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打造“一站式”社区育人体系

“小社区”成学生成长“大舞台”

2023-12-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韩洪烁

  在山东科技大学C4学生公寓楼里,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学生阵地,是住在这栋楼上的848名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这里既有创新工作室,又有思政小讲堂,还有“一站式”办事中心、学生共享空间等。
  这个地方有个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字:“情安”驿站。
  从2020年4月起,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开展广泛调研,征集师生意见,全面推进社区制改革,打造“一站式”社区育人体系,推动学生社区从生活区域向育人场域的递进升级,把“小社区”打造成为助力学生发展的“大舞台”,为学生成长蓄能增量。
  12月6日,在“情安”驿站的创新工作室,安全学院研究生牛文进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最新科研进展。“这个设在宿舍区的创新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最便利的科研条件。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聚在一起讨论、研究,在这里熬过无数个日夜。”牛文进说。他和同学们曾研发出国内首套“新型智能矿井除尘系统”,捧回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而创新工作室正是这一项项成果的“见证者”。
  把创新工作室搬进学生社区,让科技创新在学生社区看得见、摸得到,是安全学院建设“情安”驿站的举措之一。在“情安”驿站,处处都能感受到“教育+科技”的气息:富有学科特色的楼廊文化、丰富的学生创新成果、科学家和劳模开设的学术讲堂……三年来,在这里完成的科创作品,收获了100多项省级以上创新竞赛奖励。
  如何将育人力量集聚到学生社区?安全学院党委书记张恩生回答:“一盘棋统筹,汇聚更多的育人力量,下沉到一线去。”
  “新学期有什么学习计划?建议大家根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选择性地参加一些科研、竞赛活动。”新学期伊始,张恩生和安全学院院长程卫民便走进“情安”驿站,参加“崇德力行”社区下午茶活动,与20余名学生面对面共话成长。
  这样的学院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社区“面对面,话成长”行动,每周举行一次。近年来,该学院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开展育人力量“下沉”社区行动,将“成长陪伴计划”融入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逐渐形成院系领导引领、成长导师协同、辅导员队伍常驻、朋辈群体互助的协同育人工作局面。如今,活跃在“情安”驿站的“一线”育人力量有四支:德育导师团、学业导师团、生活导师团、朋辈导师团。这里,也成了老师们除教学楼和办公室外,最常“光顾”的地方,很多老师也自发报名成了“驻楼导师”。
  作为“驻楼导师”,安全工程系教师孔彪常到寝室“串门”,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难题。安全工程2020级学生周乾锋面临毕业求职,这段时间他一直纠结是到煤矿一线还是留在大城市工作,孔彪为他量身定制个人生涯发展方案,周乾锋豁然开朗:“投身生产一线,更能实现个人价值。”
  目前,安全学院已有120多位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教师、心理咨询师等成为“驻楼导师”,他们开展了“社区下午茶”“科研有约”“文化讲堂”“企业与学子面对面”等活动共计120余场。安全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建友表示,学生在就业、心理、学业、安全教育、生涯指导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学生社区中找到答案。
  得益于学生社区育人力量的支持,2023届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李文鹏顺利获得了深造机会。“大学这四年,最难忘的就是和导师们朝夕相处的情景,让我在科技创新的‘快车道’上快速成长。”
  “现在,可以用‘主动上门’代替学生们‘被动邀请’,真正实现交流‘面对面’代替‘键对键’。”安全学院辅导员潘刚在入驻社区后深感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了。“空间距离拉近了,情感距离也拉近了,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和我交流,开展学生工作事半功倍。”
  在“情安”驿站,该学院也经常开展学习经验分享会、辩论赛、招聘会、读书会。
  “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怎样保持学习动力……”日前,刚刚获评“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的邴誉娴登上驿站的“朋辈讲堂”。“学姐分享的内容很实用,对我的学业规划很有帮助。”安全工程2022级学生唐福梁与同学在听完分享后,跟邴誉娴交流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受益颇深。
  近年来,安全学院依托“领才工程”学生特色培养计划,在“情安”驿站建设了领才书院,优秀辅学案例讲解、学霸笔记评选、大学生年度人物先进事迹专题展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均在这里开展。
  此外,“情安”驿站还为学生开展科创、就业面试、文化活动等提供共享空间。“同学们宿舍都在这,不用花时间去教学楼,特别方便。”安全专业2020级学生陶辉说。前段时间,他和同学在准备保研和求职面试时也申请了共享空间,十分便捷高效。
  “我们在共享空间设置了图书漂流点,2000多本课外读物、专业用书都是学生自主捐赠。”王建友说,在“情安”驿站还设有“共享”式爱心驿站,通过自助、互助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该学院在驿站开展“涌泉行动”“滴水行动”,推动感恩教育生活化、常态化,学生把用不上的学习、生活用品放置在“爱心驿站”,实现物品共享。
  如今,像“情安”驿站这样的“一站式”社区在山东科技大学已经建设了近10个,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社区育人体系,成为学生开启梦想的“加油站”。“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重点就延伸到哪里。”程卫民介绍,后续还将因地制宜推进学生公共空间建设,着力提升“情安”驿站的育人实效,在探索实践中破解制约学生成长成才的难题。
  □ 本报通讯员 韩洪烁

