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把握内涵 科学指导实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2023-10-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高万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笔者近期学习了林崇德教授的《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姜宇、辛涛、刘霞教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翁和弟的《新高考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与探索》,解远领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学校表达》,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杨九诠教授主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一书。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深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厘清“核心素养”体系,综合把握“核心素养”内部的逻辑辩证关系,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的辩证把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范表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解读,学习初始阶段,单纯看表层意思,大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字眼,并没有很深的体会。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深入分析每一项素养、每个基本点的内涵,大体厘清了国家关于育人目标发展的脉络。
  整个的核心素养概念体系及其构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学习过程中,先是想到了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又进一步梳理,发现了构建过程中蕴含的唯物史观。
  首先,整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概念体系。每一个子概念之间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蕴含了“个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概念表述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终身发展”的主体是个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个人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可能。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本身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大方面:文化基础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主发展是个体的发展,社会参与是个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发展的价值实现阶段,社会参与本身就是个体发展的深层需要,社会的发展是个体发展的自然结果。
  六大素养之间的关系,深刻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
文化基础重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人文底蕴主要表述的是文化基础方面人对于意识层面的把握,人文知识和成果的积累及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审美等都是人意识层面的体现。科学精神是文化基础方面人对于物质层面的把握要求、所需要的素养。比如对于科学原理和方法的把握、批判质疑能力的强调、勇于探究的科学探索精神,都是个人对于物质世界认识过程中所必备的能力和品格。
自主发展重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
  其中学会学习是意识层面的要求,健康生活是对于学生自主发展物质层面的要求。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是自主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前提也是发展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是实现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会参与重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责任担当是意识方面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是个体实现社会参与的意识方面的准备。实践创新是个体进行社会参与物质方面的参与。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过程中,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清晰的脉络。六大核心素养和德智体美劳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责任担当”对应“德”;“学会学习”对应“智”;“健康生活”对应“体”;“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对应“美”;“实践创新”对应“劳”。当然,这只是大体的对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在集成的基础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新的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导意义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3个方面的流程,核心素养为我们提供了目标框架,接着是教育教学环节的变革,最后是育人体系的构建。
  其中育人体系包含3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二是教学实践,三是教育评价。这三方面很好地对应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课程设计”对应了“学什么,教什么”;“教学实践”对应了“怎么学,怎么教”“教育评价”对应了“学到什么程度,教到什么程度”。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就是要回答好“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对照核心素养提出的育人目标,认真地、深入地、联系实际地回答好、实践好这一问题,让核心素养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地生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概念提出到实践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深扎根中国教育沃土,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本文从概念内涵的辩证把握和对教育实践的科学指导方面进行了尝试。后续,争取在教育实践中提炼出一些一线经验。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
  □高万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笔者近期学习了林崇德教授的《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姜宇、辛涛、刘霞教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翁和弟的《新高考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与探索》,解远领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学校表达》,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杨九诠教授主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一书。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深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厘清“核心素养”体系,综合把握“核心素养”内部的逻辑辩证关系,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的辩证把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范表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解读,学习初始阶段,单纯看表层意思,大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字眼,并没有很深的体会。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深入分析每一项素养、每个基本点的内涵,大体厘清了国家关于育人目标发展的脉络。
  整个的核心素养概念体系及其构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学习过程中,先是想到了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又进一步梳理,发现了构建过程中蕴含的唯物史观。
  首先,整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概念体系。每一个子概念之间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蕴含了“个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概念表述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终身发展”的主体是个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个人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可能。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本身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大方面:文化基础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主发展是个体的发展,社会参与是个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发展的价值实现阶段,社会参与本身就是个体发展的深层需要,社会的发展是个体发展的自然结果。
  六大素养之间的关系,深刻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
文化基础重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人文底蕴主要表述的是文化基础方面人对于意识层面的把握,人文知识和成果的积累及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审美等都是人意识层面的体现。科学精神是文化基础方面人对于物质层面的把握要求、所需要的素养。比如对于科学原理和方法的把握、批判质疑能力的强调、勇于探究的科学探索精神,都是个人对于物质世界认识过程中所必备的能力和品格。
自主发展重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
  其中学会学习是意识层面的要求,健康生活是对于学生自主发展物质层面的要求。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是自主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前提也是发展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是实现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会参与重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责任担当是意识方面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是个体实现社会参与的意识方面的准备。实践创新是个体进行社会参与物质方面的参与。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过程中,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清晰的脉络。六大核心素养和德智体美劳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责任担当”对应“德”;“学会学习”对应“智”;“健康生活”对应“体”;“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对应“美”;“实践创新”对应“劳”。当然,这只是大体的对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在集成的基础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新的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导意义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3个方面的流程,核心素养为我们提供了目标框架,接着是教育教学环节的变革,最后是育人体系的构建。
  其中育人体系包含3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二是教学实践,三是教育评价。这三方面很好地对应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课程设计”对应了“学什么,教什么”;“教学实践”对应了“怎么学,怎么教”“教育评价”对应了“学到什么程度,教到什么程度”。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就是要回答好“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对照核心素养提出的育人目标,认真地、深入地、联系实际地回答好、实践好这一问题,让核心素养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地生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概念提出到实践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深扎根中国教育沃土,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本文从概念内涵的辩证把握和对教育实践的科学指导方面进行了尝试。后续,争取在教育实践中提炼出一些一线经验。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