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安全教育心理安全问题探析
2023-10-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立兴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多样,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学生的安全问题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身体方面,还体现在学生的心理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安全是学校给予学生最基本的保障,心理健康安全保障工作必须要做好。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安全工作,这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解决
按照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心理过渡期,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要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必须从根本入手,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导致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是从家庭的角度对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小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中跟父母度过的,父母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导致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独立性差,也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就想放弃,抗压力与抗挫折力有待提高。还有的父母把所有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着过高的要求,完全不考虑孩子的阶段性成长规律与承受度,使得孩子压力大,甚至产生了抑郁、轻生念头。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加大与学生父母沟通的力度,对学生父母进行劝说,让他们明白,过度溺爱孩子,或者给孩子过多压力,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学生父母必须要有使命感、责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则,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不争吵、不把不良情绪带到家里,不把孩子当作“出气筒”。父母应留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成长,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个瞬间,提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比如与孩子一起做作业、一起游戏、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带给孩子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幸福快乐的童年。
第二是从学校的角度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虽然已经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但是由于教师的薪资绩效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关联,导致不少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进而给学生布置过多作业,霸占其他课程课堂时间,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很多压力。学校可以调整教师薪资绩效与学生学业成绩相关联的制度设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且鼓励教师多组织活动,让学生保持积极心理状态,增强社会适应力和抗挫折能力,提升个人幸福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相应的硬件软件措施
提高小学生心理问题关注度
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安全保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具体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安全工作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从硬件角度说,学校要保证学校器材与设备的安全性,可以请专业专职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这些设备当然也包括监控设施与教学工具,努力杜绝危险发生。从软件角度说,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度,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多组织心理安全相关的主题班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或文艺活动,让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学生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体现自我价值,找到归属感、提高幸福感。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与认知能力尚未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特征与思维意识都会发生相应变化,教师要关注学生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孩子也是非常脆弱、极易出现问题的,比如叛逆、敏感、易怒、自卑、自理性差、依赖性强等问题。教师要主动承担相应责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将消极情绪扼杀在摇篮中,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过渡期。
完善相关的心理教育体系
将心理教育落在实处
鉴于小学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现实,学校应该提高小学生心理教育在学校安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体上,还体现在心理上;心理教育不仅体现在校园内,还体现在校园外。要将小学心理教育落到实处,可以建立相关的心理安全制度与心理服务部,促进形成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机制。学校在招聘教师时,也可以适当多招聘一些心理专业教师。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多增加心理教育的内容,并且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为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作出努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不仅是学习方面,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理与性格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仅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师应当多和学生的父母进行联动,促进家校以及社会共育,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心理教育是小学安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父母与教育工作者绝对不可轻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入手,分析学生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切实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撑学生更稳健地走好人生之路。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完善相关的心理安全制度和机制,并不断推进落实落细,共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
(作者系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中心学校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多样,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学生的安全问题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身体方面,还体现在学生的心理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安全是学校给予学生最基本的保障,心理健康安全保障工作必须要做好。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安全工作,这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解决
按照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心理过渡期,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要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必须从根本入手,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导致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是从家庭的角度对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小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中跟父母度过的,父母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导致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独立性差,也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就想放弃,抗压力与抗挫折力有待提高。还有的父母把所有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着过高的要求,完全不考虑孩子的阶段性成长规律与承受度,使得孩子压力大,甚至产生了抑郁、轻生念头。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加大与学生父母沟通的力度,对学生父母进行劝说,让他们明白,过度溺爱孩子,或者给孩子过多压力,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学生父母必须要有使命感、责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则,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不争吵、不把不良情绪带到家里,不把孩子当作“出气筒”。父母应留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成长,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个瞬间,提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比如与孩子一起做作业、一起游戏、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带给孩子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幸福快乐的童年。
第二是从学校的角度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虽然已经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但是由于教师的薪资绩效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关联,导致不少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进而给学生布置过多作业,霸占其他课程课堂时间,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很多压力。学校可以调整教师薪资绩效与学生学业成绩相关联的制度设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且鼓励教师多组织活动,让学生保持积极心理状态,增强社会适应力和抗挫折能力,提升个人幸福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相应的硬件软件措施
提高小学生心理问题关注度
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安全保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具体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安全工作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从硬件角度说,学校要保证学校器材与设备的安全性,可以请专业专职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这些设备当然也包括监控设施与教学工具,努力杜绝危险发生。从软件角度说,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度,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多组织心理安全相关的主题班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或文艺活动,让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学生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体现自我价值,找到归属感、提高幸福感。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与认知能力尚未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特征与思维意识都会发生相应变化,教师要关注学生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孩子也是非常脆弱、极易出现问题的,比如叛逆、敏感、易怒、自卑、自理性差、依赖性强等问题。教师要主动承担相应责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将消极情绪扼杀在摇篮中,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过渡期。
完善相关的心理教育体系
将心理教育落在实处
鉴于小学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现实,学校应该提高小学生心理教育在学校安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体上,还体现在心理上;心理教育不仅体现在校园内,还体现在校园外。要将小学心理教育落到实处,可以建立相关的心理安全制度与心理服务部,促进形成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机制。学校在招聘教师时,也可以适当多招聘一些心理专业教师。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多增加心理教育的内容,并且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为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作出努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不仅是学习方面,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理与性格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仅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师应当多和学生的父母进行联动,促进家校以及社会共育,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心理教育是小学安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父母与教育工作者绝对不可轻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入手,分析学生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切实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撑学生更稳健地走好人生之路。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完善相关的心理安全制度和机制,并不断推进落实落细,共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
(作者系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中心学校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