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制度建设

彰显职业院校现代化治理引领作用

2023-12-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倩倩 何彩霞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向世界展示中国职教自信,互学互鉴、共谋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管理、依法治校的依据,也是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学校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在制度建设目标不断升级的要求下,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步步为营,将直接反映一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谋划水平。
  启动ISO21001国际标准建设,用科学管理相通性构建起参与国际对话的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8年5月正式发布了2018《教育组织——教育组织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EOMS)。它由国际标准化组织下设的PC288项目委员会负责编制,该委员会成员以国家为单位参与其中,共有45个成员国。该标准为教育组织提供一种国际化、标准化、系统化的通用管理框架,帮助组织建立全面的教育服务管理体系,以确保学生需求得到满足和促进教育服务水平提高。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ISO21001国际标准的框架内容,围绕学校章程中的基本工作内容,重构业务流程,构建起参与国际对话的管理框架。
  突出现代化职业院校管理特色,用党建引领顶层设计构建起为谁培养人的教育自信
  通过党建相关制度(32项)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促进业务工作出色、出新。学校的业务制度以教育教学业务为中心,参考价值链和通用流程分类框架,确定满足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主要业务活动。同时加强学校治理及管理支持类业务活动对教育教学的服务功能,形成学校制度流程的总体框架。“教育教学类”制度,着重考虑业务逻辑及业务活动的先后次序,划分业务领域,并进一步细化领域内的业务活动,作为确定明细(更低层级)流程的依据。“治理类”制度,着重依照外部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及标准规范,确定制度流程的具体内容和所有者。“管理服务(支持)类”制度,以职能职责为划分依据,确定业务领域内容。学校落实上级政策要求,不断丰富制度,增加了《产教联合体与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管理办法》《现场工程师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形成了横向覆盖24个业务部门,纵向贯穿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支持等31个业务流程的282项制度。找准意识形态关注点,筑牢思想防线主阵地。在业务流程中标明意识形态风险点,在风险矩阵中明确意识形态防控措施,通过“意识形态防控地图”强化监督职责,全校工作围绕育人目标形成治理一盘棋。在“教学建设”业务流程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环节,重点落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落实党的领导、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等要求,并将上述意识形态关注点在《教材建设管理办法》《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中予以规定,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瞄准学校发展实际构架制度体系,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根据学校实际,识别出学校31个管理业务过程,向上承接学校章程中规定的全部管理工作,向下作为各个具体管理制度与流程的纲要,是各项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的归口与来源,提升学校整体运作效能。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以“发现风险—注重防控”为实施路径,明确业务风险防控点和防控措施,通过规章制度建设,规避风险,注重事前、事中和事后防控。规章制度按照效力层级分为三级制度:基本制度(一级制度,共21项),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监管部门以及学校章程而制定的各类规定,是党建、学校治理、办学管理基本领域所作的原则性、导向性、纲领性规范文件;管理办法(二级制度,共99项),是指在学校基本制度框架内,对管理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业务的管理规则或程序进行规定的规范文件;操作规范(三级制度,共162项),是指对学校办学管理、业务操作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业务相关制度的组织实施进行操作性或流程性规定的规范文件。在三层级制度管理下,根据业务领域的具体管理内容,瞄准业务关键点,使制度建设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为增强教师活力,完善二级制度《部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将“双高计划”等重大项目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激发部门内生动力,保持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针对校企合作相关制度未与时俱进,难以保障校企合作项目中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实现,阻碍校企双方由“浅层合作”向“深度合作”迈进的问题,出台二级制度《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完善二级制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指导学校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以科研带动社会服务。
  打造强大“免疫系统”,构建学校工作底色的坚实屏障
  学校打造由34名内审员组成的“督政队伍”(该团队成员来自全校34个部门),负责监督学校制度文件是否及时制(修)订、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以及制度执行是否规范、是否存在管理风险和管理漏洞。通过集中培训、分散指导的方式,开展13次培训,累计约120课时,面向内审员完成制度重要性理念灌输、标准学习、流程梳理以及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该团队实地调研、分组审核、反馈问题,将制度建设相关培训内容传导至各部门。根据业务流程具体业务内容及相关责任部门,绘制每个业务的业务流程,形成31份业务流程的程序文件。明确业务责任归属及风险防控点和防控措施。通过督政队伍内审发现的问题,针对31个业务流程中涉及的64个交叉点问题逐步落实和推进,国际交流部制定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制度》,对涉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同部门的不同职责进行规定和规范,对相关责任进行了划分和明确。为降低内控风险,进一步修订完善《预算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为进一步消除绩效工资发放、创收业务落实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部门利益偏好,制定了《辅导员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发放实施细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津贴发放管理办法》《继续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制度,学校内控水平显著提升。
  形成“商职”特色制度体系,彰显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引领作用
  学校秉承“标准化建设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理念,“走进标准”,获“ISO21001:2018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基于国际通用标准重构学校管理体系,基于学生、用人单位、家长、教职工等多元利益相关方需求,基于风险思维加强管理环节的风险防控,提升学校服务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走出标准”,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的历史使命,坚守“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命,勇挑职教重担,以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实效性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获批“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主动应对数字化经济和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对高职院校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大战略任务,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彰显“双高计划”A档建设单位治理能力的示范引领作用。
