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蜗牛去散步
——语文慢教学例谈
2023-11-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焦文静
从事小学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时间久了,我也就慢慢读懂了张文亮《牵着蜗牛去散步》的美好情怀,悟出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的温情期待,领会了静待花开的真正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是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都不是急功近利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是曲径通幽、渐入佳境的过程,是初极狭而后豁然开朗的桃源境界。下面,是我语文慢教学的几点例谈。
一、授之以渔,慢中得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学生得法的关键就是慢教学中的自我成长。
如三年级上册《我的植物朋友》习作指导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情特点,设计了“实物观察(吊兰)—图画取景—交流写法—在线习作—修改评价”的教学流程。课堂上,同学们安安静静地观察,认认真真地涂画,争先恐后地表达,绞尽脑汁地习作,自信勇敢地分享,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慢而有序。而我,只是一个参观者,欣赏者,倾听者,陪伴者,引导者。我告诉他们习作要实事求是,你看到的吊兰是什么样子就写什么样子,你闻到的花儿是什么味儿就写什么味道,你的画上涂了什么颜色就写什么颜色;还要仔细观察,比如叶子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干枯的有断裂的,颜色有绿有黄、有深有浅等等。我引导他们习作还要有自己的思考,比如人们为什么要养吊兰?你能想到哪些好词好句夸夸它?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你的话写明白了吗?别人能听懂你的习作吗?你能帮小伙伴支支招吗?
整个过程中留给每一个孩子思考、实践、成长的时间,允许他们的大脑空白、词不达意、别字连篇、记流水账,这有什么关系呢,万事开头难,这只是他们的第一次习作呀。如果老师什么都包办了,把程序化的方法告知了,精彩的句子帮他们修改好了,他们只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没有知行合一的体会,又怎么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板凳要坐十年冷,何况这些刚刚起步的孩子呢?所以放慢教学的脚步,把充足的时间交给学生,给他们习作时最真实的体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相信这会在他们小小的心里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二、学有所惑,慢中求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一定来自轻松愉悦地接纳新知。学生如果学有所惑,百思不得其解而又苦苦寻觅无果,一定会对新知失去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例: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裁缝说,他和别的裁缝不一样,他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这是一个让很多孩子头疼的学困点。我设计了“寻找—圈画—总结—练习”的慢教学思路来突破。首先是“火眼金睛”的小游戏环节,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挑战,几个回合下来,就把两个句子中的4处不同点找出来了。但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眼高手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孩子的弱点,接着,我让他们在书上圈画出这几处不同。然后引导他们用最精练的语言总结归纳出转述句的方法,很快我们师生达成共识,用“三字经”并结合图文形式呈现出来:“‘:’变‘,’,引号藏,我变他(她),语气消(指语气词消失)。”有了前三个环节的扎实推进,等到练习环节时,自然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当我说请两个小朋友把答案写到黑板上时,孩子们迫不及待、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样子足以证明了他们的胸有成竹。孩子们当堂练习的欣喜收获和后来各种检测时呈现出来的完美效果,进一步印证,磨刀不误砍柴工,“慢”是一种方式,是一种智慧,是语文老师的一种功夫。
三、精研细磨,慢中品悟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用于教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字斟句酌的经典,咬文嚼字、研磨慢行,方能领悟其中的内涵。这种慢的方法是时间的沉淀,是思维的成长。
《守株待兔》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教材中继三上《司马光》后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学习这种文体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时要特别关注文言文的学习特点。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咬文嚼字和知识积累上。比如“兔走触株”中“走”字的理解,我让孩子们脑海中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兔子为什么会触株?是怎样触株的?又是怎样的力量才能使其折颈而死?在学生的思维打开后,答案精彩纷呈,自然也就逐渐体会到“走”的含义是跑,是兔子在极快地跑、慌乱地跑、拼命地跑啊,然后才能猝不及防地触株,折颈而死。之后,我又给孩子们分析了“走”字的演变过程,列举了“走马观花”“飞檐走壁”“飞禽走兽”等成语。然后又举一反三,拓展讲解了“步”“趋”“跑”的区别,“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孩子们在一节课上不但有点的突破,还有面的积累,更有质的飞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研细磨课堂,思维训练课堂,也是慢课堂的最高境界。
四、延伸拓展,慢中得趣
“教师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语文课上会有很多拓展延伸的环节,而这些环节是提升孩子语文能力、实施慢语文教学的最佳时机,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见证。比如一年级儿歌《四季》后面仿写练习题,就是打开孩子思维、提升孩子能力的重要依托。我引导孩子们要从景物、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去想,化难为易。孩子们果然给课堂带来了别样的四季风景——花儿香香,她对蝴蝶说:“我是春天。”知了声声,她对大树说:“我是夏天。”石榴红红,她咧着嘴说:“我是秋天。”
牵着蜗牛去散步,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慢下来,等一等,我们才会在司空见惯的风景中邂逅意外的美丽,才会倾听到孩子心灵深处拔节成长的声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我们在“慢教育”的语文旅途中,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沉浸式体验、自由式思考、蜕变式成长!
