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3-10-09 作者: 王臻儒 来源: 大众日报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一书难求”意味着什么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诺奖公布后,约恩·福瑟的作品《有人将至》在相关平台登上热搜榜第三。约恩·福瑟对大多数网友来说,是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即使是文学专业的研究者,也未必都知晓他的作品。因此,有人对他受到追捧不以为然,认为这是“附庸风雅”。
  事实证明,公众虽然总是希望有熟悉的作家获奖,对突然出现的新鲜名字也同样充满好奇。这证明人们对于文学仍然充满热情,对于未知的领域仍然兴趣盎然,对于拥抱世界文化的愿望从未改变。
  文学阅读的意义,不能和“学习知识”完全画上等号,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眼界的开阔,是思维的启迪,是人生的感悟。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介入文本,收获属于自己的启示,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阅读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因此,哪怕真的只有“三分钟热度”,也没什么,当我们打开一位作家的作品时,就已经和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不过,不必将诺贝尔文学奖看得太“重”,也并不意味着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对其不屑一顾。事实上,通过该奖项,我们仍能掌握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现代思想发展的新动态,这显然是有利无害的。
假期博物馆热
折射民众丰富精神世界

  据人民网,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博物馆成为出游的重要目的地。据了解,各地博物馆不仅广受欢迎,更是早早就约满,利用节假日逛博物馆享受文化盛宴,接受文化熏陶成为部分民众的共识,折射出民众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
  从“上车睡觉,到了景点拍照”的打卡式旅游方式,到近年来追求品质体验的慢旅游休闲游,再到热衷打卡博物馆的文化之旅,旅游形式日趋多元,反映出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不断提升背景下,民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民众对于旅游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看景、休息,而是希望有更多深入的了解,更多文化的探寻。
  事实上,不仅是博物馆,各大文化景点、历史遗迹一如既往成为热门景点的同时,游客观赏的方式在悄然转变,停留时间更长了,不再是走马观花,半天、一天甚至连续几天沉浸其中的不在少数。聘请导游讲解的游客更多了,不再满足于看着新鲜,更注重了解每一件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是民众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体现,更是民族重视文化、渴望知识的体现。博物馆成为网红的背后,折射出了民族文化的振兴,反映出百姓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
让红色旅游
迸发青春活力

  据东方网,观看升国旗仪式、参观红色主题展览、游览红色景区……中秋国庆“双节”假期,红色旅游持续火热,各地纪念馆、革命旧址、红色景区、红色乡村等游客预约量、参观量大幅增长,红色旅游掀起新热潮。某旅游网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参与红色旅游的用户中,18岁至35岁中青年出游人次占比达到50%,亲子客群占比达到36%。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红色旅游市场年轻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亲子游、研学游等消费需求带动下,红色旅游目的地迎来成倍增长的游客,带动了当地消费的增长,但也考验着各地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如何让游客在参观时有良好的环境、享受高品质的讲解服务、体验特色十足的红色项目,是众多红色旅游目的地共同面对的课题。
  让红色旅游迸发青春活力,不断创新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就在这个“双节”假期,不少纪念馆、革命旧址及红色景区运用虚拟导览、智能讲解等新技术,加大红色故事及革命历史宣讲力度,开发多种特色研学课程,让游客沉浸式深度了解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有的推出战场环境AR体验、实景沉浸式演出,让游客真实地感受红色基因的脉动……让红色旅游迸发青春活力,需要不断创新,用新的“打开方式”,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文艺片票房遇冷
别先怪观众

  据中国青年报,近段时间,部分国产文艺片遭遇滑铁卢。这些文艺片,都是合格、有亮点,但质量并不过硬的作品。处在这个区间的文艺片,如果不能和大众关注的社会议题形成共振,又不去迎合主流观众的口味,就很难出圈。过去,某些国产文艺片的确靠“卖惨”式宣发取得超出预期的票房,但那样的成功很难复制,而且只会越来越让观众产生疲劳感乃至“上当感”。
  一个健康、开放的电影市场,应该对文艺片敞开大门,给大银幕上的各种表达提供空间和机会,但电影市场从来不会保证、也没有义务保证每部电影都能成功。既然是主创的表达、主创的选择,主创就要有足够的勇气承担不同的结果。有些影史留名的文艺片,不需要用票房证明自己,依旧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也有一些文艺片,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求生意识”,愿意把身段放低,以此换取更好的票房表现。
  近年来,也有文艺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这些作品有与商业片不同的独特表达,能看到强烈的作者性,但完成度更高,也与现实议题、当代人的精神状态更为贴近。从这个角度出发,它们的票房成功不是偶然。未来的文艺片作者如果想要追求高票房,不妨好好总结一下这些成功经验;那些更想追求作者性、不愿为了市场调整方向的创作者,也要学会放下票房执念。
        (□记者 王臻儒 整理)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一书难求”意味着什么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诺奖公布后,约恩·福瑟的作品《有人将至》在相关平台登上热搜榜第三。约恩·福瑟对大多数网友来说,是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即使是文学专业的研究者,也未必都知晓他的作品。因此,有人对他受到追捧不以为然,认为这是“附庸风雅”。
  事实证明,公众虽然总是希望有熟悉的作家获奖,对突然出现的新鲜名字也同样充满好奇。这证明人们对于文学仍然充满热情,对于未知的领域仍然兴趣盎然,对于拥抱世界文化的愿望从未改变。
  文学阅读的意义,不能和“学习知识”完全画上等号,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眼界的开阔,是思维的启迪,是人生的感悟。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介入文本,收获属于自己的启示,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阅读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因此,哪怕真的只有“三分钟热度”,也没什么,当我们打开一位作家的作品时,就已经和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不过,不必将诺贝尔文学奖看得太“重”,也并不意味着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对其不屑一顾。事实上,通过该奖项,我们仍能掌握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现代思想发展的新动态,这显然是有利无害的。
假期博物馆热
折射民众丰富精神世界

