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3-09-28 作者: 王臻儒 来源: 大众日报
应更多关注
难成“网红”的普通农村

  据环球时报,今年以来,“村超”“村BA”“村咖”等相继火爆出圈,不断激发着人们对乡村振兴的想象力。客观地说,现在确实存在一个乡村休闲旅游的“风口”。“村超”“村BA”诞生于多民族杂居的黔东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和群众基础。“村咖”集中的浙江农村,地处我国经济发达、中产消费群体集聚的长三角地区,近水楼台先得月,占据市场先机。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取得一定成功,主要在于实现了自身优势同市场规律的有效结合。
  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缺乏对自身优势的客观评估,以及对市场规律的科学认识,在自身条件和区域市场尚不成熟的前提下,盲目打造特色、制造景观,虽然有着好的动机和意愿,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我们更要关注的,是那些可能很难有机会成为“网红”的大多数普通农村。这些农村的产业振兴,就要围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展开,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便利化水平等,让那些仍然需要依赖农业和农村的农民获得更多乡村振兴红利。
跟“标题刺客”较较真
  据北京日报,最近网上不少爆款新闻,初看标题十分吸睛,可仔细一瞧不是胡扯就是故意缺字。有网友自嘲,“这年头谁还没被标题党骗过。”
  放眼各大社交媒体、门户网站,新闻标题似乎是越来越难懂了。“突然官宣”“重大发布”后便戛然而止;断章取义,本来原文没那个意思,也得强行曲解一番制造冲突……老话说,文好题一半。标题浓缩内容精华、点明全文主旨,在吸引读者方面作用不可替代,但也总有媒体从业者在此间动歪心思。
  到了如今,新闻的发布源多了、转发站多了,信息严重过剩,在标题上“整活儿”也成了某种刚需。特别是在火热的网络传播市场,某些自媒体内容产出能力有限,又高度依赖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于是,“点开全靠标题、转发才靠内容”逐渐成了行业规律。
  有噱头、没营养的东西侵犯了读者正常获取信息的权益,更严重的是这种风气导致内容生产者的心越来越浮躁,一些媒体从业者已不满足于在字面语法上卖关子。他们深谙社会情绪、传播之道,热衷用个把字词挑动情绪、贩卖焦虑。可偏偏在这个浅阅读时代,真就有人只读标题、不过脑子,看到只言片语就开始“另类解读”,甚至在评论区展开骂战。
双节消费
打开“月光宝盒”

  据经济日报,今年的中秋国庆8天假期将从赏月开始。作为一个盛大的中国传统节日,人们赋予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醇厚内涵,也希望它能在今时今日更好地丰富现实生活。
  最近,各地在推出中秋文化消费套餐时,不遗余力地打造兼具文化味、烟火气和科技感的游玩新选择,多样赏月、汉服游园、国风市集,传统文化和时尚潮流融合到“月色经济”、新生代这些交汇点上,为中秋假日消费注入新活力,激发消费新场景。
  细究中秋的过节方式,绕不开文化味和体验感。农历八月十五看似只有一天,但中秋节可以搭载的消费类型却一点都不窄。在游玩之外,用文化来承载节日生活还打通了一些消费痛点,比如不吃月饼的消费者中秋吃什么,没买到火车票、机票的本地居民中秋玩什么等。不少地方都将开办沉浸交互式的国风市集,让摊主和游客身着唐装汉服,购买文创产品,参与“剧本游”,观看文艺演出,品尝特色小吃,体验置身文化新场景的别样乐趣。这些新鲜的生活场景,让人们看到了“新夜态”消费产品和新场景的巨大吸引力,也为如何更好满足更多消费需求提出了新思路。
借直播“大舞台”
释放传统文化生命力

  据人民网评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举办“南腔北调丰收季”演出专场,多位来自专业院团的民乐演奏家云端PK南北唢呐曲目,以贺秋收。
  形式上,传统文化曲目与当下最“潮”的直播PK结合,加入竞技元素,激发观众互动参与。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三农、传统文化、直播PK三者的融合,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示了传统文化以新内容、新形式走进现代生活中所释放的活力和价值。在直播这个全新“舞台”,演员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间,观众则充分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优秀文化内容传播边界被拓展,三者可谓各得其所。
  这种融合,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和传承,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探索和尝试。以往,人们观赏传统文化演出,往往集中于戏台或者某些小剧场,尽管观赏体验好,但场地面积和观众数量有限。而直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观众可以不设上限。这有助于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受众面,提高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直播乃至PK,从演出“第二舞台”的角度说,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记者 王臻儒 整理)
应更多关注
难成“网红”的普通农村

