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旅游也“囤货”

2023-11-16 作者: 王臻儒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臻儒

  伴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贯彻理性消费观念,囤日用品、食品等消费习惯正逐渐淡出生活。然而,随着旅游业持续回暖,“囤旅游”异军突起,在今年双十一表现不俗。据旅游电商平台飞猪的数据显示,11月11日前,活动累计售出超30万件机票次卡和“随心飞”商品,许多旅游爆款产品经历了多轮补货,仍旧供不应求;双十一开售仅十多分钟,活动商品成交额破10亿元。
  过去,旅游是一种抽象的体验类产品,很难让人联想到囤货的行为,但最新的线上旅游产品给了消费者囤货的机会。此次被消费者批量装进购物车的,有航司推出的优惠机票次卡和“随心飞”套餐、连锁酒店品牌推出的房间兑换券、旅行社定制的低价旅行团等。
  消费者之所以沉迷于“囤旅游”,最直接的原因是旺季的旅行成本过高。暑期“快捷酒店一晚700元”等新闻带给人们的震撼尚未消退,因此,当消费者看到高档酒店优惠后可低至300元一晚时,理性消费观也难招架大促带来的心理冲击。机票套餐热销亦出于此种原因,面对忽高忽低的票价,提前囤机票能够锁定更低的价格,节省出行成本。极低的价格,戳中了人们的“捡漏”心理。
  与此同时,这类旅游产品切中了大多数消费者旅游需求的不确定性。除了一些游客早有旅游计划,能够按图索骥购买低价旅游产品,大部分消费者的旅行尚处于“八字没一撇”的程度。提前预订、随时可退等特点给了他们抢先购买、事后反悔的机会,消费者无需确定使用日期,即可先下单购买,后续有出游计划时,再向商家预约核销。有效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的“随心飞”、不指定城市的酒店兑换券,更是给了他们制订旅行计划的动力。
  “囤旅游”实现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一次良性互动。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双十一的囤货营销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本已在“十一”黄金周过后就落幕的旅游旺季,通过双十一的各种营销活动得到延续。“先预付,后核销”的方式,提高了旅游企业在淡季的营业额,也帮助它们在下一个旺季到来前,提前锁定潜在客户,抢占市场份额。
  不过,在旅游企业和消费者热火朝天的互动中,也不乏隐忧,如何保障买家权益,成为当下许多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预付类旅游产品最大的隐患在于透明的定价和使用规则,消费者在购买时锁定了低价,但能不能按照优惠价预约、能不能预约成功,只有到真正兑换产品时才能知晓。在节假日、周末常出现客满的情况下,优惠产品的使用往往会受到限制。为了提高购买量,有些产品更是会利用误导性宣传将优惠力度夸张化,消费者冲动下单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产品背后复杂、苛刻的使用规则。
  本次双十一,不少消费者在“囤旅游”方面花费数千上万元,并戏称自己已经“失去理性”。面对来势汹汹的冲动消费,商家和平台除了要为创纪录的成交额欢呼,也要做好售后保障。卖方应该制定公平明确的退订政策,为消费者备好冲动消费的“后悔药”。
  面对今时今日的购物狂欢,人们更应保持清醒,不能低估自身的“惰性”——没有旅行计划的人,也许到产品过期时依然未能出行,预付类产品不被百分百兑换使用,也许会让“囤旅游”演变为大批集中退款;有人在期望出游的日子却兑换不到机票、酒店,更是会自觉“踩坑”,不再回购相关产品。旅游企业应做好应对措施,唯有以更优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出游意愿,才能实现双赢。
  □ 王臻儒

  伴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贯彻理性消费观念,囤日用品、食品等消费习惯正逐渐淡出生活。然而,随着旅游业持续回暖,“囤旅游”异军突起,在今年双十一表现不俗。据旅游电商平台飞猪的数据显示,11月11日前,活动累计售出超30万件机票次卡和“随心飞”商品,许多旅游爆款产品经历了多轮补货,仍旧供不应求;双十一开售仅十多分钟,活动商品成交额破10亿元。
  过去,旅游是一种抽象的体验类产品,很难让人联想到囤货的行为,但最新的线上旅游产品给了消费者囤货的机会。此次被消费者批量装进购物车的,有航司推出的优惠机票次卡和“随心飞”套餐、连锁酒店品牌推出的房间兑换券、旅行社定制的低价旅行团等。
  消费者之所以沉迷于“囤旅游”,最直接的原因是旺季的旅行成本过高。暑期“快捷酒店一晚700元”等新闻带给人们的震撼尚未消退,因此,当消费者看到高档酒店优惠后可低至300元一晚时,理性消费观也难招架大促带来的心理冲击。机票套餐热销亦出于此种原因,面对忽高忽低的票价,提前囤机票能够锁定更低的价格,节省出行成本。极低的价格,戳中了人们的“捡漏”心理。
  与此同时,这类旅游产品切中了大多数消费者旅游需求的不确定性。除了一些游客早有旅游计划,能够按图索骥购买低价旅游产品,大部分消费者的旅行尚处于“八字没一撇”的程度。提前预订、随时可退等特点给了他们抢先购买、事后反悔的机会,消费者无需确定使用日期,即可先下单购买,后续有出游计划时,再向商家预约核销。有效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的“随心飞”、不指定城市的酒店兑换券,更是给了他们制订旅行计划的动力。
  “囤旅游”实现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一次良性互动。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双十一的囤货营销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本已在“十一”黄金周过后就落幕的旅游旺季,通过双十一的各种营销活动得到延续。“先预付,后核销”的方式,提高了旅游企业在淡季的营业额,也帮助它们在下一个旺季到来前,提前锁定潜在客户,抢占市场份额。
  不过,在旅游企业和消费者热火朝天的互动中,也不乏隐忧,如何保障买家权益,成为当下许多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预付类旅游产品最大的隐患在于透明的定价和使用规则,消费者在购买时锁定了低价,但能不能按照优惠价预约、能不能预约成功,只有到真正兑换产品时才能知晓。在节假日、周末常出现客满的情况下,优惠产品的使用往往会受到限制。为了提高购买量,有些产品更是会利用误导性宣传将优惠力度夸张化,消费者冲动下单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产品背后复杂、苛刻的使用规则。
  本次双十一,不少消费者在“囤旅游”方面花费数千上万元,并戏称自己已经“失去理性”。面对来势汹汹的冲动消费,商家和平台除了要为创纪录的成交额欢呼,也要做好售后保障。卖方应该制定公平明确的退订政策,为消费者备好冲动消费的“后悔药”。
  面对今时今日的购物狂欢,人们更应保持清醒,不能低估自身的“惰性”——没有旅行计划的人,也许到产品过期时依然未能出行,预付类产品不被百分百兑换使用,也许会让“囤旅游”演变为大批集中退款;有人在期望出游的日子却兑换不到机票、酒店,更是会自觉“踩坑”,不再回购相关产品。旅游企业应做好应对措施,唯有以更优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出游意愿,才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