了弯儿,相继在青岛、烟台、威海、滨州等地画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句号。黄河水不仅流入渤海,也流到了齐鲁大地上的各个重要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已经不仅仅是沿岸人民的河流了。当下,她正超越了地理概念上的羁绊,把甘甜的幸福无私地送进更多人的现实生活里。在黄河水的滋养下,城在扩张,家享安康,人人舒适。
其实,我们都是被黄河护佑着的黄河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