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3-10-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从看《黛玉葬花》到“陪”黛玉葬花
据文汇报,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国际消费电子展上,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之一的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与更多观众见面。业内人士认为,演艺业态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正在出现更多可能,也将为城市的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与新路径。
据介绍,《黛玉葬花》利用了混合现实(MR)、投影、3D打印等技术,以及情境感知、自然交互、编辑现实等特性,为情景式舞台装置赋予“戏剧性”,以此打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隔阂。团队将舞台道具、布景及越剧演员的表演设计成虚拟的元素,合成在一个虚拟空间中,通过识别跟踪技术定位现实中每一个装置、建筑、道具的空间特征及定位信息,并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进行叠加融合,从而实现观众在实体艺术装置空间驻足时,推送相应的虚实融合的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地方固有的物理属性和历史面貌或许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其中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依旧存续,混合现实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这份生命力。MR将戏剧带入非传统的演出空间,这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具有很大的潜力。
“流行+戏腔”
让中国原创音乐更自信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国风音乐深受大众喜爱,以《万疆》为代表,“流行+戏腔”掀起潮流。
“流行+戏腔”通过创新唱腔设计,充分发挥了声乐演唱中的发声、咬字、气息、装饰音等技术技巧,栩栩如生地刻画音乐形象;在演唱中注重字与声、声与情的相互关系,清晰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使得高雅音乐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同时,作曲家以“旋律美”为价值归宿,在创作过程中把控适于传唱的音域,使作品在保持高雅的同时也具有易于传唱的特点。
这类作品大多采用中国民族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在旋律创编上既有传统戏腔的独特韵味,又有现代流行音乐的律动与张力。歌词兼顾了诗意雅韵及现当代文学品位,配器以古琴、琵琶、二胡、古筝、笛、箫、笙、鼓等民族乐器为乐队编制。根据音乐创作的整体布局,适当融入西洋交响乐,丰富了和声语汇,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适应海外推广需求。例如《新贵妃醉酒》主歌部分是流行唱法的男声独唱,副歌部分则转变为京剧唱腔的独唱来推进音乐情绪,全曲由一名歌手完成,颇具特色的“双声”唱法演绎,既唯美又大气。又如《武家坡2021》引子部分的京腔念白,现代化表达了生角薛平贵与旦角王宝钏的情感交织,随后又以“流行+戏腔”的形式,创新性表达了折子戏《武家坡》的文化精髓。
“小而美”的轻喜剧
意外突围
据北京晚报,一部在知名平台独播的小成本喜剧《兰闺喜事》以黑马之姿意外突围。从体量来看,仅24集的《兰闺喜事》是一部妥妥的“短剧”。该剧的创作团队也来自《生活对我下手了》系列短剧,从当初三五分钟的情景喜剧转向完整结构的古装喜剧,该团队并没有“短变长”的适应问题,反而将短剧中情节紧凑、人物鲜明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剧在古装喜剧的类型里有了新突破,它并没有囿于要做喜剧的效果而停留在肤浅的抖包袱中。女性向的题材使其天然融入不少女性独立的思考,女性如何争取自己的感情,如何处理亲情的羁绊,又如何在自我与感情中寻找平衡,都借由轻松搞笑的剧情传递出来。
《兰闺喜事》打破了传统古装喜剧只能插科打诨的类型局限,在制作层面脱离了粗制滥造,服化道的精致程度不亚于大型古装剧。该剧与《鹊刀门传奇》等作品共同成为今年古装喜剧赛道的黑马,观众的认可恰恰印证了市场对好喜剧的内容需求,小体量的古装喜剧或许会因为小而美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摇滚音乐演出季
带来了什么
据河北日报,随着滹沱音乐节落幕,历时3个月的石家庄摇滚音乐演出季圆满结束。自7月16日以来,石家庄邀请130多支知名摇滚乐队,开展摇滚音乐惠民演出100多场,举办石家庄原创音乐节、滹沱音乐嘉年华、滹沱音乐节等多场大型音乐演出活动。
此次演出季活动,共吸引乐迷100万人次。刚刚闭幕的石家庄滹沱音乐节进场观众达6.2万人,其中外地乐迷占到70%。在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看来,石家庄通过举办摇滚音乐演出季打造了城市新IP,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一大批乐迷来到石家庄、了解石家庄。“相信未来石家庄还会邀请更多专业音乐人,推出越来越多高质量的音乐演出活动,让这座城市更有活力、更有激情。”张帆说。
