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1-11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数字传播带火乡村旅游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近年来,不少传统古村落积极“触网”,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数字传播方式,让一些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乡村风光和乡土文化进入游客的视野。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网友已打卡全国15万余个乡村文旅景点,创作超过6000万条打卡短视频,助力更多乡村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是一座有近600年历史的古村落。受地形限制,篁岭村被梯田环抱,村庄房屋建在陡坡上。每逢秋收时节,村民用竹簟盛放农作物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形成了篁岭村独特的“晒秋”景观。晒秋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走红,有效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杨虎涛认为,依托短视频、直播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多乡村里的美景好物为人所知,形成“出圈”的乡村IP,大量乡村资源被激活,乡村文旅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数字时代,网络直播成了“新农活”,网络平台成了“新农田”,智能手机成了“新农具”,数字传播从内容和手段上重构了乡村“人、货、景”,创新提升乡村文旅、农产品售卖等业态、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花钱代画”乱象
该管管了

  据南方日报,近日来有网友反映,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为中小学生提供代画服务的商家,将成年人代画的作品出售给家长,以学生名义参加各类美术比赛。更有店铺晒出获奖证书吸引家长下单选购,引发广泛讨论。
  花了钱,买了画,得了奖,却没有多少家长在意孩子是否真的喜欢绘画,又能否背得动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在他们眼里,这只不过是一种可以流动置换的资源,是人生简历上的一笔,更是升学的跳板和敲门砖。先不说功利心理对美术比赛声誉和艺术创作精神内核不可逆的损伤,单论孩子的成长,它显然不是个正面表率。
  “花钱代画”并非孤例,近年来,购买科技创新专利、代发代写论文……种种“金手指”屡见不鲜,且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招致骂声一片。高喊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熊家长”们,如今连让孩子先跑几步路都不肯了,干脆把自家的“起跑线”画到别人的“终点线”上,无形中也把各类竞赛提供的多样化的素质培养路径通通堵死。赛事举办方有必要做好作品鉴别工作,并配合监管部门追责。
让“冷资源”
生成“热经济”

  据人民日报,河北张家口市崇礼区万龙滑雪场,滑雪爱好者在雪道上疾驰;辽宁沈阳市精心推出冰雪赛事、冰雪演出等一系列冰雪活动……在北方,冰雪资源较为丰富,冰雪魅力无处不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耀雪冰雪世界正加快建设,湖北武汉市的室内滑雪场客流量可观……在南方,尽管冰雪资源相对匮乏,冰雪消费的潜力也不容小觑。入冬以来,随着气温逐步走低,多地冰雪消费逐渐升温,“冰雪+”产业链持续延展。
  发展壮大冰雪经济,需要真正从游客消费体验出发,引入潮流元素,创新项目玩法,体现独特创意,更好展现冰雪文化魅力,有利于吸引消费者深度参与;优化服务,及时补足冰雪产业链短板,回应升级期待;着眼未来,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相关经营主体活力,持续拓展冰雪产业发展空间,巩固和扩大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冰雪经济,未来可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当越来越多地方找准发展冰雪经济的发力点,越来越多人亲近冰雪、感受冰雪、参与冰雪休闲旅游,“冷资源”一定能生成“热经济”,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身边的“文化客厅”
更有看头

  据光明日报,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经超过3.35万个。阳光明媚、树枝摇曳,珊瑚石搭建的二层小楼内,电脑、沙发、书桌,一应俱全,木质仿古书架上摆放着4000多册图书。一个个“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凭借“颜值+内涵”的出圈,靓了城乡、润了民心,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暖心地标。
  这些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将文化服务模式从“政府+文化场馆”转变为“空间+多元主体”,演出、展览、讲座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地,而是真正实现了“哪里有地方,就办在哪里”。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就新在颜值高、设计感强,且灵活丰富。一方面,“才貌双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往往能够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和亮点,不仅有着“以文促旅”的力量,也提升着城乡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这些星罗棋布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艺术即生活”的理念真正带到城乡居民身边,彰显着文化地标的公共与公益属性。
  由点及面、连线成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是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的“宝地”。让身边的“文化客厅”更有看头,为老百姓送上更近、更美、更贴心的文化服务,既能让更多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雨露,也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打下了好基础。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数字传播带火乡村旅游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近年来,不少传统古村落积极“触网”,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数字传播方式,让一些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乡村风光和乡土文化进入游客的视野。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网友已打卡全国15万余个乡村文旅景点,创作超过6000万条打卡短视频,助力更多乡村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是一座有近600年历史的古村落。受地形限制,篁岭村被梯田环抱,村庄房屋建在陡坡上。每逢秋收时节,村民用竹簟盛放农作物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形成了篁岭村独特的“晒秋”景观。晒秋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走红,有效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杨虎涛认为,依托短视频、直播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多乡村里的美景好物为人所知,形成“出圈”的乡村IP,大量乡村资源被激活,乡村文旅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数字时代,网络直播成了“新农活”,网络平台成了“新农田”,智能手机成了“新农具”,数字传播从内容和手段上重构了乡村“人、货、景”,创新提升乡村文旅、农产品售卖等业态、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花钱代画”乱象
该管管了

