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敬畏文字的力量

2023-10-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郭万保

  2005年秋,古旧书籍收藏爱好者彭令在南京朝天宫“鬼市”的一个地摊上,花1000元买下一本破旧的抄本《记事珠》。后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这是清代中期著名书画家、学者钱泳亲笔手写的。更为珍贵的是,其所抄录的《册封琉球国记略》,专家认为就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之五《中山记历》的节略本。
  1808年,沈复随清朝册封正使齐鲲、副使费锡章出使琉球。在《中山记历》中,他用简洁生动的笔触记述了船至钓鱼岛附近水域的情景:“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姑米山,又叫古米山,即今久米岛。这段文字,无可辩驳地再次证实了钓鱼岛在中国海疆版图内的历史事实。文字作为证据所具有的力量,穿越时空的沧桑扑面而来,令人震撼而信服。
  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创制衍生原则和字形字体风格,融会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丰富智慧和神奇想象,蕴含着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美学意识,彰显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汉字字形方正、整齐灵动、音义结合、形神兼备等特点和优势,涵养了历代中国人天人合一、智圆行方的处世原则,舒展流畅、自然和谐的审美情趣,刚柔相济、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千百年来,人们在使用、传承、发展汉字的同时,也热爱、敬畏、保护汉字。“敬天惜字”“敬惜字纸”成为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人们推崇的良好美德。明末文学家凌濛初编著的《二刻拍案惊奇》,在第一卷“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出狱僧巧完法会分”开篇就讲述了北宋时的一个故事,因王曾的父亲平时做了很多爱惜字纸的善事,最终王曾得以连中三元、官至宰相。清代雍正帝曾发布上谕直言警告臣下:“凡字纸俱要敬惜。无知小人竟掷在污秽之处!尔等严传,再有抛弃字纸者,经朕看见,定行责处!”清代画家、小说家、杂剧家曾衍东在自画“敬惜字纸”条屏上题诗云:“惜字当从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难成;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深刻阐释了“惜”与“敬”的关系。清代作家、医学家石成金编撰的《纂得确二集》中提出敬惜字纸的禁戒事项:“不以字纸抹桌拭污,不以字纸糊窗糊壁,不以字纸覆瓮,不以字纸包银裹物,不以字纸放口内乱嚼,不以字纸与妇女脱鞋剪样。”并说“惜字一千,延寿一纪”,把惜字与行善益寿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古人如何处理已经失去价值的字纸呢?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明确要求,“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可见,把字纸收集起来,或者放于炉火中焚烧,或者投于干净的流水中,是古人处理废弃字纸的惯常做法。为便于焚烧字纸,并“以端土习,亦以培文风,将众心向善”,大约从宋代开始,各地陆续建造字纸炉,到明清时期已普及全国。
  “为惜残篇归净土,先焚断简赴清流。”我们可以想见,当年人们把废弃字纸投入炉中付之一炬时,所呈现的炉火燃旺、纸烟升腾、“一炉纸化氤氲气”的场景,使观者无不深切感受到“文章归化境,翰墨惜余香”的庄重与神圣。如今,那些焚化废弃字纸的建筑大多在历史风雨中损毁成尘,即使留存下来的也都历尽沧桑,并早已失去原有使用价值,但其所承载的中国古人敬惜字纸的信仰信念,对文字的爱惜与敬畏,以及背后蕴含的对文化的尊崇与敬重,依然深刻而鲜明。
  “毋弃六书片纸,只因一字千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需要继承发扬先人敬畏文字、爱惜文字的传统美德。当然我们不必刻意恢复古人焚烧字纸“过化存神”的做法,而是应该通过规范使用汉字、厉行节约纸张、不乱丢字纸等实实在在的做法,表达对汉字、对字纸发自内心的尊崇和敬畏,因为敬畏文字就是敬畏文化,就是敬畏我们的根脉。
  □ 郭万保

  2005年秋,古旧书籍收藏爱好者彭令在南京朝天宫“鬼市”的一个地摊上,花1000元买下一本破旧的抄本《记事珠》。后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这是清代中期著名书画家、学者钱泳亲笔手写的。更为珍贵的是,其所抄录的《册封琉球国记略》,专家认为就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之五《中山记历》的节略本。
  1808年,沈复随清朝册封正使齐鲲、副使费锡章出使琉球。在《中山记历》中,他用简洁生动的笔触记述了船至钓鱼岛附近水域的情景:“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姑米山,又叫古米山,即今久米岛。这段文字,无可辩驳地再次证实了钓鱼岛在中国海疆版图内的历史事实。文字作为证据所具有的力量,穿越时空的沧桑扑面而来,令人震撼而信服。
  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创制衍生原则和字形字体风格,融会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丰富智慧和神奇想象,蕴含着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美学意识,彰显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汉字字形方正、整齐灵动、音义结合、形神兼备等特点和优势,涵养了历代中国人天人合一、智圆行方的处世原则,舒展流畅、自然和谐的审美情趣,刚柔相济、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千百年来,人们在使用、传承、发展汉字的同时,也热爱、敬畏、保护汉字。“敬天惜字”“敬惜字纸”成为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人们推崇的良好美德。明末文学家凌濛初编著的《二刻拍案惊奇》,在第一卷“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出狱僧巧完法会分”开篇就讲述了北宋时的一个故事,因王曾的父亲平时做了很多爱惜字纸的善事,最终王曾得以连中三元、官至宰相。清代雍正帝曾发布上谕直言警告臣下:“凡字纸俱要敬惜。无知小人竟掷在污秽之处!尔等严传,再有抛弃字纸者,经朕看见,定行责处!”清代画家、小说家、杂剧家曾衍东在自画“敬惜字纸”条屏上题诗云:“惜字当从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难成;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深刻阐释了“惜”与“敬”的关系。清代作家、医学家石成金编撰的《纂得确二集》中提出敬惜字纸的禁戒事项:“不以字纸抹桌拭污,不以字纸糊窗糊壁,不以字纸覆瓮,不以字纸包银裹物,不以字纸放口内乱嚼,不以字纸与妇女脱鞋剪样。”并说“惜字一千,延寿一纪”,把惜字与行善益寿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古人如何处理已经失去价值的字纸呢?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明确要求,“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可见,把字纸收集起来,或者放于炉火中焚烧,或者投于干净的流水中,是古人处理废弃字纸的惯常做法。为便于焚烧字纸,并“以端土习,亦以培文风,将众心向善”,大约从宋代开始,各地陆续建造字纸炉,到明清时期已普及全国。
  “为惜残篇归净土,先焚断简赴清流。”我们可以想见,当年人们把废弃字纸投入炉中付之一炬时,所呈现的炉火燃旺、纸烟升腾、“一炉纸化氤氲气”的场景,使观者无不深切感受到“文章归化境,翰墨惜余香”的庄重与神圣。如今,那些焚化废弃字纸的建筑大多在历史风雨中损毁成尘,即使留存下来的也都历尽沧桑,并早已失去原有使用价值,但其所承载的中国古人敬惜字纸的信仰信念,对文字的爱惜与敬畏,以及背后蕴含的对文化的尊崇与敬重,依然深刻而鲜明。
  “毋弃六书片纸,只因一字千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需要继承发扬先人敬畏文字、爱惜文字的传统美德。当然我们不必刻意恢复古人焚烧字纸“过化存神”的做法,而是应该通过规范使用汉字、厉行节约纸张、不乱丢字纸等实实在在的做法,表达对汉字、对字纸发自内心的尊崇和敬畏,因为敬畏文字就是敬畏文化,就是敬畏我们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