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情复写意 真性溢笔趣
——弭金冬其人其画
2023-12-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弭金冬,1937年生于济南,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专美术系。济南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山东文博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
![]() |
弭金冬 《黄山松幽》 69cm×138cm
|
隔 黄咏
“不凋不荣,惟彼贞松”。这是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对“松”的赞叹,而“松”也常是弭金冬画卷上的主角。“松”的精神,更是贯穿在弭金冬的为人与艺术修养当中。父亲弭菊田先生的耳提面命,时代与人生的坎坷历练,壁画墓中的艰苦“修行”,写生路上的孜孜以求……在她的艺术人生中,弭金冬表现出了如松一样坚忍的意志和品格。
在《大众日报》即将迎来创刊85周年之际,弭金冬以一幅国画精品《黄山松幽》,献上“松柏常青”的美好祝福。
本期“约绘”刊发诗人黄咏女士撰写的文章,读者从中可进一步了解弭金冬先生的艺术履程。
——编者
微雨初歇,松翠林幽,隐匿在山谷中的白墙红瓦被雨水洗得鲜亮。不远处的山峦起起伏伏,瀑布飞流,似乎追赶着前面的山峰。山林间可以听到林中鸟儿婉转的歌唱,可以闻到山居人家飘着的饭香,一切是那么的安谧、美好。这是弭金冬用笔墨给我们营造的充满生命律动的中国山水画意境,它让我们看到了弭金冬作为弭家山水画继承人的深厚功力和艺术修养。
弭金冬在画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的父亲是山东省著名山水画家、被誉为“关黑弭岳”四大家之一的弭菊田先生。在她儿时,父亲就对她进行严格教育。习画后,父亲又带着她四处写生,龙洞、四门塔、灵岩寺都留下了他们父女二人的足迹。父亲十分严格,不管她画出多么得意的画作,父亲从来没有给过称赞,而是找出不足,指出弱点。在父亲的指导下,她对传统技法驾轻就熟,为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时代,她又成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张彦青先生的门徒,在其亲授下,她的技艺更加娴熟。张老说:“画画不能老实,要大胆泼墨,‘不择手段’”。父亲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耳提面命,使弭金冬的画风日渐成熟,在弭家山水苍郁凝重的基础上,笔锋更加有力,同时画里又带有女性的典雅秀丽。可以说,弭金冬传承和光大了弭家画风。
弭金冬是一位善于思考、注重艺术修养的画家。她认为,一个画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审美水平的提高,最好的途径就是观赏历代名画。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的研究分析,学会正确读画、临画,先领会“古人之心”,从而揣摩古人作品的意境、章法等。在读画、临画的同时,还要深入生活、观察自然,这些都是山水画学习的根本。
1984年,她任职的济南市博物馆把济南出土北齐道贵墓壁画临摹重任交给了她。当时正值盛夏,墓中空气污浊,潮湿阴冷,需穿棉衣御寒,又因湿气深重,为避免画作湿度太大,她每临摹一段时间,就要捧着画板攀爬着木梯去上面晾晒。忽冷忽热,其苦可想而知。1985年冬天,济南南郊宾馆出土一座元代双室墓,墓室遗存有精美壁画,艺术价值极高,由弭金冬操笔临摹。时值寒冬,一片冰雪,朔风凛冽,在这里她手脚冻得僵硬,盘子里刚调的颜色转眼即成冰块,只能不停呵气化冰。即便如此,她从不停止工作,坚持一笔笔细细摹写。当她凝神壁画,领悟其中古意时,古壁画中那流淌出的神韵,潜移默化到她的审美意识中,使她汲取到丰富的艺术营养。弭金冬这个看起来十分文弱的大家闺秀,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显示出一种女丈夫气。
弭金冬的舅舅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他曾对弭金冬说:“不要光画,还要多读书。绘画是文化的反映,更是诗情和才智的体现。画家要有学问、有见解、有个性、要见多识广,这样才能体现出画家的情趣,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的作品来。”因此,她徜徉于古今美文的海洋,把个人的体悟通过笔墨抒发出来,写意在山水里,使山有情、水有意。在她的画作里,还吸收西方绘画技法。她牢记父亲对她说过的话:“创作不是临摹抄袭,更不是自然写实。古人常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画画要学古人,但不要泥古不化。我们要用传统技法,目的还是在于表现自我的感受,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来,这样才会潇洒自然。”她上泰山、登黄山、攀峨眉、爬武夷、游走三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意着祖国的山水,同时也写意着生命的华彩乐章。
弭金冬是个天性率真而喜好自然的人,她不做作,不虚伪,有时像个顽童,这在她的画作里也表现了出来,那就是不拘一格,天然无饰。它可以伟丽,可以细致,也可以粗犷;既无繁杂的体貌,也无癖涩怪异的姿态,使人有平易亲切之感,《野渡无人舟自横》《南国风光》《峡江帆影》等可见其貌。可以说,弭金冬寻觅到了山水画的真谛:中国山水画,承载着人文精神,也承载着自在逸趣。她践行着父辈的嘱托,在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同时,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艺术为己任。她不顾年老体弱,近年来先后策划了“弭菊田先生从艺60年画展”“弭菊田先生师生画展”“弭菊田先生遗作展”等,还为舅舅季羡林的百年诞辰策划了“大家仰羡——全国书画作品展”,以及以季羡林先生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研讨会,又以季羡林、弭菊田文化艺术研究会筹委会的名义,为季羡林先生106周年诞辰举办了“仰之弥高 无上清凉”书画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这不仅是一份至孝之心,更多的是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