  据南方日报,近日来有网友反映,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为中小学生提供代画服务的商家,将成年人代画的作品出售给家长,以学生名义参加各类美术比赛。更有店铺晒出获奖证书吸引家长下单选购,引发广泛讨论。
  花了钱,买了画,得了奖,却没有多少家长在意孩子是否真的喜欢绘画,又能否背得动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在他们眼里,这只不过是一种可以流动置换的资源,是人生简历上的一笔,更是升学的跳板和敲门砖。先不说功利心理对美术比赛声誉和艺术创作精神内核不可逆的损伤,单论孩子的成长,它显然不是个正面表率。
  “花钱代画”并非孤例,近年来,购买科技创新专利、代发代写论文……种种“金手指”屡见不鲜,且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招致骂声一片。高喊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熊家长”们,如今连让孩子先跑几步路都不肯了,干脆把自家的“起跑线”画到别人的“终点线”上,无形中也把各类竞赛提供的多样化的素质培养路径通通堵死。赛事举办方有必要做好作品鉴别工作,并配合监管部门追责。
让“冷资源”
生成“热经济”

  据人民日报,河北张家口市崇礼区万龙滑雪场,滑雪爱好者在雪道上疾驰;辽宁沈阳市精心推出冰雪赛事、冰雪演出等一系列冰雪活动……在北方,冰雪资源较为丰富,冰雪魅力无处不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耀雪冰雪世界正加快建设,湖北武汉市的室内滑雪场客流量可观……在南方,尽管冰雪资源相对匮乏,冰雪消费的潜力也不容小觑。入冬以来,随着气温逐步走低,多地冰雪消费逐渐升温,“冰雪+”产业链持续延展。
  发展壮大冰雪经济,需要真正从游客消费体验出发,引入潮流元素,创新项目玩法,体现独特创意,更好展现冰雪文化魅力,有利于吸引消费者深度参与;优化服务,及时补足冰雪产业链短板,回应升级期待;着眼未来,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相关经营主体活力,持续拓展冰雪产业发展空间,巩固和扩大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冰雪经济,未来可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当越来越多地方找准发展冰雪经济的发力点,越来越多人亲近冰雪、感受冰雪、参与冰雪休闲旅游,“冷资源”一定能生成“热经济”,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身边的“文化客厅”
更有看头

  据光明日报,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经超过3.35万个。阳光明媚、树枝摇曳,珊瑚石搭建的二层小楼内,电脑、沙发、书桌,一应俱全,木质仿古书架上摆放着4000多册图书。一个个“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凭借“颜值+内涵”的出圈,靓了城乡、润了民心,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暖心地标。
  这些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将文化服务模式从“政府+文化场馆”转变为“空间+多元主体”,演出、展览、讲座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地,而是真正实现了“哪里有地方,就办在哪里”。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就新在颜值高、设计感强,且灵活丰富。一方面,“才貌双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往往能够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和亮点,不仅有着“以文促旅”的力量,也提升着城乡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这些星罗棋布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艺术即生活”的理念真正带到城乡居民身边,彰显着文化地标的公共与公益属性。
  由点及面、连线成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是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的“宝地”。让身边的“文化客厅”更有看头,为老百姓送上更近、更美、更贴心的文化服务,既能让更多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雨露,也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打下了好基础。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