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3-10-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莫让短视频
“乡土气”变了味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近年来,各类短视频平台发展得风生水起,眼花缭乱的短视频更是充分占据了乡村市场。“十一”返乡回到老家,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樵村渔浦,“老铁666”“抖音神曲”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乡村”元素已成为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乡土气”短视频之所以能够“出圈”“爆火”,原因在于乡村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乡村还是重要的媒介景观,大众媒介通过围绕乡土空间创造出一系列作品,使之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乡土气”短视频同时还能激发出万千游子的“乡愁”,“乡村”元素凭借自身特有的质朴、纯粹成为治愈当下浮躁社会的一剂“良药”。
但面对庞大的流量和利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接得住。随着平台和机构涌入,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乡土化”逐步被“商品化”。因短视频大火的大批“草根”“网红”群体中,有些“网红”为了迎合而迎合,出现了一些粗鄙、反智、泛娱乐化、暴力、低俗的内容。为了保护好短视频的“乡土气”,需要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短视频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
闲暇时光
也可以“深耕”
据湖南日报,10月21日晚,2023雨果奖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中国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继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之后,又一名中国作家摘得雨果奖,这一消息令无数国人为之振奋。海漄现居深圳,白天是一名金融工作者,夜晚则化身为“科幻世界的探险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精彩绽放的这一刻,没有人知道海漄究竟挥洒了多少汗水,承受了多少寂寞,经历了多少挫折。海漄在获奖后表示:“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在脑海中搭建了一个属于我个人的私人花园。在这个花园里面,科幻是其中最美丽的风景。”为了追寻这道“最美丽的风景”,他在“八小时之外”也让自己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让“心之所向”变成“行之所往”。
近年来走红的“被邀请开写作课”的宿管阿姨、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夺冠的外卖小哥、为游客贯口讲解古建筑的颐和园“扫地僧”……这些鲜活的事例无不表明:闲暇时光也可以“深耕”。坚持以有益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不断完善自己、积蓄能量,就能在恬淡闲适中提升人生境界,一路向上生长。
微短剧:吸引用户,
也要留住用户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微短剧的热度持续走高,成为视听领域引人注目的新势力。据相关报告统计,2023年上半年,各大视频平台上线了481部微短剧新作,每个月还有近300部微短剧提交备案。爆火的微短剧引发业界的关注,国内多个以微短剧为主题的行业发展论坛陆续举行,各大长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微短剧。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正在获得主流市场认可,成为影视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微短剧风潮的兴起,主要原因在于满足了观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微短剧的单集时长一般不足10分钟,甚至可以短至几十秒,主题明确、情节连贯、节奏较快、冲突集中、反转频繁、情绪带动性强。传统电视剧用几十集才能讲完的故事,在微短剧中可以被浓缩成10分钟,并集结了各种热门元素,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情绪满足,大大节约了追剧的时间成本。此外,制作方和播放平台越来越重视垂直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利用算法不断制作、推荐迎合用户特定需求的同类微短剧,以“精准投喂”的方式增强用户黏性,也推动了一些类型微短剧的持续火爆。
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微短剧爆火的背后,其问题也不容忽视:题材同质化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微短剧的制作方和平台盲目追求流量迎合市场,甚至将作品作为主角直播带货的引流工具。
(□记者 王臻儒 整理)
“乡土气”变了味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近年来,各类短视频平台发展得风生水起,眼花缭乱的短视频更是充分占据了乡村市场。“十一”返乡回到老家,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樵村渔浦,“老铁666”“抖音神曲”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乡村”元素已成为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乡土气”短视频之所以能够“出圈”“爆火”,原因在于乡村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乡村还是重要的媒介景观,大众媒介通过围绕乡土空间创造出一系列作品,使之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乡土气”短视频同时还能激发出万千游子的“乡愁”,“乡村”元素凭借自身特有的质朴、纯粹成为治愈当下浮躁社会的一剂“良药”。
但面对庞大的流量和利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接得住。随着平台和机构涌入,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乡土化”逐步被“商品化”。因短视频大火的大批“草根”“网红”群体中,有些“网红”为了迎合而迎合,出现了一些粗鄙、反智、泛娱乐化、暴力、低俗的内容。为了保护好短视频的“乡土气”,需要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短视频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
闲暇时光
也可以“深耕”
据湖南日报,10月21日晚,2023雨果奖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中国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继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之后,又一名中国作家摘得雨果奖,这一消息令无数国人为之振奋。海漄现居深圳,白天是一名金融工作者,夜晚则化身为“科幻世界的探险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精彩绽放的这一刻,没有人知道海漄究竟挥洒了多少汗水,承受了多少寂寞,经历了多少挫折。海漄在获奖后表示:“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在脑海中搭建了一个属于我个人的私人花园。在这个花园里面,科幻是其中最美丽的风景。”为了追寻这道“最美丽的风景”,他在“八小时之外”也让自己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让“心之所向”变成“行之所往”。
近年来走红的“被邀请开写作课”的宿管阿姨、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夺冠的外卖小哥、为游客贯口讲解古建筑的颐和园“扫地僧”……这些鲜活的事例无不表明:闲暇时光也可以“深耕”。坚持以有益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不断完善自己、积蓄能量,就能在恬淡闲适中提升人生境界,一路向上生长。
微短剧:吸引用户,
也要留住用户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微短剧的热度持续走高,成为视听领域引人注目的新势力。据相关报告统计,2023年上半年,各大视频平台上线了481部微短剧新作,每个月还有近300部微短剧提交备案。爆火的微短剧引发业界的关注,国内多个以微短剧为主题的行业发展论坛陆续举行,各大长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微短剧。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正在获得主流市场认可,成为影视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微短剧风潮的兴起,主要原因在于满足了观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微短剧的单集时长一般不足10分钟,甚至可以短至几十秒,主题明确、情节连贯、节奏较快、冲突集中、反转频繁、情绪带动性强。传统电视剧用几十集才能讲完的故事,在微短剧中可以被浓缩成10分钟,并集结了各种热门元素,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情绪满足,大大节约了追剧的时间成本。此外,制作方和播放平台越来越重视垂直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利用算法不断制作、推荐迎合用户特定需求的同类微短剧,以“精准投喂”的方式增强用户黏性,也推动了一些类型微短剧的持续火爆。
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微短剧爆火的背后,其问题也不容忽视:题材同质化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微短剧的制作方和平台盲目追求流量迎合市场,甚至将作品作为主角直播带货的引流工具。
(□记者 王臻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