  据环球时报,今年以来,“村超”“村BA”“村咖”等相继火爆出圈,不断激发着人们对乡村振兴的想象力。客观地说,现在确实存在一个乡村休闲旅游的“风口”。“村超”“村BA”诞生于多民族杂居的黔东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和群众基础。“村咖”集中的浙江农村,地处我国经济发达、中产消费群体集聚的长三角地区,近水楼台先得月,占据市场先机。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取得一定成功,主要在于实现了自身优势同市场规律的有效结合。
  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缺乏对自身优势的客观评估,以及对市场规律的科学认识,在自身条件和区域市场尚不成熟的前提下,盲目打造特色、制造景观,虽然有着好的动机和意愿,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我们更要关注的,是那些可能很难有机会成为“网红”的大多数普通农村。这些农村的产业振兴,就要围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展开,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便利化水平等,让那些仍然需要依赖农业和农村的农民获得更多乡村振兴红利。
跟“标题刺客”较较真
  据北京日报,最近网上不少爆款新闻,初看标题十分吸睛,可仔细一瞧不是胡扯就是故意缺字。有网友自嘲,“这年头谁还没被标题党骗过。”
  放眼各大社交媒体、门户网站,新闻标题似乎是越来越难懂了。“突然官宣”“重大发布”后便戛然而止;断章取义,本来原文没那个意思,也得强行曲解一番制造冲突……老话说,文好题一半。标题浓缩内容精华、点明全文主旨,在吸引读者方面作用不可替代,但也总有媒体从业者在此间动歪心思。
  到了如今,新闻的发布源多了、转发站多了,信息严重过剩,在标题上“整活儿”也成了某种刚需。特别是在火热的网络传播市场,某些自媒体内容产出能力有限,又高度依赖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于是,“点开全靠标题、转发才靠内容”逐渐成了行业规律。
  有噱头、没营养的东西侵犯了读者正常获取信息的权益,更严重的是这种风气导致内容生产者的心越来越浮躁,一些媒体从业者已不满足于在字面语法上卖关子。他们深谙社会情绪、传播之道,热衷用个把字词挑动情绪、贩卖焦虑。可偏偏在这个浅阅读时代,真就有人只读标题、不过脑子,看到只言片语就开始“另类解读”,甚至在评论区展开骂战。
双节消费
打开“月光宝盒”

  据经济日报,今年的中秋国庆8天假期将从赏月开始。作为一个盛大的中国传统节日,人们赋予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醇厚内涵,也希望它能在今时今日更好地丰富现实生活。
  最近,各地在推出中秋文化消费套餐时,不遗余力地打造兼具文化味、烟火气和科技感的游玩新选择,多样赏月、汉服游园、国风市集,传统文化和时尚潮流融合到“月色经济”、新生代这些交汇点上,为中秋假日消费注入新活力,激发消费新场景。
  细究中秋的过节方式,绕不开文化味和体验感。农历八月十五看似只有一天,但中秋节可以搭载的消费类型却一点都不窄。在游玩之外,用文化来承载节日生活还打通了一些消费痛点,比如不吃月饼的消费者中秋吃什么,没买到火车票、机票的本地居民中秋玩什么等。不少地方都将开办沉浸交互式的国风市集,让摊主和游客身着唐装汉服,购买文创产品,参与“剧本游”,观看文艺演出,品尝特色小吃,体验置身文化新场景的别样乐趣。这些新鲜的生活场景,让人们看到了“新夜态”消费产品和新场景的巨大吸引力,也为如何更好满足更多消费需求提出了新思路。
借直播“大舞台”
释放传统文化生命力

  据人民网评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举办“南腔北调丰收季”演出专场,多位来自专业院团的民乐演奏家云端PK南北唢呐曲目,以贺秋收。
  形式上,传统文化曲目与当下最“潮”的直播PK结合,加入竞技元素,激发观众互动参与。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三农、传统文化、直播PK三者的融合,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示了传统文化以新内容、新形式走进现代生活中所释放的活力和价值。在直播这个全新“舞台”,演员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间,观众则充分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优秀文化内容传播边界被拓展,三者可谓各得其所。
  这种融合,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和传承,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探索和尝试。以往,人们观赏传统文化演出,往往集中于戏台或者某些小剧场,尽管观赏体验好,但场地面积和观众数量有限。而直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观众可以不设上限。这有助于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受众面,提高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直播乃至PK,从演出“第二舞台”的角度说,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记者 王臻儒 整理)