很多音乐专家认为,石家庄让音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不仅能激发城市活力,还将促进文旅、商贸等产业发展。周末傍晚,在石家庄特色商业街区、夏季啤酒花园、商业综合体等举行的“激情夏夜”摇滚音乐演出,场场爆满。这些活动通过创新“音乐+”的消费新场景,深度融合餐饮、文旅、购物等多元业态,让人们体验夜经济有了更多时尚新选择。据介绍,演出季期间,石家庄166家夜间延时经营企业夜间客流明显增加,夜间销售额占到全天营业额的33%。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据文汇报,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国际消费电子展上,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之一的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与更多观众见面。业内人士认为,演艺业态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正在出现更多可能,也将为城市的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与新路径。
据介绍,《黛玉葬花》利用了混合现实(MR)、投影、3D打印等技术,以及情境感知、自然交互、编辑现实等特性,为情景式舞台装置赋予“戏剧性”,以此打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隔阂。团队将舞台道具、布景及越剧演员的表演设计成虚拟的元素,合成在一个虚拟空间中,通过识别跟踪技术定位现实中每一个装置、建筑、道具的空间特征及定位信息,并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进行叠加融合,从而实现观众在实体艺术装置空间驻足时,推送相应的虚实融合的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地方固有的物理属性和历史面貌或许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其中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依旧存续,混合现实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这份生命力。MR将戏剧带入非传统的演出空间,这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具有很大的潜力。
“流行+戏腔”
让中国原创音乐更自信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国风音乐深受大众喜爱,以《万疆》为代表,“流行+戏腔”掀起潮流。
“流行+戏腔”通过创新唱腔设计,充分发挥了声乐演唱中的发声、咬字、气息、装饰音等技术技巧,栩栩如生地刻画音乐形象;在演唱中注重字与声、声与情的相互关系,清晰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使得高雅音乐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同时,作曲家以“旋律美”为价值归宿,在创作过程中把控适于传唱的音域,使作品在保持高雅的同时也具有易于传唱的特点。
这类作品大多采用中国民族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在旋律创编上既有传统戏腔的独特韵味,又有现代流行音乐的律动与张力。歌词兼顾了诗意雅韵及现当代文学品位,配器以古琴、琵琶、二胡、古筝、笛、箫、笙、鼓等民族乐器为乐队编制。根据音乐创作的整体布局,适当融入西洋交响乐,丰富了和声语汇,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适应海外推广需求。例如《新贵妃醉酒》主歌部分是流行唱法的男声独唱,副歌部分则转变为京剧唱腔的独唱来推进音乐情绪,全曲由一名歌手完成,颇具特色的“双声”唱法演绎,既唯美又大气。又如《武家坡2021》引子部分的京腔念白,现代化表达了生角薛平贵与旦角王宝钏的情感交织,随后又以“流行+戏腔”的形式,创新性表达了折子戏《武家坡》的文化精髓。
“小而美”的轻喜剧
意外突围
据北京晚报,一部在知名平台独播的小成本喜剧《兰闺喜事》以黑马之姿意外突围。从体量来看,仅24集的《兰闺喜事》是一部妥妥的“短剧”。该剧的创作团队也来自《生活对我下手了》系列短剧,从当初三五分钟的情景喜剧转向完整结构的古装喜剧,该团队并没有“短变长”的适应问题,反而将短剧中情节紧凑、人物鲜明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剧在古装喜剧的类型里有了新突破,它并没有囿于要做喜剧的效果而停留在肤浅的抖包袱中。女性向的题材使其天然融入不少女性独立的思考,女性如何争取自己的感情,如何处理亲情的羁绊,又如何在自我与感情中寻找平衡,都借由轻松搞笑的剧情传递出来。
《兰闺喜事》打破了传统古装喜剧只能插科打诨的类型局限,在制作层面脱离了粗制滥造,服化道的精致程度不亚于大型古装剧。该剧与《鹊刀门传奇》等作品共同成为今年古装喜剧赛道的黑马,观众的认可恰恰印证了市场对好喜剧的内容需求,小体量的古装喜剧或许会因为小而美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摇滚音乐演出季
带来了什么
据河北日报,随着滹沱音乐节落幕,历时3个月的石家庄摇滚音乐演出季圆满结束。自7月16日以来,石家庄邀请130多支知名摇滚乐队,开展摇滚音乐惠民演出100多场,举办石家庄原创音乐节、滹沱音乐嘉年华、滹沱音乐节等多场大型音乐演出活动。
此次演出季活动,共吸引乐迷100万人次。刚刚闭幕的石家庄滹沱音乐节进场观众达6.2万人,其中外地乐迷占到70%。在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看来,石家庄通过举办摇滚音乐演出季打造了城市新IP,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一大批乐迷来到石家庄、了解石家庄。“相信未来石家庄还会邀请更多专业音乐人,推出越来越多高质量的音乐演出活动,让这座城市更有活力、更有激情。”张帆说。
很多音乐专家认为,石家庄让音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不仅能激发城市活力,还将促进文旅、商贸等产业发展。周末傍晚,在石家庄特色商业街区、夏季啤酒花园、商业综合体等举行的“激情夏夜”摇滚音乐演出,场场爆满。这些活动通过创新“音乐+”的消费新场景,深度融合餐饮、文旅、购物等多元业态,让人们体验夜经济有了更多时尚新选择。据介绍,演出季期间,石家庄166家夜间延时经营企业夜间客流明显增加,夜间销售额占到全天营业额的33%。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