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牌IP优化宣讲形式讲好“群众语言”

“理响满槐”理论宣讲破题出圈

2023-10-05 作者: 王健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健 本报通讯员 刘鹏

  “构建槐荫‘342’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数据驱动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推动产业集群高效协同发展。”近日,济南市槐荫区举办的“理响满槐”专题宣讲报告会,通过“山东通”视频直播形式,覆盖到了全区所有科级以上干部。权威专业、高效便捷的视频直播宣讲,一改往日的“课堂式”宣讲,为广大基层干部深刻理解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有效推动数字槐荫建设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指导。
  2022年6月,槐荫区创立“理响满槐”理论宣讲品牌。一年多来,“青听理想”“美美予槐”“思涌校园”“初心致远”等十余支区级宣讲队伍,两百余名宣讲员,紧跟时代节拍,深入基层一线,传播党的声音。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在主题团队日上,槐荫区实验学校团员队员倾情咏颂《青春使命》,诠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誓言。在“理响满槐”品牌引领下,槐荫区教育和体育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打造了党团队一体化品牌“槐荫少年说”,用青少年的视角、语言、风格解读理论政策,让青少年在宣讲活动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党的理论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回首自己走来的路,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梦想的追求成就了现在的我。”在“中国梦”系列百姓巡回宣讲会上,“青听理想”宣讲队成员、励志女孩丁姣用积极向上、幽默风趣的语言向辖区青年朋友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立足品牌定位,强化穿透引导,破除固化思维,“理响满槐”以品牌为突破点,以优化宣讲形式和宣讲内容为基础,构建起全领域、广覆盖的大宣讲格局,探索出基层理论宣讲实践的新路径。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理论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是基层宣讲破题出圈的关键点。
  槐荫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四五”烈士纪念碑就坐落在青年公园街道辖区,为传承红色基因,街道打造“小院茶馆”,组建“红色青年宣讲团”,充分运用槐荫广场、“四五”党性教育基地等,开展“国防教育入心间,红色精神永流传”主题宣传活动。
  突出为民导向,把党的创新理论与乡村振兴、民生工程等相结合,回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槐荫区民政局“志愿同心”宣讲队组建了“好声音”“小板凳”宣讲小分队,以暖心的零距离“送学”,将宣讲工作有机融入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社。
  录制宣讲视频、“云”宣讲展播、手机视频宣讲报告会……槐荫区百姓宣讲视频点击观看总量达到45万人次。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就能随时收看收听“理响满槐”的宣讲,“线上+线下”的宣讲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触“屏”可及,在“云端”广泛传播。
  “小院茶馆”“云课堂”“强国聊吧”“马扎党课”……一批批“小、快、灵”全新宣讲体验彰显了基层智慧,将党的理论、惠民政策、凡人善举等好声音送到群众身边,让“理响满槐”品牌裂变更出彩。
  宣讲的力量在于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一门讲道理的语言艺术。在宣讲内容的编撰上,既要通俗易懂,也要丰富多彩,只有讲好“群众语言”,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效果。
  “山泉湖河美如画,黄河流域中心点,抢抓优势促发展,它就是美丽的泉城新济南。”非遗传承人、槐荫区文化馆馆员刘亚伟用快板曲艺的形式唱出省会济南新变化,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找准理论与群众交互的共鸣点,拓展形式和场地的固有边界,才能让群众感受到亲近可用,才能面向更多元更丰富的大众圈层。源于群众,走进群众,这是“理响满槐”理论宣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 本报记者 王健 本报通讯员 刘鹏

  “构建槐荫‘342’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数据驱动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推动产业集群高效协同发展。”近日,济南市槐荫区举办的“理响满槐”专题宣讲报告会,通过“山东通”视频直播形式,覆盖到了全区所有科级以上干部。权威专业、高效便捷的视频直播宣讲,一改往日的“课堂式”宣讲,为广大基层干部深刻理解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有效推动数字槐荫建设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指导。
  2022年6月,槐荫区创立“理响满槐”理论宣讲品牌。一年多来,“青听理想”“美美予槐”“思涌校园”“初心致远”等十余支区级宣讲队伍,两百余名宣讲员,紧跟时代节拍,深入基层一线,传播党的声音。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在主题团队日上,槐荫区实验学校团员队员倾情咏颂《青春使命》,诠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誓言。在“理响满槐”品牌引领下,槐荫区教育和体育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打造了党团队一体化品牌“槐荫少年说”,用青少年的视角、语言、风格解读理论政策,让青少年在宣讲活动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党的理论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回首自己走来的路,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梦想的追求成就了现在的我。”在“中国梦”系列百姓巡回宣讲会上,“青听理想”宣讲队成员、励志女孩丁姣用积极向上、幽默风趣的语言向辖区青年朋友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立足品牌定位,强化穿透引导,破除固化思维,“理响满槐”以品牌为突破点,以优化宣讲形式和宣讲内容为基础,构建起全领域、广覆盖的大宣讲格局,探索出基层理论宣讲实践的新路径。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理论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是基层宣讲破题出圈的关键点。
  槐荫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四五”烈士纪念碑就坐落在青年公园街道辖区,为传承红色基因,街道打造“小院茶馆”,组建“红色青年宣讲团”,充分运用槐荫广场、“四五”党性教育基地等,开展“国防教育入心间,红色精神永流传”主题宣传活动。
  突出为民导向,把党的创新理论与乡村振兴、民生工程等相结合,回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槐荫区民政局“志愿同心”宣讲队组建了“好声音”“小板凳”宣讲小分队,以暖心的零距离“送学”,将宣讲工作有机融入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社。
  录制宣讲视频、“云”宣讲展播、手机视频宣讲报告会……槐荫区百姓宣讲视频点击观看总量达到45万人次。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就能随时收看收听“理响满槐”的宣讲,“线上+线下”的宣讲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触“屏”可及,在“云端”广泛传播。
  “小院茶馆”“云课堂”“强国聊吧”“马扎党课”……一批批“小、快、灵”全新宣讲体验彰显了基层智慧,将党的理论、惠民政策、凡人善举等好声音送到群众身边,让“理响满槐”品牌裂变更出彩。
  宣讲的力量在于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一门讲道理的语言艺术。在宣讲内容的编撰上,既要通俗易懂,也要丰富多彩,只有讲好“群众语言”,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效果。
  “山泉湖河美如画,黄河流域中心点,抢抓优势促发展,它就是美丽的泉城新济南。”非遗传承人、槐荫区文化馆馆员刘亚伟用快板曲艺的形式唱出省会济南新变化,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找准理论与群众交互的共鸣点,拓展形式和场地的固有边界,才能让群众感受到亲近可用,才能面向更多元更丰富的大众圈层。源于群众,走进群众,这是“理响满槐”理论宣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