  □王倩倩 何彩霞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向世界展示中国职教自信,互学互鉴、共谋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管理、依法治校的依据,也是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学校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在制度建设目标不断升级的要求下,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步步为营,将直接反映一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谋划水平。
  启动ISO21001国际标准建设,用科学管理相通性构建起参与国际对话的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8年5月正式发布了2018《教育组织——教育组织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EOMS)。它由国际标准化组织下设的PC288项目委员会负责编制,该委员会成员以国家为单位参与其中,共有45个成员国。该标准为教育组织提供一种国际化、标准化、系统化的通用管理框架,帮助组织建立全面的教育服务管理体系,以确保学生需求得到满足和促进教育服务水平提高。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ISO21001国际标准的框架内容,围绕学校章程中的基本工作内容,重构业务流程,构建起参与国际对话的管理框架。
  突出现代化职业院校管理特色,用党建引领顶层设计构建起为谁培养人的教育自信
  通过党建相关制度(32项)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促进业务工作出色、出新。学校的业务制度以教育教学业务为中心,参考价值链和通用流程分类框架,确定满足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主要业务活动。同时加强学校治理及管理支持类业务活动对教育教学的服务功能,形成学校制度流程的总体框架。“教育教学类”制度,着重考虑业务逻辑及业务活动的先后次序,划分业务领域,并进一步细化领域内的业务活动,作为确定明细(更低层级)流程的依据。“治理类”制度,着重依照外部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及标准规范,确定制度流程的具体内容和所有者。“管理服务(支持)类”制度,以职能职责为划分依据,确定业务领域内容。学校落实上级政策要求,不断丰富制度,增加了《产教联合体与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管理办法》《现场工程师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形成了横向覆盖24个业务部门,纵向贯穿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支持等31个业务流程的282项制度。找准意识形态关注点,筑牢思想防线主阵地。在业务流程中标明意识形态风险点,在风险矩阵中明确意识形态防控措施,通过“意识形态防控地图”强化监督职责,全校工作围绕育人目标形成治理一盘棋。在“教学建设”业务流程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环节,重点落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落实党的领导、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等要求,并将上述意识形态关注点在《教材建设管理办法》《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中予以规定,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瞄准学校发展实际构架制度体系,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根据学校实际,识别出学校31个管理业务过程,向上承接学校章程中规定的全部管理工作,向下作为各个具体管理制度与流程的纲要,是各项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的归口与来源,提升学校整体运作效能。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以“发现风险—注重防控”为实施路径,明确业务风险防控点和防控措施,通过规章制度建设,规避风险,注重事前、事中和事后防控。规章制度按照效力层级分为三级制度:基本制度(一级制度,共21项),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监管部门以及学校章程而制定的各类规定,是党建、学校治理、办学管理基本领域所作的原则性、导向性、纲领性规范文件;管理办法(二级制度,共99项),是指在学校基本制度框架内,对管理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业务的管理规则或程序进行规定的规范文件;操作规范(三级制度,共162项),是指对学校办学管理、业务操作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业务相关制度的组织实施进行操作性或流程性规定的规范文件。在三层级制度管理下,根据业务领域的具体管理内容,瞄准业务关键点,使制度建设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为增强教师活力,完善二级制度《部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将“双高计划”等重大项目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激发部门内生动力,保持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针对校企合作相关制度未与时俱进,难以保障校企合作项目中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实现,阻碍校企双方由“浅层合作”向“深度合作”迈进的问题,出台二级制度《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完善二级制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指导学校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以科研带动社会服务。
  打造强大“免疫系统”,构建学校工作底色的坚实屏障
  学校打造由34名内审员组成的“督政队伍”(该团队成员来自全校34个部门),负责监督学校制度文件是否及时制(修)订、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以及制度执行是否规范、是否存在管理风险和管理漏洞。通过集中培训、分散指导的方式,开展13次培训,累计约120课时,面向内审员完成制度重要性理念灌输、标准学习、流程梳理以及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该团队实地调研、分组审核、反馈问题,将制度建设相关培训内容传导至各部门。根据业务流程具体业务内容及相关责任部门,绘制每个业务的业务流程,形成31份业务流程的程序文件。明确业务责任归属及风险防控点和防控措施。通过督政队伍内审发现的问题,针对31个业务流程中涉及的64个交叉点问题逐步落实和推进,国际交流部制定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制度》,对涉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同部门的不同职责进行规定和规范,对相关责任进行了划分和明确。为降低内控风险,进一步修订完善《预算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为进一步消除绩效工资发放、创收业务落实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部门利益偏好,制定了《辅导员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发放实施细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津贴发放管理办法》《继续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制度,学校内控水平显著提升。
  形成“商职”特色制度体系,彰显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引领作用
  学校秉承“标准化建设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理念,“走进标准”,获“ISO21001:2018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基于国际通用标准重构学校管理体系,基于学生、用人单位、家长、教职工等多元利益相关方需求,基于风险思维加强管理环节的风险防控,提升学校服务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走出标准”,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的历史使命,坚守“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命,勇挑职教重担,以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实效性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获批“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主动应对数字化经济和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对高职院校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大战略任务,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彰显“双高计划”A档建设单位治理能力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