尽管人生多坎坷,弭金冬始终用微笑面对,用画笔记录着人生美好的风景,情真意切,恬淡从容。
“不凋不荣,惟彼贞松”。这是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对“松”的赞叹,而“松”也常是弭金冬画卷上的主角。“松”的精神,更是贯穿在弭金冬的为人与艺术修养当中。父亲弭菊田先生的耳提面命,时代与人生的坎坷历练,壁画墓中的艰苦“修行”,写生路上的孜孜以求……在她的艺术人生中,弭金冬表现出了如松一样坚忍的意志和品格。
在《大众日报》即将迎来创刊85周年之际,弭金冬以一幅国画精品《黄山松幽》,献上“松柏常青”的美好祝福。
本期“约绘”刊发诗人黄咏女士撰写的文章,读者从中可进一步了解弭金冬先生的艺术履程。
——编者
微雨初歇,松翠林幽,隐匿在山谷中的白墙红瓦被雨水洗得鲜亮。不远处的山峦起起伏伏,瀑布飞流,似乎追赶着前面的山峰。山林间可以听到林中鸟儿婉转的歌唱,可以闻到山居人家飘着的饭香,一切是那么的安谧、美好。这是弭金冬用笔墨给我们营造的充满生命律动的中国山水画意境,它让我们看到了弭金冬作为弭家山水画继承人的深厚功力和艺术修养。
弭金冬在画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的父亲是山东省著名山水画家、被誉为“关黑弭岳”四大家之一的弭菊田先生。在她儿时,父亲就对她进行严格教育。习画后,父亲又带着她四处写生,龙洞、四门塔、灵岩寺都留下了他们父女二人的足迹。父亲十分严格,不管她画出多么得意的画作,父亲从来没有给过称赞,而是找出不足,指出弱点。在父亲的指导下,她对传统技法驾轻就熟,为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时代,她又成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张彦青先生的门徒,在其亲授下,她的技艺更加娴熟。张老说:“画画不能老实,要大胆泼墨,‘不择手段’”。父亲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耳提面命,使弭金冬的画风日渐成熟,在弭家山水苍郁凝重的基础上,笔锋更加有力,同时画里又带有女性的典雅秀丽。可以说,弭金冬传承和光大了弭家画风。
弭金冬是一位善于思考、注重艺术修养的画家。她认为,一个画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审美水平的提高,最好的途径就是观赏历代名画。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的研究分析,学会正确读画、临画,先领会“古人之心”,从而揣摩古人作品的意境、章法等。在读画、临画的同时,还要深入生活、观察自然,这些都是山水画学习的根本。
1984年,她任职的济南市博物馆把济南出土北齐道贵墓壁画临摹重任交给了她。当时正值盛夏,墓中空气污浊,潮湿阴冷,需穿棉衣御寒,又因湿气深重,为避免画作湿度太大,她每临摹一段时间,就要捧着画板攀爬着木梯去上面晾晒。忽冷忽热,其苦可想而知。1985年冬天,济南南郊宾馆出土一座元代双室墓,墓室遗存有精美壁画,艺术价值极高,由弭金冬操笔临摹。时值寒冬,一片冰雪,朔风凛冽,在这里她手脚冻得僵硬,盘子里刚调的颜色转眼即成冰块,只能不停呵气化冰。即便如此,她从不停止工作,坚持一笔笔细细摹写。当她凝神壁画,领悟其中古意时,古壁画中那流淌出的神韵,潜移默化到她的审美意识中,使她汲取到丰富的艺术营养。弭金冬这个看起来十分文弱的大家闺秀,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显示出一种女丈夫气。
弭金冬的舅舅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他曾对弭金冬说:“不要光画,还要多读书。绘画是文化的反映,更是诗情和才智的体现。画家要有学问、有见解、有个性、要见多识广,这样才能体现出画家的情趣,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的作品来。”因此,她徜徉于古今美文的海洋,把个人的体悟通过笔墨抒发出来,写意在山水里,使山有情、水有意。在她的画作里,还吸收西方绘画技法。她牢记父亲对她说过的话:“创作不是临摹抄袭,更不是自然写实。古人常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画画要学古人,但不要泥古不化。我们要用传统技法,目的还是在于表现自我的感受,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来,这样才会潇洒自然。”她上泰山、登黄山、攀峨眉、爬武夷、游走三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意着祖国的山水,同时也写意着生命的华彩乐章。
弭金冬是个天性率真而喜好自然的人,她不做作,不虚伪,有时像个顽童,这在她的画作里也表现了出来,那就是不拘一格,天然无饰。它可以伟丽,可以细致,也可以粗犷;既无繁杂的体貌,也无癖涩怪异的姿态,使人有平易亲切之感,《野渡无人舟自横》《南国风光》《峡江帆影》等可见其貌。可以说,弭金冬寻觅到了山水画的真谛:中国山水画,承载着人文精神,也承载着自在逸趣。她践行着父辈的嘱托,在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同时,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艺术为己任。她不顾年老体弱,近年来先后策划了“弭菊田先生从艺60年画展”“弭菊田先生师生画展”“弭菊田先生遗作展”等,还为舅舅季羡林的百年诞辰策划了“大家仰羡——全国书画作品展”,以及以季羡林先生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研讨会,又以季羡林、弭菊田文化艺术研究会筹委会的名义,为季羡林先生106周年诞辰举办了“仰之弥高 无上清凉”书画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这不仅是一份至孝之心,更多的是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
尽管人生多坎坷,弭金冬始终用微笑面对,用画笔记录着人生美好的风景,情真意切,恬淡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