  在山东科技大学C4学生公寓楼里,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学生阵地,是住在这栋楼上的848名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这里既有创新工作室,又有思政小讲堂,还有“一站式”办事中心、学生共享空间等。
  这个地方有个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字:“情安”驿站。
  从2020年4月起,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开展广泛调研,征集师生意见,全面推进社区制改革,打造“一站式”社区育人体系,推动学生社区从生活区域向育人场域的递进升级,把“小社区”打造成为助力学生发展的“大舞台”,为学生成长蓄能增量。
  12月6日,在“情安”驿站的创新工作室,安全学院研究生牛文进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最新科研进展。“这个设在宿舍区的创新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最便利的科研条件。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聚在一起讨论、研究,在这里熬过无数个日夜。”牛文进说。他和同学们曾研发出国内首套“新型智能矿井除尘系统”,捧回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而创新工作室正是这一项项成果的“见证者”。
  把创新工作室搬进学生社区,让科技创新在学生社区看得见、摸得到,是安全学院建设“情安”驿站的举措之一。在“情安”驿站,处处都能感受到“教育+科技”的气息:富有学科特色的楼廊文化、丰富的学生创新成果、科学家和劳模开设的学术讲堂……三年来,在这里完成的科创作品,收获了100多项省级以上创新竞赛奖励。
  如何将育人力量集聚到学生社区?安全学院党委书记张恩生回答:“一盘棋统筹,汇聚更多的育人力量,下沉到一线去。”
  “新学期有什么学习计划?建议大家根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选择性地参加一些科研、竞赛活动。”新学期伊始,张恩生和安全学院院长程卫民便走进“情安”驿站,参加“崇德力行”社区下午茶活动,与20余名学生面对面共话成长。
  这样的学院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社区“面对面,话成长”行动,每周举行一次。近年来,该学院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开展育人力量“下沉”社区行动,将“成长陪伴计划”融入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逐渐形成院系领导引领、成长导师协同、辅导员队伍常驻、朋辈群体互助的协同育人工作局面。如今,活跃在“情安”驿站的“一线”育人力量有四支:德育导师团、学业导师团、生活导师团、朋辈导师团。这里,也成了老师们除教学楼和办公室外,最常“光顾”的地方,很多老师也自发报名成了“驻楼导师”。
  作为“驻楼导师”,安全工程系教师孔彪常到寝室“串门”,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难题。安全工程2020级学生周乾锋面临毕业求职,这段时间他一直纠结是到煤矿一线还是留在大城市工作,孔彪为他量身定制个人生涯发展方案,周乾锋豁然开朗:“投身生产一线,更能实现个人价值。”
  目前,安全学院已有120多位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教师、心理咨询师等成为“驻楼导师”,他们开展了“社区下午茶”“科研有约”“文化讲堂”“企业与学子面对面”等活动共计120余场。安全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建友表示,学生在就业、心理、学业、安全教育、生涯指导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学生社区中找到答案。
  得益于学生社区育人力量的支持,2023届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李文鹏顺利获得了深造机会。“大学这四年,最难忘的就是和导师们朝夕相处的情景,让我在科技创新的‘快车道’上快速成长。”
  “现在,可以用‘主动上门’代替学生们‘被动邀请’,真正实现交流‘面对面’代替‘键对键’。”安全学院辅导员潘刚在入驻社区后深感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了。“空间距离拉近了,情感距离也拉近了,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和我交流,开展学生工作事半功倍。”
  在“情安”驿站,该学院也经常开展学习经验分享会、辩论赛、招聘会、读书会。
  “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怎样保持学习动力……”日前,刚刚获评“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的邴誉娴登上驿站的“朋辈讲堂”。“学姐分享的内容很实用,对我的学业规划很有帮助。”安全工程2022级学生唐福梁与同学在听完分享后,跟邴誉娴交流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受益颇深。
  近年来,安全学院依托“领才工程”学生特色培养计划,在“情安”驿站建设了领才书院,优秀辅学案例讲解、学霸笔记评选、大学生年度人物先进事迹专题展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均在这里开展。
  此外,“情安”驿站还为学生开展科创、就业面试、文化活动等提供共享空间。“同学们宿舍都在这,不用花时间去教学楼,特别方便。”安全专业2020级学生陶辉说。前段时间,他和同学在准备保研和求职面试时也申请了共享空间,十分便捷高效。
  “我们在共享空间设置了图书漂流点,2000多本课外读物、专业用书都是学生自主捐赠。”王建友说,在“情安”驿站还设有“共享”式爱心驿站,通过自助、互助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该学院在驿站开展“涌泉行动”“滴水行动”,推动感恩教育生活化、常态化,学生把用不上的学习、生活用品放置在“爱心驿站”,实现物品共享。
  如今,像“情安”驿站这样的“一站式”社区在山东科技大学已经建设了近10个,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社区育人体系,成为学生开启梦想的“加油站”。“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重点就延伸到哪里。”程卫民介绍,后续还将因地制宜推进学生公共空间建设,着力提升“情安”驿站的育人实效,在探索实践中破解制约学生成长成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