(作者单位:济南市章丘区道通实验学校)
从事小学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时间久了,我也就慢慢读懂了张文亮《牵着蜗牛去散步》的美好情怀,悟出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的温情期待,领会了静待花开的真正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是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都不是急功近利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是曲径通幽、渐入佳境的过程,是初极狭而后豁然开朗的桃源境界。下面,是我语文慢教学的几点例谈。
一、授之以渔,慢中得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学生得法的关键就是慢教学中的自我成长。
如三年级上册《我的植物朋友》习作指导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情特点,设计了“实物观察(吊兰)—图画取景—交流写法—在线习作—修改评价”的教学流程。课堂上,同学们安安静静地观察,认认真真地涂画,争先恐后地表达,绞尽脑汁地习作,自信勇敢地分享,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慢而有序。而我,只是一个参观者,欣赏者,倾听者,陪伴者,引导者。我告诉他们习作要实事求是,你看到的吊兰是什么样子就写什么样子,你闻到的花儿是什么味儿就写什么味道,你的画上涂了什么颜色就写什么颜色;还要仔细观察,比如叶子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干枯的有断裂的,颜色有绿有黄、有深有浅等等。我引导他们习作还要有自己的思考,比如人们为什么要养吊兰?你能想到哪些好词好句夸夸它?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你的话写明白了吗?别人能听懂你的习作吗?你能帮小伙伴支支招吗?
整个过程中留给每一个孩子思考、实践、成长的时间,允许他们的大脑空白、词不达意、别字连篇、记流水账,这有什么关系呢,万事开头难,这只是他们的第一次习作呀。如果老师什么都包办了,把程序化的方法告知了,精彩的句子帮他们修改好了,他们只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没有知行合一的体会,又怎么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板凳要坐十年冷,何况这些刚刚起步的孩子呢?所以放慢教学的脚步,把充足的时间交给学生,给他们习作时最真实的体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相信这会在他们小小的心里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二、学有所惑,慢中求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一定来自轻松愉悦地接纳新知。学生如果学有所惑,百思不得其解而又苦苦寻觅无果,一定会对新知失去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例: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裁缝说,他和别的裁缝不一样,他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这是一个让很多孩子头疼的学困点。我设计了“寻找—圈画—总结—练习”的慢教学思路来突破。首先是“火眼金睛”的小游戏环节,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挑战,几个回合下来,就把两个句子中的4处不同点找出来了。但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眼高手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孩子的弱点,接着,我让他们在书上圈画出这几处不同。然后引导他们用最精练的语言总结归纳出转述句的方法,很快我们师生达成共识,用“三字经”并结合图文形式呈现出来:“‘:’变‘,’,引号藏,我变他(她),语气消(指语气词消失)。”有了前三个环节的扎实推进,等到练习环节时,自然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当我说请两个小朋友把答案写到黑板上时,孩子们迫不及待、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样子足以证明了他们的胸有成竹。孩子们当堂练习的欣喜收获和后来各种检测时呈现出来的完美效果,进一步印证,磨刀不误砍柴工,“慢”是一种方式,是一种智慧,是语文老师的一种功夫。
三、精研细磨,慢中品悟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用于教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字斟句酌的经典,咬文嚼字、研磨慢行,方能领悟其中的内涵。这种慢的方法是时间的沉淀,是思维的成长。
《守株待兔》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教材中继三上《司马光》后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学习这种文体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时要特别关注文言文的学习特点。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咬文嚼字和知识积累上。比如“兔走触株”中“走”字的理解,我让孩子们脑海中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兔子为什么会触株?是怎样触株的?又是怎样的力量才能使其折颈而死?在学生的思维打开后,答案精彩纷呈,自然也就逐渐体会到“走”的含义是跑,是兔子在极快地跑、慌乱地跑、拼命地跑啊,然后才能猝不及防地触株,折颈而死。之后,我又给孩子们分析了“走”字的演变过程,列举了“走马观花”“飞檐走壁”“飞禽走兽”等成语。然后又举一反三,拓展讲解了“步”“趋”“跑”的区别,“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孩子们在一节课上不但有点的突破,还有面的积累,更有质的飞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研细磨课堂,思维训练课堂,也是慢课堂的最高境界。
四、延伸拓展,慢中得趣
“教师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语文课上会有很多拓展延伸的环节,而这些环节是提升孩子语文能力、实施慢语文教学的最佳时机,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见证。比如一年级儿歌《四季》后面仿写练习题,就是打开孩子思维、提升孩子能力的重要依托。我引导孩子们要从景物、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去想,化难为易。孩子们果然给课堂带来了别样的四季风景——花儿香香,她对蝴蝶说:“我是春天。”知了声声,她对大树说:“我是夏天。”石榴红红,她咧着嘴说:“我是秋天。”
牵着蜗牛去散步,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慢下来,等一等,我们才会在司空见惯的风景中邂逅意外的美丽,才会倾听到孩子心灵深处拔节成长的声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我们在“慢教育”的语文旅途中,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沉浸式体验、自由式思考、蜕变式成长!
(作者单位:济南市章丘区道通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