  据人民网,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博物馆成为出游的重要目的地。据了解,各地博物馆不仅广受欢迎,更是早早就约满,利用节假日逛博物馆享受文化盛宴,接受文化熏陶成为部分民众的共识,折射出民众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
  从“上车睡觉,到了景点拍照”的打卡式旅游方式,到近年来追求品质体验的慢旅游休闲游,再到热衷打卡博物馆的文化之旅,旅游形式日趋多元,反映出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不断提升背景下,民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民众对于旅游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看景、休息,而是希望有更多深入的了解,更多文化的探寻。
  事实上,不仅是博物馆,各大文化景点、历史遗迹一如既往成为热门景点的同时,游客观赏的方式在悄然转变,停留时间更长了,不再是走马观花,半天、一天甚至连续几天沉浸其中的不在少数。聘请导游讲解的游客更多了,不再满足于看着新鲜,更注重了解每一件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是民众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体现,更是民族重视文化、渴望知识的体现。博物馆成为网红的背后,折射出了民族文化的振兴,反映出百姓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
让红色旅游
迸发青春活力

  据东方网,观看升国旗仪式、参观红色主题展览、游览红色景区……中秋国庆“双节”假期,红色旅游持续火热,各地纪念馆、革命旧址、红色景区、红色乡村等游客预约量、参观量大幅增长,红色旅游掀起新热潮。某旅游网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参与红色旅游的用户中,18岁至35岁中青年出游人次占比达到50%,亲子客群占比达到36%。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红色旅游市场年轻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亲子游、研学游等消费需求带动下,红色旅游目的地迎来成倍增长的游客,带动了当地消费的增长,但也考验着各地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如何让游客在参观时有良好的环境、享受高品质的讲解服务、体验特色十足的红色项目,是众多红色旅游目的地共同面对的课题。
  让红色旅游迸发青春活力,不断创新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就在这个“双节”假期,不少纪念馆、革命旧址及红色景区运用虚拟导览、智能讲解等新技术,加大红色故事及革命历史宣讲力度,开发多种特色研学课程,让游客沉浸式深度了解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有的推出战场环境AR体验、实景沉浸式演出,让游客真实地感受红色基因的脉动……让红色旅游迸发青春活力,需要不断创新,用新的“打开方式”,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文艺片票房遇冷
别先怪观众

  据中国青年报,近段时间,部分国产文艺片遭遇滑铁卢。这些文艺片,都是合格、有亮点,但质量并不过硬的作品。处在这个区间的文艺片,如果不能和大众关注的社会议题形成共振,又不去迎合主流观众的口味,就很难出圈。过去,某些国产文艺片的确靠“卖惨”式宣发取得超出预期的票房,但那样的成功很难复制,而且只会越来越让观众产生疲劳感乃至“上当感”。
  一个健康、开放的电影市场,应该对文艺片敞开大门,给大银幕上的各种表达提供空间和机会,但电影市场从来不会保证、也没有义务保证每部电影都能成功。既然是主创的表达、主创的选择,主创就要有足够的勇气承担不同的结果。有些影史留名的文艺片,不需要用票房证明自己,依旧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也有一些文艺片,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求生意识”,愿意把身段放低,以此换取更好的票房表现。
  近年来,也有文艺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这些作品有与商业片不同的独特表达,能看到强烈的作者性,但完成度更高,也与现实议题、当代人的精神状态更为贴近。从这个角度出发,它们的票房成功不是偶然。未来的文艺片作者如果想要追求高票房,不妨好好总结一下这些成功经验;那些更想追求作者性、不愿为了市场调整方向的创作者,也要学会放下票房执念。
        (□记者 王臻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