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3-11-22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向“柱子票”说不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今年以来,演出市场爆发性增长,但在有些场次中,票价涨了,观看体验却下降了。此前,梁静茹演唱会沈阳站就由于场馆内又闷又热,现场观众集体喊“开空调”;杨千嬅的厦门演唱会,部分座位脏到观众没法坐下。此外,更常见的“坑”则是各种“柱子票”“台阶票”,好不容易花大价钱买到的演唱会门票,入座时却发现舞台上柱子正对着自己的座位,或者座位对着台阶,歌手的表演被挡得严严实实。
  其实,“柱子票”并非不可避免,无非主办方想多卖一些票,于是“见缝插针”地安排座位。至于观看体验,则被放到了非常次要的位置。搞得观众买票看演唱会像开盲盒一样,不到现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将“遭遇”怎样的座位。
  问题并非无解,在布置场地的时候,完全可以预测到哪些位置会受到立柱、设备、台阶的影响,当初要么不卖票,要么明示缺陷之后作降价处理,这两种方案都可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也会体现出主办方应有的诚信精神,需明白诚信原则是民事行为中的黄金准则。事实上,之前一些演唱会会标注“视线不良区”,价格比同档位的票低了一两百元,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就从根本上化解了矛盾。
城市更新
勿忘“文化滴灌”

  据经济日报,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充满历史感、地方感的独特区域,储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也保存了传统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其重要的“文化滴灌”功能,让一个城市能够持续弘扬其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商业价值、社会情感价值。
  当前,随着各地纷纷启动城市更新工作,为满足现代功能需要进行的城市改造,往往冲击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从中也体现出保护与更新的种种矛盾,有与居住群体利益的矛盾,与追求经济利益的矛盾,与城市治理短视化的矛盾,保护建设费用与资金短缺的矛盾。
  如何统筹改善人居环境和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是城市治理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些地方也探索出各种实践经验。例如通过与居民签订协议,传统院落经调整升级后引入高端业态,让街区居民切实受益;引入书店、咖啡、酒吧、餐饮、老字号、非遗传承、特色小吃、精品民宿、文化体验等商户,形成沿街网红商业模式等。一系列行动为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了生机盎然的古韵新声,值得研究借鉴。
碎片化时代
人们依然渴望深度

  据工人日报,近年来,马拉松式演出越来越多,除了国外名剧,本土佳作也是层出不穷,如时长8小时的《如梦之梦》等,“戏剧马拉松”正在成为舞台上极具魅力的壮丽一景。这些超长演出对观众的审美以及体力、脑力发起挑战,但无一例外都掀起话题,令观众痴迷。
  如今,碎片化信息和短视频充斥着网络,很多人往往对几分钟的内容都缺乏耐心,但是,那些用心打磨的好作品,无论长短都会吸引观众,尽管在碎片化时代,人们依旧渴望深度。一部好的戏剧不会在意时长和速度,更讲求能否讲得深刻,让观众不只是到剧场里面去看戏,而是能够进入戏剧,慢慢去体会人生、品味人生。
  观众是优秀戏剧存在的土壤。随着观众审美品位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戏剧表达形式上的创新,如实验性的探索、舞美设计的创新突破等,还希望获得更丰富的观看体验,期待更有内涵深度、人文价值的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超长戏剧的成长。这些作品的出现,既体现出创作者以戏剧手段传达人文精神、表达对人性和生活本质的深刻认知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如今观众对戏剧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的理解日益全面,戏剧思维、戏剧观念更加丰富。
电影票房重返500亿元
  据经济日报,截至11月13日,中国电影2023年度票房突破500亿元,用时317天。中国电影年度票房首次重返高位,这一数字被业内看作是电影市场复苏的新里程碑。
  重返500亿元高位给电影市场注入更多信心。今年电影市场能够快速复苏,靠的是过去3年中国电影人的坚持和努力。整个行业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高质量创作,为市场储备了充足弹药,这才保证在复苏阶段迅速密集地拿出这么多优秀影片。巩固好势头,要持续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推出更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国产影片,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观影消费需求。
  庞大的内需市场是电影产业快速复苏的底气,也是推动中国电影不断发展的独特优势。不过,与居民日益高涨的文化娱乐消费热情相比,我国文化市场供给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比如,好看的电影都集中在节假日,日常观影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演出、赛事、表演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要进一步释放超大市场活力潜能,就要进一步提升供给数量和质量,打造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矩阵,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向“柱子票”说不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今年以来,演出市场爆发性增长,但在有些场次中,票价涨了,观看体验却下降了。此前,梁静茹演唱会沈阳站就由于场馆内又闷又热,现场观众集体喊“开空调”;杨千嬅的厦门演唱会,部分座位脏到观众没法坐下。此外,更常见的“坑”则是各种“柱子票”“台阶票”,好不容易花大价钱买到的演唱会门票,入座时却发现舞台上柱子正对着自己的座位,或者座位对着台阶,歌手的表演被挡得严严实实。
  其实,“柱子票”并非不可避免,无非主办方想多卖一些票,于是“见缝插针”地安排座位。至于观看体验,则被放到了非常次要的位置。搞得观众买票看演唱会像开盲盒一样,不到现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将“遭遇”怎样的座位。
  问题并非无解,在布置场地的时候,完全可以预测到哪些位置会受到立柱、设备、台阶的影响,当初要么不卖票,要么明示缺陷之后作降价处理,这两种方案都可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也会体现出主办方应有的诚信精神,需明白诚信原则是民事行为中的黄金准则。事实上,之前一些演唱会会标注“视线不良区”,价格比同档位的票低了一两百元,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就从根本上化解了矛盾。
城市更新
勿忘“文化滴灌”

  据经济日报,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充满历史感、地方感的独特区域,储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也保存了传统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其重要的“文化滴灌”功能,让一个城市能够持续弘扬其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商业价值、社会情感价值。
  当前,随着各地纷纷启动城市更新工作,为满足现代功能需要进行的城市改造,往往冲击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从中也体现出保护与更新的种种矛盾,有与居住群体利益的矛盾,与追求经济利益的矛盾,与城市治理短视化的矛盾,保护建设费用与资金短缺的矛盾。
  如何统筹改善人居环境和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是城市治理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些地方也探索出各种实践经验。例如通过与居民签订协议,传统院落经调整升级后引入高端业态,让街区居民切实受益;引入书店、咖啡、酒吧、餐饮、老字号、非遗传承、特色小吃、精品民宿、文化体验等商户,形成沿街网红商业模式等。一系列行动为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了生机盎然的古韵新声,值得研究借鉴。
碎片化时代
人们依然渴望深度

  据工人日报,近年来,马拉松式演出越来越多,除了国外名剧,本土佳作也是层出不穷,如时长8小时的《如梦之梦》等,“戏剧马拉松”正在成为舞台上极具魅力的壮丽一景。这些超长演出对观众的审美以及体力、脑力发起挑战,但无一例外都掀起话题,令观众痴迷。
  如今,碎片化信息和短视频充斥着网络,很多人往往对几分钟的内容都缺乏耐心,但是,那些用心打磨的好作品,无论长短都会吸引观众,尽管在碎片化时代,人们依旧渴望深度。一部好的戏剧不会在意时长和速度,更讲求能否讲得深刻,让观众不只是到剧场里面去看戏,而是能够进入戏剧,慢慢去体会人生、品味人生。
  观众是优秀戏剧存在的土壤。随着观众审美品位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戏剧表达形式上的创新,如实验性的探索、舞美设计的创新突破等,还希望获得更丰富的观看体验,期待更有内涵深度、人文价值的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超长戏剧的成长。这些作品的出现,既体现出创作者以戏剧手段传达人文精神、表达对人性和生活本质的深刻认知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如今观众对戏剧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的理解日益全面,戏剧思维、戏剧观念更加丰富。
电影票房重返500亿元
  据经济日报,截至11月13日,中国电影2023年度票房突破500亿元,用时317天。中国电影年度票房首次重返高位,这一数字被业内看作是电影市场复苏的新里程碑。
  重返500亿元高位给电影市场注入更多信心。今年电影市场能够快速复苏,靠的是过去3年中国电影人的坚持和努力。整个行业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高质量创作,为市场储备了充足弹药,这才保证在复苏阶段迅速密集地拿出这么多优秀影片。巩固好势头,要持续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推出更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国产影片,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观影消费需求。
  庞大的内需市场是电影产业快速复苏的底气,也是推动中国电影不断发展的独特优势。不过,与居民日益高涨的文化娱乐消费热情相比,我国文化市场供给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比如,好看的电影都集中在节假日,日常观影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演出、赛事、表演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要进一步释放超大市场活力潜能,就要进一步提升供给数量和质量,打造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矩阵,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